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民尝“四味”
2018-12-29张荣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自2007年引入我校后,已变成我校的传统教育活动,2011年11月,南京市上元小学被评为“南京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示范学校”(全市5所)。这个项目产生的影响、带来的效应不是普通的教育活动所能替代的。2007年,我校第一个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关于上元路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使学校门前拥堵狭窄、车辆乱停乱放的小道变成了停放有序、平整的水泥路面;2009年,“关于江宁区小学生缺少课外公益活动场所问题的研究”,引来了区长的现场办公,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2014年,“关于东山镇外港河污染问题的研究”,人大代表就此提交了相关提案……每个项目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但受益良多的是那些自始至终参与活动的孩子们。
下面就以笔者带领孩子们开展的“关于儿童卡片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研究”项目为例,回顾活动开展的片段式场景,回味孩子们品尝的苦、辣、酸、甜。
一、确立选题的“酸”
2010年2月份,笔者向学生和家长介绍了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大家都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学生非常乐意参加这个活动。
经过认真思考,同学们上交的公共问题多达三十几个,然而时间和精力只能允许研究一个选题,同学们互不相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选题最具有价值,最值得研究。确实,看看这个选题很有意义,瞅瞅那个选题也很有新意,手心手背都是肉,到底选择哪个?最终同学们通过举手表决,确立了“儿童卡片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问题”项目。看着同学们不舍的眼神、撅起的小嘴,我知道他们的心里是酸涩的,但只有经历了酸,才能更好地品尝果实的甜。
二、收集资料的“苦”
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同学们设计调查问卷,修改调查方案,分配调查小组……他们把满腔热情都投入到活动中来,期待着活动开花结果。然而就在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调查的环节,孩子们的热情被一盆冷水浇熄了,调查对象涉及教师、学生、商贩。在班级分享会上,垂头丧气的孩子们都说自己的任务进行不下去了,他们讲述了各组的遭遇,原本的斗志昂扬不复存在,一个个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给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的同学说:“我们去周边的各所小学办公室、教室去找老师做问卷调查,可老师们根本不理我们,忙着批作业,和同学谈话,有的老师则拒绝我们说自己正忙,没有时间。”
进行学生组调查的同学说:“你们还算好的,我们遭到了冷遇,给同学们发放问卷的时候,有的同学压根就不接问卷,有的接过来看一眼,就还给我们,有的甚至拿过来就给撕了。”
“我们组才叫惨呢,想采访小店店主卡片卖得怎么样,让他们填写问卷,他们不仅不配合,还说:‘小孩子,不去好好写作业,在这瞎胡闹。’‘我在做生意,忙着呢,哪有空填这个。’‘到一边去,别挡着别人买东西。’”进行实地采访的同学无奈又沮丧地说。
听着同学们失望地讨论,我知道第一次的活动失败对同学们来说是个打击,对后面的活动开展影响很大。下一步是请家长们出马帮忙,还是激发他们的斗志?我想了想,微笑着说:“我知道,大家在活动中遇到了困难,但你们想过没有,大家不愿配合的原因是什么?”
zjfHFRbbh78dMG387s6FHHA8CvfYqRX9Sm2fkj16GXM=同学们低头沉思,不久就有同学说:“我想,老师们不愿配合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时机选择得不太合适,老师在忙着工作或者急着去上课,哪有时间给我们填写问卷呢?”
我赞许地点点头:“那同学不配合的原因呢?”
“我觉得吸引力不够,还有就是问卷设计的问答题太多,大家都不爱看,更不想写,太麻烦了!”韩天拿着问卷说。
“小店老板们不愿填写也正常呀,人家是做生意的,填写问卷又不能给他带来收益,还耽误他的买卖呢!”尹苗说。
我接过话茬:“既然大家已经找到问题的症结,那解决问题相信也难不倒大家。”
当同学们又一次鼓起劲出发后,不久捷报便频频传来,很快完成了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工作。原来,他们各出奇招,想出了填问卷赠送小礼物、帮店主招呼小顾客、在购买学习用具的同时和商贩套近乎、帮老师拿拿教具跑跑腿、找有空闲的老师填问卷等等小计策。看着他们胜利的笑脸,我知道他们成功了。万事开头难,这次的经历对他们后面的活动开展非常有帮助,只要遇到困难,大家就聚在一起好好商量、想想办法,苦中也有乐,苦后才有甜。
三、敢于挑刺的“辣”
资料收集后,同学们又分成若干小组上网、去书店寻找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的条文,去律师事务所咨询……每个小组围绕相关的法规进行分析,找出其优缺点,寻找儿童卡片影响身心的有力证据并集思广益寻找解决的方案,在交流、讨论、比较、修改后形成班级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同学们的法治意识随着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强。
在活动前期,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孩子们活动时的安全保障和交通保障,家长们功不可没。但活动进行到此阶段——分析现行法律法规,寻找其优缺点时,家长们不和谐的声音此起彼伏:“法律条文是严肃而神圣的,岂能容你们这些毛孩子们挑刺?”“法律法规都是经过严格的分析论证才制定出来的,你们这样做太不严谨了。”“去搞调查、采访我们不反对,但挑法律法规毛病这事,不赞成,胆子也太大了。”“多大能力做多大事,这事你们做得了吗?”质疑声、反对声、呵斥声在孩子们的耳边回响。他们并没有退缩,相反用自己稚嫩的回答说服了家长们。
“我们虽然年龄小,但也是国家的小公民,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社会和国家尽一份力。”
“法律是为所有公民服务的,所以发现问题就要去及时修改,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的权益。”
“法律法规是人制定的,我也是人,为什么就不能呢?”
“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有些地方还动员人们给法律法规挑刺儿呢!我们对研究的法律法规也有自己的意见,怎么就不能提呢?”
……
是呀,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向大家证明,他们长大了!在此次活动中,孩子们去了工商局、卫生局、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相关部门采访,各单位领导都非常重视并热情接待。他们认真地回答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真心诚意为孩子们解决难题,也对我们的活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这样的环境,为他们顺利开展活动增强了自信,为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们不仅知道要学法、懂法、守法,还知道要用法,敢于向不合时宜和质量不高的立法挑刺。
很多时候,家长会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孩子还小,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了,社会上的事长大了自然就会知道,或者是我们大人还不敢对法律法规挑刺呢,你们这些毛孩子竟然对着权威的规定说三道四,简直瞎胡闹。然而,事实证明,孩子们不仅挑得像模像样,而且有理有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更不适应孩子的发展,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我们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能舞出精彩人生。
四、听证会上的“甜”
2011年9月,历时一年多的活动,马上就要开听证会了。孩子们非常激动,忙着做展板,再检查整理资料。
听证会那天,孩子们用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向听证员们陈述了项目研究的过程与感受,提出问题解决的建议,又针对听证员提出的“问题发现的过程”“政策分析的依据”“方案形成的考量”等问题进行答辩。孩子们机智自信的表现、强烈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感得到了与会专家、家长、老师的好评。
张荣 江苏省南京市上元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