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践行
2018-12-29那文怡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对于刚刚系统接触信息技术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而情境教学法的引入可以生动直观地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借助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其在参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能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借助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来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在直观的情境参与中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自主地探究到有价值的知识。情境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情境参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既然情境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可行性,那么我们要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呢?
结合生活创设情境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门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常常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学生除了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识记基础知识之外,别无他法。这种将生活与教学相割裂的方式无法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由此,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注意到生活与该学科的联系,借助生活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的作用下,产生知识探究的兴趣,并借此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的距离,为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在组织“信息获取”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为了在教学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会借助生活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我们刚刚步入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相信大家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通过网络渠道来搜集自己所需的信息。那么,大家能回忆一下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如何获取信息的吗?”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下,学生会对提出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已有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比如说我们每天上课下课都会打铃,铃声一响我们就知道是要上课或者下课了。”有的学生说:“为了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我们常常会从电脑上,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与学习有关的内容。”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通过课外读物、看教材等获得大量的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尽管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尽相同,但是从其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就为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相融合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多媒体的使用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声像俱佳的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常常会使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借此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在组织“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一张大海的图片,在美丽的景象吸引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样的场景下,我会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倘若现在让你们潜入到大海里,寻找水母,但是你并不认识水母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你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与水母有关的内容呢?这些内容的获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自主地进行交流与讨论,在小组合作下获得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可以直接在网上搜集水母的图片,按照图片上的内容来寻找水母;有的学生说可以让那些认识水母的人来捕捞;有的则说可以询问海边生活的人什么是水母,水母长什么样子……在多样化的回答下,学生会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多加思考,尽可能地运用身边的信息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结论其实就是本节课所要讲述的信息应用的重要性。如此,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下,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得以呈现,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结合想象创设情境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素养的不断发展下,其想象力逐渐丰富。既然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探究新知。
在组织“信息技术与社会”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你们能想象出来一百年之后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吗?”如此问题可以带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驱使下他们会想象出多样的答案,而且这些答案与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想象力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还“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信息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体验中自主地探究到有价值的知识,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