试论如何推行有效的教学策略
2018-12-29吴婧婷
有效教学的特征
以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好坏来评判教学的优劣
教学的优劣不是靠教师的方法有多丰富,课堂的活动有多丰富,师生的互动有多频繁,而是看最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从这两方面来评判教学活动的优劣,如果教学行为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效果,那么这种教学就是好的教学;反之,则是不好的低劣的教学。
以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效果来评判教学的效果
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能力、技能的提高。所以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上面,从单一的教导行为来评判教学的效果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
有效教学的策略
教学行为方面
确立可测量的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用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明确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水平标准,确立目标达成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区分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以便在教学活动过后能清晰地评价教学的达成程度。比如,使用计算器,在10分钟内,以100%的正确率完成100道或以上的数学计算题。
改进教学方法
(1)革新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受技术理性(通过合法则的行为来控制环境)的支配,在教学中,学生是受控制的,主观能动性与主体差异没有得到尊重。现在教学理念逐渐转向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在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与社会互动性;强调在教学中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建构知识的情景。
(2)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应该发挥信息技术演示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发挥信息技术的交流功能,促进师生的课堂与课下交流;发挥信息技术的拓宽资源功能,综合课内课外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发挥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功能,提高信息素养。
学生学习与发展方面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以学评教
在以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学生在教学中是被控制的对象,但是,受解放理性(人们对解放以及权力所赋予的兴趣,指向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影响,现在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和实施上都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要,结合火热的社会经验,结合学科经验,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结合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与知识掌握情况来评判教学的效果。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教学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时刻谨记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与学生的发展挂钩,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学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要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学生现有的水平与经过教师和同伴的帮助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学时刻走在发展的前面,考虑时代赋予学生的发展要求。
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方面
进行适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教学行为这一单因素的评价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与学生,环境等综合因素的考察与价值判断。笔者认为,布鲁姆的三种教学评价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1)进行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影响学习的因素所进行的评价,包括各种摸底考试、了解困难的测评、弄清学生学习的优缺点,这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设计之后的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2)进行形成性评价
这是在教学活动处于实施与完善阶段时所进行的评价,包括在一节课和一个课题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课堂作业与评议以及书面测评等,形成性评价不强调学习成绩的评定。这有利于及时地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从而进一步及时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进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或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所进行的评价,这是一种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形式,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评定,判定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情况。
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需要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综合的评价与反思,提高自身对课程话语的理解,认真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改进措施,通过对学生的对话以及调查来了解自身教学的优缺点,通过教师集体的评价与建议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结语
本文根据对教学的狭义理解,将有效教学界定为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研究在对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述评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论述有效教学的理论,阐述有效教学思想的发展,分析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的现状,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