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多渠道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探究
2018-12-29魏兴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的。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意识的唤醒与浸润,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为了让学生关注生命,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讲究教学策略,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有利时机,拓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渠道。
阅读教学,树生命之魂
指导课内阅读,发挥渗透生命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应该说大多都是文字隽永的名篇佳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蕴涵丰富的课文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把生命教育与阅读教学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人生的感悟,充分地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收获生命的真谛。
如《掌声》这篇文章,让腿有残疾的小英走出困境,鼓起生活勇气的,是同学们的掌声。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学生在感悟同学间的友谊是多么美好的同时,也明白了“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和经历,深入领悟文本中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父母、亲朋好友中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性中充满温度的亲情、友情、爱情的可贵,认识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挖掘自身生命的内在潜能。
指导课外阅读,拓展渗透生命教育的广阔途径
在众多的课外读物和影视作品、科普作品中,具有强烈生命意识或涉及生命知识的不胜枚举,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可结合教学进度和单元主题给学生开出具体书目,如:在教学《向命运挑战》之后,及时推荐学生阅读《轮椅上的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生命的故事》等书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鼓励学生在课外读海伦凯勒、读张海迪、读贝多芬,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些人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课外阅读是汲取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的广阔天地,那些充满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一定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习作教学,立生命之本
习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重要的外化方式,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生命话题来抒写,引导学生对自然界和人类的生命现象进行思考,尝试去探索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才更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更好地去实现人生价值,提升生命质量。
以四年级下册习作七教学为例。习作之前,笔者特意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残疾人的一天。让学生扮演肢体残疾或是盲聋哑人,像他们一样生活一天,然后写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在班上与同学交流。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得以亲身体验,谈起感受来不再无病呻吟。作文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学生对生命的稚嫩思考。他们在庆幸自己是正常人的同时,能设身处地考虑他人感受。残疾人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让他们钦佩不已,都认为应该珍惜每一天,珍爱生命,力所能及地去帮助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
实践活动,展生命之翼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为语文教学插上了两翼,为学习主客体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有利于内化学生的认知,促进心理发展。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有机渗透生命教育,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小学语文的特殊学习部分——综合性学习,它将学习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围绕一个主题来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以小学四年级下册为例,在学生学习了《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触摸春天》等课文后,可以以“热爱生命”为主题安排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安排学生读作品,观影视,谈启发,写感受,也可以让学生出手抄、电子小报,出班级板报、年段墙报等。还可以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队会、演讲会、辩论赛、知识竞赛等。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与“生命”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安排学生养一盆花草或饲养一只小动物,通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再加上与教师、同学之间交流心得体会,他们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总能感受到生命诞生的惊喜,生命成长的不易,切身体会生命遭受伤害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在活动中体验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呼唤,帮助学生树立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而言之,生命教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蕴含广泛、方式多样。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根据生命教育的需要,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多渠道渗透生命教育,让人生的美好情感与课堂同在,让人性的光辉照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语文教学活动与人生发展紧密相连,与生命成长终生相伴。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科研基地专项课题“小学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FJKYJD 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