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2018-12-29孙明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我从事语文教学的这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提升阅读质量的途径,除了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之外,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也做了很多新尝试,在此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阅读教学策略,抛砖引玉。
通过情景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其实也是一种语言教学,在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里,都是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叙述事件,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其中情感作为整篇文章的主线,通常被我们称之为是“中心思想”。在本文叙述的过程中,作者表达情感之前的铺设,可以说就是情境的创设。对于小学生来说,静态的文字叙述很难让学生“爽快”的接受,这时,就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助,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生动,形象而具体的语言环境,缩短课文背景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顺利沟通,达到情感共鸣。
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和个性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上的差异,导致面对同一篇文章,会生出不同的理解和情感,作出具有个性化的反映。如:同一篇课文,就语言表达上来说,有的学生喜欢这句,有的学生喜欢那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摒弃“统一答案”对学生思维的限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看法,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文本内涵,创设真实的阅读语境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编委们精心挑选的,每一篇都文质兼美,字字珠玑,每一篇都拥有积极的价值取向,丰富的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如何让学生准确地体悟文本内涵,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呢?我认为,创设真实的阅读语境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送别诗时,如果不能结合时代背景,学生很容易将这首诗给予“离伤”的情感定位,然而其实整首诗的基调并非如此。李孟离别在开元盛世,又值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将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所以李白的诗也应该是充满了畅想和浪漫。于是,我便设计了在黄鹤楼上,李孟两位诗人登高望远,畅谈理想的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理解。因此,想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准确地理解文本内涵,教师就必须要巧妙地利用教学语境,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亲身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情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实施师生合作学习,创设充满活力的语境
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它顺应“以人为本”的改革核心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挖掘和培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但是小学生自主阅读又困难重重,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师生合作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合作阅读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帮助者。所以,我常会在课堂上组织一些表演语境,和学生们一起,无论是角色扮演,还是“声临其境”,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不仅课堂教学氛围活跃,情境生动,而且更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自我感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在课堂教学中,太多的框框架架不仅不能良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甚至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和教师“反着干”,导致学习质量差,教学效果低。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变“管”为“放”,在体现总体规律的前提下,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还课堂给学生,还课堂以活力。正如上文提到的,小学生的有效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即便是提倡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下,依然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尝试使用“自学——合作”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自学中,自读,自悟,进行初步的学习。自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展示主体地位,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部分,充分吻合现代教育思想;合作,师生之间多向交流,深化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发挥主导作用。再一部分,彰显教学互动交流的班级合作教学优势,体现了现代社会信息共享的要求。学生从自学到合作,从个人提升到优势互补,可以得到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之,阅读作为“听、说、读、写”四大要素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环节,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识字和写作,还可以带动课堂的听、说教学,而且对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意义非常。只有准确抓住阅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组成,才能有效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才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