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大作用
2018-12-29丁晓婕
微课作为当代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延伸,因其短小精悍、网络流媒体的特性,能够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具有符合信息时代学习者注意力模式等优势,如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巧妙应用微课,不仅增强地理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地理科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文理兼备的特点让地理成为很多学生头疼的一门学科。有时面对大量的需要背诵的地理知识,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将微课应用于地理教学,在有限的课堂里提高教学实效,让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值得一试的好方法。地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趣味导入,激发学生自主性
中学阶段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如果没有兴趣的引导,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知识,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经纬网定位、地球的运动、世界的气候等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一旦弄不懂,更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而微课环境通过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记忆和运用,大大消除了死记硬背带给学生的压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微课小故事会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激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真正做到寓乐于学,对知识记忆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极地地区》这节课时,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地区自然环境和资源环境保护,相对比较枯燥,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我就设计了南极的企鹅为搬到北极而通过网络与北极熊QQ聊天的微课动画故事,可爱的动物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聊天的内容就巧妙地涉及到了两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差异,看完微课后,企鹅搬家的原因和结果更成为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探究的对象,由此可以引出极地濒危的动物们。像这样的趣味导入,对学生来说就好像看了一场小动画,却把简单的知识快速地记忆进脑海中。
疑难解释,提高课堂效率
众所周知,微课不是一节完整意义的课,它是教师针对于课堂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某几个知识点进行指导点播所录制的视频,它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补充,推动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研究和学习。
我们知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微课解决的是一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一个微课的时间不能太长了,5~8分钟,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稿时,精炼语言,益精不宜多。此外,教具和教材不拘一格,通常我们用电脑上的录屏软件进行微课制作,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我们制作微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所以在讲地球仪时我们可以拿个地球仪教具或者动画演示地理实验,在讲中国行政区划图时我们可以拿个拼图等。教具和教材不拘一格,更重要的是知识点难点的深入浅出,做到有效的点拨指导。
知识点讲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微课教学的最常用的形式,主题鲜明、内容简洁、时间较短的微课应用于地理课堂,可以使繁琐的知识简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达到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微课的运用使知识点的呈现形式更多样化,特别是当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地理人文素养对公众熏陶的背景下,各种地理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针对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均可找到相关的影片或者名师录像课等丰富多样的素材。
课后提炼,深化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为了讲清某一新概念,教师运用讲述、举证或者板书等传统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演说但有相当部分学生仍会存在疑惑,课后也很少会主动来问教师。而平民化的流媒体则可以摆脱课堂上的局限,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想学就学,不再拘泥于时间、地点,既可以作为预习资源,也可以作为复习资源。传统教学中,总结提炼通常都是教师完成的,而现在学生是课堂主体,通过利用便捷的微课,可以随时检测其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这种方式在为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提供巨大的帮助的同时,也能够相应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资源化的微课能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完整,是课堂和课下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果能把教材中所有的重难点都用微课的形式呈现,就可以实现360度无死角学习。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然而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教学实践。
总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微课不仅能有效补充课堂教学,更是课堂上的“调味剂”。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课堂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可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型课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探究,充分发挥微观课的价值,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