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州地区住院患者输血前四项检测结果变化趋势分析

2018-12-29姜志刚鲁君艳桑雪斌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输血科湖南永州425100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24期
关键词:梅毒本院传染性

姜志刚,鲁君艳,唐 伟,桑雪斌(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输血科,湖南永州425100)

2000年,国家卫生部(现国家卫健委)颁发《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其附件6《输血治疗同意书》明确要求患者应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查[1]。但传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存在窗口期问题,因此输血、侵入性检查及手术等导致的血源性疾病传播仍不能完全避免。为了解本地区住院患者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结果变化趋势,本研究统计并分析了本院住院患者输血前、侵入性检查前、手术前或产前血液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结果,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行输血及侵入性检查、手术前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的患者54 517人次,男25 900人次、女28 617人次,年龄1 d至92岁,感染科及皮肤性病科已确诊传染性疾病患者未计入内。

1.2 试剂与仪器 抗-HCV、抗-HIV、抗-TP检测采用北京科美公司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HBsAg检测仪器采用上海新波公司EFFICUTA全自动标本前处理系统和ANYTEST时间分辨荧光检测仪,试剂采用苏州新波生物公司产品。梅毒确证检测采用富士瑞欧株式会社梅毒颗粒凝集实验(TPPA)试剂。抗-HIV第二种检测试剂为上海科华公司产品。所有试剂均为批批检合格产品,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方法 患者入院时采集空腹静脉血,及时送检,及时检测。各指标检测严格按仪器及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设置空白对照、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及室内质控检测,室内质控在控。抗-TP检测结果为阳性时,采用TPPA进行复检。抗-HIV初筛阳性标本,采用两种不同厂家双试剂双孔复检,仍阳性者送区疾控中心以免疫印迹确证实验进行确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多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住院患者输血前四项检测结果 2015—2017年,54 517人次输血前 HBsAg、抗-HCV、抗-HIV、抗-TP 检测结果平均阳性率分别为 10.94%、1.10%、0.17%、1.98%,见表1。

表1 2015—2017年住院患者输血前四项检测阳性结果[n(%)]

2.2 与2006—2010年阳性率比较 2006—2010年,本院住院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11.35%、1.00%、0.22%、1.20%[2]。与2006—2010年检测阳性率比较,2015—2017年HB-sAg、抗-HIV阳性率有所降低,抗-HCV阳性率持平,抗-TP阳性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2.3 不同性别及年龄患者阳性率比较 不同性别及年龄患者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检测阳性率[n(%)]

2.3.1 不同性别患者阳性率比较 整体而言,男性患者 HBsAg、抗-HIV 阳性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抗-HCV、抗-TP阳性率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 20岁男性组与女性组 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40 岁男性组 HBsAg、抗-HCV 阳性率高于女性组(P<0.05),抗-HIV 阳性率低于女性组(P<0.05),抗-TP 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男性组HBsAg、抗-HIV阳性率高于女性组(P<0.05),抗-HCV、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及以上男性组HBsAg、抗-HIV阳性率高于女性组(P<0.05),抗-HCV 阳性率低于女性组(P<0.05),抗-TP 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2 不同年龄段男性患者阳性率比较 整体而言,不同年龄段男性患者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20岁组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其他各年龄组(P<0.05),20~<40岁组 HBsAg阳性率最高(P<0.05),40~<60岁组抗-HCV、抗-HIV 阳性率最高(P<0.05),60岁及以上组抗-TP 阳性率最高(P<0.05)。

2.3.3 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阳性率比较 除20~<40岁组与大于60岁组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间各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 20 岁组 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其他各年龄组(P<0.05),40~<60岁组 HBsAg阳性率最高(P<0.05),20~<40岁组抗-HIV阳性率最高(P<0.05),60岁及以上组抗-HCV、抗-TP阳性率最高(P<0.05)。

3 讨 论

输血、侵入性检查、手术都是临床常用诊疗措施,但均为侵入性操作,因此不能完全避免血源性感染。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血液制品的安全性要求日益严格,随着《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实施,献血者筛查工作得到加强,有力地保障了血液制品的安全性,血源性感染率大幅降低。但在开展上述侵入性操作前,极有必要了解患者自身是否已存在感染性疾病,以避免医疗纠纷,预防院内感染及职业感染。

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广泛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疾病。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人群HBsAg普查阳性率为9.09%[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逐渐普及,阻断了绝大部分传播途径,乙型肝炎发病率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小于20岁的人群中,HBsAg阳性率已极低。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生活习惯有关,男性应酬较多,感染风险更大。本院患者2015—2017年HBsAg检测阳性率为10.94%,低于2006—2010年的11.35%,也低于国内某些报道[4],但高于河南地区的5.04%[5],可能与地域差异有关。

丙型肝炎病毒发现于1989年[6],我国第二次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抗-HCV阳性率为3.2%[7]。输血是丙型肝炎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而20世纪90年代以前受血者或献血者均不进行抗-HCV检测,因此可能导致60岁及以上人群抗-HCV阳性率最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采供血工作进行了严格管理,有效阻断了经输血传播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丙型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40岁以下人群抗-HCV阳性率很低,且近年来趋于稳定。本院2015—2017年患者抗-HCV检测阳性率为1.10%,与国内近期报道大致相同[8],但高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研究报道[9]。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也可通过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增长速度居8种法定报告性病之首。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TP和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经正规治疗治愈后,抗-TP仍能长期,甚至终生存在于血液中,因此,虽然60岁及以上人群抗-TP阳性率最高,但其中有可能包括部分已治愈患者,或老年人基础疾病引起的生物学假阳性[10]。本院2015—2017年患者抗-TP检测阳性率为1.98%,与株洲地区报道大致相同[11],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我国首例艾滋病患者发现于1985年,30余年来,HIV感染者数量逐年增多,男性患者抗-HIV阳性率高于女性患者,且40~<60岁组阳性率最高,可能是由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外出打工人数多,且此年龄段男性性需求旺盛,感染风险增大有关。部分HIV感染者在感染早期没有临床症状,因其他原因就诊或住院,经抽血检测才被发现。本院2015—2017年患者抗-HIV检测阳性率为0.17%,低于前2006—2010年的0.22%[12],可能与国家大力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知识,制定了有效的控制措施有关。

综上所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患者均存在一定比例的血液传染性疾病标志物阳性,在输血前、侵入性检查、术前、产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已感染者,及早发现隐匿患者,了解血源性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为患者尽早提供诊治,也有助于避免输血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同时预防院内感染和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暴露风险。

猜你喜欢

梅毒本院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隐性梅毒更危险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常常听到的梅毒,你真的了解吗?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诚信危机具有传染性
二期梅毒误诊为男性尿道旁腺炎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