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之课堂表演
2018-12-29曾三娣
曹禺先生说:“课堂表演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确实,课堂表演因其形式的生动活泼,能很好地营造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主动阅读,积极练笔,有效培养学生的习作表达。那么,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如何实施课堂表演体验,提高习作表达效率呢?
以演拓思,训练表达
小学生对语言形式的记忆较强,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弱。运用表演法,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感悟语言形式,训练表达,能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读写兴趣。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时,笔者巧妙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学中演,演中学,克服了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有效训练了表达。在学到“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笔者不急于理解句意,而是要求同桌分角色读好对话。之后请大家在班上找找:看看班上有没有谁的姓氏也有这种特点,自找搭档学着文中的孔君平和杨氏之子演一演。一位姓程的同学和一位姓候的同学走上讲台开始了他们的表演:候同学装模作样地指着纸上画着的橙说道:此是君家果。程同学摸了摸下巴,指着纸上画着的猴子说道:未闻猴子是夫子家兽。在愉快的表演氛围中,学生轻松地了解了文言大意,感悟了人物形象。这样的表演有效地把文言句式融会贯通,不着痕迹地进行了句式的练习、迁移,为作文表达奠定了基础。
以演促读,理解形象
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也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进行正确的人文熏陶。课堂表演能有效地牵引学生进入语言文字的学习,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准确地感悟人物形象。
学习《将相和》一课,在学完“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后,发现学生对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还比较肤浅。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仔细按摩,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神态、动作、语言的模仿训练,要求一边模仿一边思考:廉颇背荆条时的动作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要用“跪着”这个动作,手上又应该有什么动作?负荆请罪时,廉颇和蔺相如的脸上分别是一副怎样的表情?眼睛怎样、脸部表情又怎样?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动作、表情?说话时语气、语速、语调又该怎样?为什么要这样说?……通过故事表演,促使学生放眼全文寻找表演的依托点,然后仔细揣摩、思考,以演促读,演中感悟,对人物的形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课后再引导学生把课堂表演过程记录下来,从读到写,有效地培养了写的能力。
以演代讲,自主研读
教学中,教者要巧妙利用文本形式、内容的特点,创设表演情境,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主研读文本,边演边悟,达到理解内容,体悟情感之目的。
《半截蜡烛》是一篇剧本。根据这一独特的文本形式,笔者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表演体验,以演代讲。笔者先引导学生了解“剧本”这一特殊体裁。接着要求他们分配好角色,自由组合,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学生兴趣浓厚,在确定了自己的角色后,开始认真研读文本,动笔圈画出与自己表演有关的句子。特别是表演的动作、神态等关键的地方则相应引导他们仔细揣摩,在关键处批注自己的想法、做法。接着,引导他们进行模仿、训练。20分钟后,学生们开始表演,他们演得逼真、形象,特别是对人物角色的拿捏很到位。比起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学生这种边演边学的效果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通过读一读,找一找,思一思,写一写,演一演,实现了文本的内化与迁移,既习得知识,又巧妙地进行了练笔,训练了表达。
以演促评,发展个性
发展孩子的个性,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学习、思考、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道的见解,释放孩子的个性,而课堂表演、演中评价就是释放学生个性的有效的途径。
学习《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在引导学生研读了课文之后,笔者放手让学生把他们摔跤的过程演一演。之后,引导学生依托文本以练笔的形式对表演展开评价,学生纷纷动笔,写下了自己的评价。学生1:小嘎子演得好,因为他在说“要不,摔跤”这句话时眼珠一转,把小嘎子的聪明演出来了。学生2:胖墩儿也演得不错,你看他在摔跤之前特意装作吐了一口唾沫在手上,还搓了几下,把胖墩儿摔跤的能手的特点演出来了。学生写下的评价能以本为本,有理有据,极富个性。此举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并于无痕中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表达。
“表演”是课堂的催化剂,又是习作表达的有效途径。它使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读与写的欲望,使原本被动的学习变得主动积极。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教材特点,适时适度地进行课堂表演,培养阅读与习作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