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

2018-12-29杜荣成

家长·下 2018年2期

在现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课程设计要有效地融合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并使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增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种要求下,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但从应用现状来看,部分教师的应用还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此,还应在深化应用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融合创新,促使教学质量的升高,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必要性

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内容中有机地融入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及方法,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也有学者指出,二者的融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际上,无论学者见解如何,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做出肯定,并明确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要同等注重,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融合的本质是指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经信息技术工具的辅助,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每个教学环节中能够合理地运用相应的教学资源,梳理、融合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结构,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总之,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中,学科教学十分有必要融合信息技术,将二者融为整体,并创新性地深入应用,保证教学过程中理论有效地联系实践,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走神现象比较容易出现,再加上课堂学习时会保持相对紧张的思维活动状态,导致学生产生疲倦感,降低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设备的优势作用,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推进教学进程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兴奋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长时间地维持,逐渐地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

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社会经验,掌握的生活知识较少,思考时主要采用具体形象思维,而在数学知识中,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占据多数,如果教师仅以传统讲解为主的方式教学,会导致学生较难理解教学内容,影响总体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学融合信息技术后,可充分地利用其化抽象为具体的优势,直观地展示出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使知识理解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更适合,便于小学生逐渐地形成正确的学习技巧与方法,并促进其理性思维的发展。例如《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因除法知识抽象性比较高,小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功能,创造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展示出12个苹果和4个小朋友,让学生来为4个小朋友平均分配苹果,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分,也可引导两个两个分,通过不同的分配方法,学生会发现分配结果都是一样的,由此,学生即可直观地了解除法的概念,并激发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识,逐渐地加深对除法的理解。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多媒体展示把4个苹果、2瓶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的过程,感受平均分和除法的关系。紧接着展示如何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进而直观感受到分数和平均分及除法之间的关系,把抽象的分数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及难点

大量教学实践反映出,因小学生缺乏丰富的知识积累,不能全面地把握、具体地分析事物,导致突破难度比较大。不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创新性的融合之后,数学知识可通过信息技术多角度的呈现出来,并对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格外关注,简单化处理这些知识,便于小学生的了解与掌握,促使其学习方式更为优化。

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应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让学生走进生活课堂,让学生学会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学习相结合,不断地提升数学知识学习的趣味性、生动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意愿。另外,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其他的平移现象,下节课正式教学之前组织学生讨论。此种与实际生活相连接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对存在的数学知识亲身感知,达到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的目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必然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这种趋势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设备,寻找其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为学生直观地呈现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