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驱动的食品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
2018-12-29鲁凤娟
调查设计
调查目的
以缩小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的差距为目标,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为原则,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为调查范围。通过对食品企业用人情况和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评价,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特点,期望借此促进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
调查设计
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实地考察、电话访谈等方式。主要包括:人才需求的基本情况、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评价、对人才培养的认可及建议、希望的校企合作的模式等。
调查实施
2016年1月开始至12月,共发出调查问卷80份,实际回收56份,回收率为70%。
调查结果与分析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满意度的评价
从反馈的信息来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印象是良好的。56家用人单位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评价十分满意,优秀率为51.8%;认为比较满意的有25家单位,良好率为44.6%;认为毕业生表现一般的有2家单位,称职率为3.6%。
食品企业对人才需求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食品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73%)的要求高于一般工人(62%);对本科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求为52%,其次是高职专科类为45%。表明大多数食品企业对于高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比较迫切。每年引入的毕业生占比最大的为10~15人(40%),其次为5~10人(21%),少数企业为5人以下或15人以上。引进人才中负责技术的人员为32%,质检人员为55%,品控人员为1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的评价
从调查的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评价较高,在所列出的10项内容中,良好率均在80%以上,尤其是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综合素质、社交能力、工作实绩和计算机能力均给予了充分肯定,良好率在90%以上。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团队精神等几个方面对本专业毕业生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8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此外,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发展应考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加强学生人生观、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大部分企业认为实行工学交替可以缩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方面的差距,部分企业认为可以安排假期或一段较长时间进行顶岗实习(42%)。
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从食品企业的反馈来看,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较高,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敬业精神强,对学校的培养比较满意。他们对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结构等方面认可度较高,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存在一些欠缺,创新能力尚需加强,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需要继续加强。
定期开展食品行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可以深入研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所面临的社会需求情况、人才知识能力要求的更新情况以及27a481f70d9c73cd51207d91d6ebb18617183a2a930770e85a46ba00498024d0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发展趋势,准确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情况,据此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改变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观,树立良好就业环境
作为地方区域性高职院校,应及时关注国家和京津冀地区食品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食品企业的人才需求,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他们能够为高职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毕业生进行深入交流和互动,转变观念,鼓励他们到生产第一线从事工作,先就业再择业。
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就业上岗零过渡
充分发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前提,避免需求错位。课程设置双线并行,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着眼于职业能力。教学实践上,创新校企合作体制、完善工学结合机制,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工作过程尽量保持一致,注重学生的实习和实训,保证时间和质量,做到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契合,让毕业生上岗即能上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实施人才强专业战略,引进高层次人才并鼓励原有教师进一步深造。聘请食品行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校上课,切实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锻炼,每学年到企业一线工作的时间不少于30天,以此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课题“基于需求驱动的高职食品专业‘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H17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