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音乐教育
2018-12-29王福鑫
音乐教育是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随着现如今改革发展,音乐教育的改革面临新的挑战。以改革和创新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基础,积极寻求学校当中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模式建设特点,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创新观念和实操能力,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首要前提。接下来我以个人经验谈一下关于音乐教育一些观点。
树立科学的整体观、主体观、发展观、实践观
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我们要遵循生活实际,从而对中学音乐教育方法施行之有效的改变。马克思理论提出:音乐教育属于接受主体,让要教师作为音乐生活的重点目标,音乐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为实践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走出音乐教育误区
中学音乐教育需要始终完善教育方法以及措施,才能够顺利地前进。只有改革中学音乐教育的创新,音乐教育事业才能迈向更好的未来。
明确“专业教育”的核心
专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在课程当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美,用心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培养学生在情绪上面、性格方面、以及兴趣和审美等方面的素养,确立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与表达。其次,教师要提高自我专业修养,现如今的音乐教师几乎都是毕业于音乐学院,对于专门的音乐教育的方法及实践了解较少,在音乐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技法的运用和传授方面,需要有专门的训练及提升,强化音乐教师关于教学教法上面的培训深度。其次,要引导学生发挥自我主动的思维,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创新的经验,才会拥有创新的动力,才能都得到创新的结果。
以音乐课程的“效果评价”为指导
音乐这门学科的点评,主要在于学生的审美以及启发方面、教师的培养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一不可。音乐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音乐的概念及实际运用,更关键地在于培养学生们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从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在音乐中表达生活的经验。由此可见,要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更重要地是引导学生完成自我提升、自我感悟的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要避免单一性、片面性,应该遵循全面。使用A、B、C三种级别,对学生各方面的音乐素养作出记录点评,学生派出代表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效果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又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完成对学生自我感知培养的目标。
音乐教育当中的一些盲区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级,才督促学生去学习钢琴,学生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练好曲子去考试,得到证书,与此同时,导致学生在考级之后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更有甚者,从此不再碰钢琴,这与我们最初的教育目的大相径庭。情况好一些的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之后,对音乐也没有更高、更深层次的级进,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要注意:此时的学生并不是真的对音乐失去兴趣,而是在学习阶段出现了瓶颈期。这时,就需要家长及教师的引导。音乐教师要运用知识技能与兴趣爱好相结合,逐渐引导孩子在音乐学习当中的感悟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以知识技能为基础,逐渐发展学生在音乐方面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在教师的教授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音乐。
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
在音乐当中,我们听到清脆的高音,就会联想起流水、清风;听到浑厚的低音,就会联想起山谷或是巍峨的高山。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想象力,发散学生们的思维,将生活的实践经验与音乐相结合,才能体会出最广泛同时而又最具有独一性的乐思。“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音乐也是如此,在实现音乐共性的基础上,每个人对同一首乐曲又有细微差别的音乐体验。培养学生在音乐中的创造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创造音乐方面的“共同性中的不同性”。
培养学生音乐当中的创新性
以欣赏为基础培养创新
在学习音乐之初,学生主要去吸纳音乐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而教师也主要以知名作品作为授课材料,教师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感悟能力、分析能力,体会乐曲当中的情感表达,乐曲背景以及思想。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以现有的音乐作品为基础,对乐曲进行简单创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创新性的目的。
以创造为基础培养创新
学生在系统地学习音乐理论、技能以及分析之后,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创作能力,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以某一事物或某一情绪创作音乐。之后,在原有的创作作品上,进行再一次的创编。例如:以“欢快”创作一首乐曲,之后,在原有乐曲的基础上,将乐曲风格改为“激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拍号、调式上进行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