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2018-12-29李兰兰

家长·下 2018年2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使用,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把原本静态的教学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中我们要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近几年,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正逐步走进我们的课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把文字、图像、声音等集合于一体,把枯燥的内容形象化,音形兼备、动静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声有色”的数学情境,让学生乐于主动去探究,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多媒体的巧妙使用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正如赞可夫指出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能源,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的,兴趣是促进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大多数人都会给数学贴上“枯燥无味”的标签。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使教学内容达到直观、生动、形象的效果,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如果只是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很难根据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建立表象,而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先通过出示一半让学生猜物CNQK86aTExjD3mJmR0YQPg==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且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将这些大小、形状、功能、材质等貌似不关联的物品放在一起,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发现他们“两边都是一样的”这一共性,这样就能为后面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做好铺垫,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展了学生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巧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数学知识,尤其是概念、定律等知识都是抽象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而人的视觉作用胜于听觉作用的七倍,因此在这种多媒体参与下的课堂教学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比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求圆的面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够想到将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接下来让学生拿出学具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将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借助于“化曲为直”求出圆的面积。但是受学具操作的局限性,学生不能将圆等分太多的份数,但是多媒体就克服了这个弊端,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将圆等分成更多的份数,等分32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分64份,所拼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等分128份,所拼图形几乎就是长方形。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所拼图形边的变化上,让学生感知等分的份数越多,四边形的边就越直,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借助于多媒体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够有利于学生发现圆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圆周长的一半,宽近似于圆的半径,由此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一动态直观的转化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善用多媒体,提供方便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经常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方式发现数学本质。例如: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为了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学具,通过学生的动手摆来探究哪个图形面积大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很高,也能产生借助于度量单位测量的意识,但是借助于传统的实物展示时,由于度量单位小,用了比较多的小图形,学生所摆作品极易凌乱,不利于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时我利用了“AirPlay镜像”,将学生作品与电脑实时同步连接,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的想法,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把多媒体技术融于教学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辅助,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虽然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性,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但这不意味着整节课用或天天都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利用多媒体之前,授课教师一定要清楚本节课的需求点,着眼于如何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找出多媒体应用在哪些地方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使其真正地为课堂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