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地位之思考
2018-12-29行冬梅
家校协同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教育模式。2017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南》中的基本原则以及实施途径和要求中的“协同育人”都特别强调了“家校协同教育”的思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家校协同教育理念得到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为此,笔者从学校教育在家校协同教育中之地位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家校协同教育中学校教育之地位
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先生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那么,学校教育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呢?
1.学校逐步取代家庭成为教育的主角
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成长施加影响的过程。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的第一种教育。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学习任务加重,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逐步增多,可达10~12个小时。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家庭教育发挥的作用则逐年降低,学校日益取代家庭逐步担当起教育的主角角色。于是,家长往往非常焦虑,生发出关注学校教育甚至参与学校教育的强烈愿望,这就成为家校能够实现协同合力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为此,学校要以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主动联系家长,实现家校教育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达成协同合作态势。
2.学校是家校协同教育的主导者
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联动的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因此,学校掌握着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主动权,应主动将家长纳入学校教育的体系中,联动起家校协同教育;同时,学校应不断完善家校协同教育的工作思路,不断增强学校对家校协同教育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家长素养和家庭教育水平。相反,如果学校将学校教育看作教育的全部,忽略联动家庭教育的力量,便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效。
3.学校教育承载着家校协同教育指导的任务
学校教育是正规、科学、专业的教育。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虽然全身心抚育孩子,但缺乏做父母的经验,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知识和手段,为了使家校协同系统有序运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任,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带动家长转变落后、错误的教育方法。学校可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指导家长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指导下能够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生发向学校求助的意识和联络的意愿,同时在学校的指导下,能够正确面对问题,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从而形成家校协同教育良性循环。
二、学校主导的家校协同教育之问题
近年来,各学校在学校主导的家校协同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赋予了学校新的发展点,显现出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以学校的权威“绑架”家长
学校、教师有教育赋予的教育权威、权利、职责和任务。在家校协同教育的过程中,有些学校、班主任过度使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征收高额赞助费,利用家长的职权和金钱为自己谋私利。另外,有些教师要求家长批改学生作业,造成教学过程严重违背教育必然的过程和教育规律。这种以学校的权威“绑架”家长的二律背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在深层次上体现出学校在依法依规办学和教师师德方面的问题。
2.家长疏于家校协同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上学后,教育的任务完全在学校,孩子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完全在学校;有些家长认为学校开展家校协同教育是“学校无能、推卸责任”的表现;还有些家长以文化水平低为由拒绝参与学校活动和与教师沟通交流;还有家长“重智轻德”,对学校开展的家校协同教育活动不以为然,拒绝参与,造成学校教育单枪匹马,影响教育效果。
3.家长过度参与“绑架”学校教育
家长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居于协助、配合的角色。一些家长参与家校协同教育的积极性非常高,代替孩子打扫卫生,代替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一些家长利用家委会等家校协同教育组织,形成家长小团体,开展与学校教育无关的一些交易,为自己的孩子谋荣誉甚至“绑架”学校的某些决策。这些过度参与学校活动的行为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扰乱了学校、班级管理的正常秩序,严重干扰了学校教育。
三、学校主导的家校协同教育之实施
基于学校主导下的家校协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家校协同教育的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正确发挥家长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角色
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背景、工作经历,家长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家长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角色作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承担一定责任。这样可以增强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大大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学校管理工作更贴近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家校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使家长资源转变成学校办学中的现实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2.建立科学合理的家校协同教育机制
学校设置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网络体系,建立家长学校、家长会课程体系,组织家校协同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好家长”评选等活动来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家庭教育力量;同时向广大家长传递学校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特色活动及具体要求等,引导家长熟知学校、认同学校教育,调控家庭教育的方向,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3.拓宽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协同教育的途径
学校要积极、努力拓宽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协同教育的途径。目前,经过多年实践,主要途径有:办好三级家长委员、家长学校;做实家长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沙龙活动,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技能培训;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家校联系本、家访等形式,全面、深入地把握学生的成长情况,同时也便于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上课、作业及习惯养成等状况,达成家校无缝对接。
4.加强对以班主任为代表的教师进行家校协同教育的培训
以班主任为代表的教师是家校协同教育中的主要实施者,但他们大都缺乏家校协同教育的自觉意识、基本理论知识和主要的方法手段。因此,要加强对以班主任为代表的教师进行家校协同教育培训,开发家庭教育、家校协同教育、班主任教育合力、与家长沟通交流等培训课程,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具备家校协同教育的专业素养。
家校协同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进行多方位的共时空对话与交流,以此互动,达成共识,协同增益。
行冬梅 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德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5~2017年度中小学德育科研立项重点课题研究项目“乌鲁木齐市家校协同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项目编号15DY01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