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假生活育人:实现班主任研究的“开疆拓土”
2018-12-29李家成顾惠芬
在中国,亿万学生、家长和教师都熟悉“班级”。然而,只有部分班主任会把班级建设成为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美好家园;大多数班级的教育潜能远未得到全面开发。
2015年6~9月,华东师范大学与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合作,第一次探索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变革。至2017年暑假,已发展成为全国近200个研究单元参与的“你好,暑假!”项目。本文以“你好,寒假!”和“你好,暑假!”项目为例,探讨新时期班主任研究的深化与拓展问题。
一、现状:实践的大众化与研究的小众化
中国有数百万中小学班主任,但实践上的大众化与研究上的小众化间存在巨大反差。回归到班主任本身,他们有研究的意识、能力和行动吗?班主任研究的现状究竟如何?
1.行政功能泛化导致研究缺位
班级是一个教学共同体,同时又是一个生活家园、一个管理组织,是一个超级存在。然而,因为当前缺乏完善的班主任专业化机制,班主任们远未形成与上述班级特性契合的、丰富的角色意识。大多数班主任的工作目标与关注点放在管理层面:班级管得住,不出问题,各科学习能顺利进行,就算不错了,根本顾不上那些高大上的目标。
本文第二作者于2017年12月13日对本校所有班主任做了相关问卷调研,对于“你认为班主任制度最需变革的是……”这一问题,仅13%的班主任选择“行为规范”。变革的需求最低,侧面反映出班主任对管理者角色的自信,也呈现了一个思维漏洞——只看到常规班级的行政功能,却忽视其促进学生深度交往的教育功能和建设精神家园、培养文化归属感的社会功能。或者说,班主任对班级的建设大多还缺乏超越常规、回归教育的创造性探索。
这启示我们,班主任需要跳出上传下达、完成事务性工作为主的行政管理角色,加强对中国班级特性、班主任角色及岗位特质的研究,从而丰富工作中的教育内涵。
2.问题点状化导致研究短视
有研究认为,班级建设的内容结构包括班级岗位建设与学生组织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主题活动及主题班队会、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班级建设与学校学生工作的整合、对社会性和自然性资源的开发等领域。然而,聚焦到班主任所关注的研究主题,都相对集中于意外、特殊事件的处理。
与之类似,对所谓问题学生的培养,也成为班主任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对于那些经常迟到的学生、迷恋网络的学生、抗拒作业的学生、课堂上爱说爱动的学生、学习陷入困境的学生、沉迷于恋情的学生等的教育。这类研究的触发方式主要是“问题驱动”。因而,只见树不见林、重堵轻建的思维方式依然占据主流,这也是班主任疲于应付、整体职业幸福感偏低的原因之一。
3.发展生态单一导致研究低质
从班主任研究的成果输出看,以泛泛而谈的工作总结、陈述式的教育叙事、基于案例的策略评析居多,而能进行学术对话、知识传播的研究报告、专题论述等很少。其原因一是在于驱动平台单一,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盘点、反思的时间往往只有在年度写总结时,而不像学科教师,他们参与科研成果评比的机会多、交流的平台多。二是缺乏专业支持系统,这包括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不健全,评价机制尤其缺乏,内含专业精神和研究能力的研训体系严重欠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非常明显。其结果正如很多班主任所说:我们缺总结提炼的积极性;缺专业、科学的研究方法;感性居多,缺乏理性……
那么,面对班主任研究的现实之困,还有“突围”,乃至于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吗?
二、破土:学生寒暑假生活研究与“第四教育世界”的开发
“你好,寒假!”和“你好,暑假!”研究从一个班的变革开始,已发展至3.0版本。以2017年9月北京、长沙两次全国论坛的论文集及相关会议综述为主要支撑材料,可形成如下认识。
1.连接“缝隙”的教育变革可以变为现实
就时间而言,寒暑假处于两个正式学期的中间;就空间而言,学生处于家庭、社区生活之中,学校教育又以布置作业的方式牵扯其中,然而这三者又并未发生互动并真正介入学生的假期生活;就学校教育的普遍现状而言,教师没有对学生直接加以指导。
“你好,寒假!”和“你好,暑假!”项目对这一明显的教育缝隙进行了补白式研究,并以“全息”的方式重新理解了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的教育意义和生命价值;以“全人”的立场促成了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社会人士在假期生活与期初生活中的合作与发展;以“全程”的视野统整了学期末、假期、学期初的时间,推动了期末与假期、新学期生活的水乳交融;以“全面”的意识开发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类教育资源,促成了终身教育系统在寒暑假生活这一微观层面的综合发育。
2.知识体系的创生与传播可以变为现实
该项目围绕“假期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主题,进行了理论的创生。
首先,从人的生命全程视角提出了“第四教育世界”理念,明确了研究的独特教育意义:前三个世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在这里继续纠缠,学生的交往对象也涵盖了前三个世界的所有人。
其次,基于教育与人的生命关系维度,搭建了研究的价值体系:放假的孩子,需要会休息、会调整、会玩;家庭一员,要学会自理,学会家庭中的交往与实践;社区、社会、自然世界的一员,要学会与身边的世界、人们亲近与互动;学校的一员,要将学校所学的本领在暑假运用、拓展、提升,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准备;最终归宿——自己成长的主人,要学会规划自我的发展。
再次,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研究学生立场或学生领导力,家长与社区、社会人士的教育自觉唤醒,班主任领导力研究,校长思维品质研究,生活素养、财经素养培养,制度建设等。这些成果在多家杂志上以专题发表,被编入《中国班主任研究》等书中,相继参加在挪威以及上海、伦敦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对话中获得各国专家的肯定。
该项目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学知识的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而班主任作为主体,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自觉综合的研究状态可以变为现实
该项目自我戏称为“三无项目”——无经费、无立项、无证书,但仅通过微信平台的信息发布,就聚集了自愿参与的学校、教师近200个研究单元,影响了十万以上学生的暑假生活。这一全国研究同盟的形成就是生命自觉的体现。
而且,研究也呈现了鲜明的推进特征——理性与情感的融通和互促。就教育的起点而言,因为有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各方资源和需求的汇聚,更能促成学生、家长、教师从问题、空间、愿景等多维度生发敏感,从而促成寒暑假生活和研究的个性。就教育的过程实现而言,问卷、访谈、材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得到普遍使用,基于数据的意识得以增强,长程设计、综合融通等思维方式也得到普遍提升。而每个人在“你好,寒假!”和“你好,暑假!”全国研究共同体中,通过微信群、全国论坛等平台相互学习,形成了较强的情感场,均处于自觉地做、听、说、读、写的综合研究状态之中。这对于当前班主任的工作与发展研究,也有着充分的启示价值。
4.共同发展的教育追求可以变为现实
该项目提出,应该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的概念内涵。
一方面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教育对家庭、社会组织产生影响。如借助一些制度建设、评价机制促成各方教育责任感的提升,如班级导师团研究机制,对优秀家长、家庭的评选等;如通过合作中的交流、座谈、协商、共同决策的过程濡染,提升教育参与水平;如着力推动家长、社区、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专业性活动,积淀教育知识、提高教育专业能力等。
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也感受到来自学生、家长、社会人士成长之后对自身发展的一种“倒逼”。有位班主任在长沙论坛上说,看到学生、家长对“七点读书”活动的投入,自己内心的狂热也被触发,立志要跟上学生的阅读步伐。
“你好,寒假!”和“你好,暑假!”研究所开发出来的可能性远不止这些,能LjBuNwEwZDG1xXUpVUMMQg==够为还在埋头实践却难有获得感的众多中国班主任们打开一扇窗。
三、开疆:教育性实践与班主任发展的新境界
笔者作为“你好,寒假!”和“你好,暑假!”项目的发起者,全程参与,组织推动。我们认为该研究创生了独特的运行方式,与班主任研究的普遍现状相比,其最亮的色彩是学术性与实践性高度融通,是一种教育性实践,这应当成为班主任们开疆拓土的新支架。
1.建立基于比较背景的价值新取向
就国际比较维度看,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实施以课程为中心的走班制,没有班主任这个角色,每一位教师只需负责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管理。而中国的班主任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发展负有全面责任;包括学生在家庭中的发展,即使不在明确的职责规定之内,也会被班主任自然视为不能分割的内容之一。这与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生态有关。笔者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欧洲家校合作研究联盟2017年会上介绍暑假生活研究成果时,意大利一位专家就多次强调其国家的教育影响是以教堂为中心的。
就历史研究维度看,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前后,班主任制受时代影响和政策要求影响,主要体现为慈母式定位,爱与责任主导一切,“蜡烛”“春蚕”成为班主任的代名词。随着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班主任逐步凸显其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如果联系到当前的家校合作、教育治理、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建设等,其时代价值会更加彰显。
就教师团队研究维度看,班主任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固然有相同的领域,如学科教学、学生干部培养,但作为学生班级生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是围绕着这个班开展工作的教师团队的领导者。
班主任需要在多维的比较中重新认识班级和班主任工作的价值取向,从而唤醒创造的热情,作为主体自觉开展对学生发展的研究。这种研究高于学科教学研究,力求持续地将班主任的研究和对班级的研究融会贯通,汇成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人格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智慧之湖。而这样的“智慧之湖”,已经在寒暑假生活研究中初见踪影。
2.开发基于学生立场的实践新内涵
“你好,寒假!”和“你好,暑假!”研究有着鲜明的学生立场。而班级日常生活对儿童的生命质量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每一天的交往关系、每一周的实践活动、每一年的生命体验,都将积淀在儿童的生命之中,成为其不可剥夺、不可丢弃的机体构成。无论怎样的改革立场与研究倾向,都不能替代从学生发展的视角看待班级和班主任岗位。
班主任的研究就要以促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为目的,将起点建立在教育敏感之上,基于问题和独特资源,拓展研究空间。班主任能发现,班级岗位建设与学生组织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主题活动及主题班队会、对社会性和自然性资源的开发等结构性领域,都能不断进行内涵的深挖与开拓!
3.创设基于教育学发展的研究新格局
“你好,寒假!”和“你好,暑假!”研究群体除班主任外,还有教师群体、校长、家长、学生、教研员、教育行政官员、社区人士,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的加入,使研究能从教育学发展的立场出发,顺利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提升了品质。这样的合作教育研究,特别是中小学班主任与高校研究人员的合作,应该成为我们努力创设的新格局。
在这样的新格局之中,中小学班主任的实践感性与专业研究人员的理性更有可能深度交融,并转化为当代班主任所迫切需要掌握的“研究学生”“综合融通”“学习力”等专业能力素养;教育学的意蕴更有可能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才更可能得到开发和运用;综合性的学术成果才更有可能形成、积淀和传播。
研究者与研究实践也相互生发;不同主体在这样的研究新格局中,通过每个主体的“生命·实践”,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新境界。
李家成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惠芬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本组文章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重大预研究项目“建国以来中小学班级建设的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