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有温度的法治教育

2018-12-29周智勇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2期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小学阶段加强法治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法治教育的最重要的学科,其他学科也不可回避地肩负着法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改革的探索中,我尝试在音乐课上融合法治教育,抓住音乐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特征,利用多样的艺术形式,让法治教育多了一份温情,让法治教育像泉水一样滋润孩子的心田。

一、依托音乐教材,挖掘法治内涵

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让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共有12册,每册8个单元,精选歌曲194首,音乐欣赏201首,每个单元都设有律动或音乐活动环节。教材蕴含的法治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歌曲中彰显的良法善治、诚信友善等法治社会规范;二是音乐实践活动中包含着尊重规则和权利义务相结合的法治内容。

经过仔细梳理,我发现教材有近四分之一的内容涉及法治教育内容:其中提倡遵纪守法的乐曲4首、反映民主自由观念的乐曲7首、培养国家意识的有4个单元、涉及动物及环境保护等其他法律的有6个单元。另外,以学生喜欢的律动及音乐创编版面,也多次体现了规则意识。苏教版音乐教材的法治意识渗透,并没有生拉硬拽,而是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天性爱动,因此,专门为他们设立了律动游戏环节,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基础乐感和规则意识;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演唱技巧,并能领悟到简单音乐的旋律线条及音乐表现力,他们的抽象思维正逐步确立,因此,教材里渗透了遵纪守法的相关内容;高年级的学生思维趋向独立,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形成,因此,在音乐教材中,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国家概念和公民意识。

二、强化审美体验,启迪法治思维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造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蕴含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法治教育更注重理性的思维,强调恪守道德的底线,会让学生觉得疏远与冰冷。而音乐本身是感性和有温度的,在音乐教学中,适时进行法治引导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法治思维,让法治教育也有了温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为“地球妈妈”,内容包含两首欣赏曲目和两首歌曲,以及小小音乐剧《我们的家园》。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先进行音乐欣赏,后进行歌曲教学,让学生在《森林与小鸟》的欢快乐声中,体验大自然的和谐,进而在小提琴曲《沉思》中反思我们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音乐欣赏和思考之后,再进行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和《热爱地球妈妈》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让我们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如何避免身边的环境污染?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和交流,总结出我们每个人,既是优美环境的受益者,也是保护环境的责任人。课的最后,教师综合其他音乐资源,指导全班合作完成音乐剧《我们的家园》。音乐剧共包括四个篇章:美丽的家园、哭泣的大地、拯救地球、美好的家园,在舒缓的《我们的田野》歌声中,在影片《末日》荒凉的画面中,在《热爱地球妈妈》和《小鸟,请到这里来》轻快的旋律中,同学们进行二度音乐创作,既完成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又宣传了《环境保护法》,还帮助孩子们初步形成了个人与社会、权利和义务的法治思维。

上海迪斯尼乐园建成后,吸引了很多孩子前往游玩。音乐课上在欣赏迪斯尼乐园主题歌之后,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谈谈游玩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到迪士尼不仅有高科技的游乐设施,还有周全的安全保护。例如,“飞跃地平线”“旋转木马”等项目,有一定的身高限制,这是出于对儿童的格外保护。由此,音乐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和成年人不一样,需要国家特殊的保护,所以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被保护人,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做呢?通过学生的民主、自由的讨论,引导他们形成公民意识,强化他们的法治思维。

低年级的音乐教材中,几乎每单元都有律动环节。律动本身是让学生感受有规律的音乐节拍,通过节奏模仿和参与,形成统一的节拍。在律动游戏中,最常见的就是跟随音乐拍手或摇摆,以及踏着节拍齐步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有个律动游戏《开火车》,大多数学生开始走的时候,不能把握2/4拍的强弱规律,因此步伐不整齐,钻山洞的时候还有同学抢先进洞。在老师讲解了游戏规则之后,学生明白了第一拍是强拍,要统一用右脚,另外开火车钻山洞时,要踏着节拍有序地依次通过,只有大家都按规则行进,我们的游戏就能进行得很顺利。通过这样的律动游戏,既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也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

三、鼓励音乐创作,践行法治宣传

音乐课不仅仅是唱歌和欣赏,还有很多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可以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音乐创作中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上学歌》是保留曲目,很多孩子在幼儿园时已经会唱了。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原有的歌词,进行改编和模仿创作。学生们经过讨论后,创作了新的《放学歌》:“放学别乱跑,要走人行道,不闯红灯不玩耍,安全到家最呀最重要。”进行改词创作之后,还分组进行课堂表演,加深孩子对新歌词的印象。通过这样的音乐创作,也能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了遵守规则的法治意识。

2017年10月1日颁布的《国歌法》规定:中小学应当将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唱国歌,教育学生了解国歌的历史和精神内涵,遵守国歌礼仪,增强学生的国家概念。苏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材,已经将《国歌》由选唱歌曲改编为必唱曲目。另外,五年级的“七彩版图”和六年级的“北国豪情”“南国风情”单元,也涉及国家概念教学。音乐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地域文化,将这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自由组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由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民歌(苏南的《太湖美》、苏中的《杨柳青》、苏北的《拔根芦柴花》等)导入,再介绍更多地区的歌曲,让学生领略我国南北各异的民歌风格,最后采用民歌联唱的形式,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地区进行对歌、赛歌,鼓励学生根据家乡民歌的特点进行音乐创作,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概念。

音乐课外社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活动项目。不管是声乐社团还是器乐社团,都可以作为法治教育宣传的有效载体。在排练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每个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发挥,必须要有严格的规则意识,才能让整体表演更加和谐、顺畅。同学们还担任了学校的法治小先锋,通过社团精心排练的各种乐曲、朗诵、舞蹈等艺术作品,深入进行法治宣传,用艺术的元素,将枯燥的法治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让法治教育入脑入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任何课程都不是孤立的。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立足教材本身,坚持以人为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努力增强法治教学意识,进行有效的课堂融合教育,让法治教育温润学生的心田,为推进法治中国的进程助力!

周智勇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延安路小学德育处主任,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