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麻半夏方治疗前庭性偏头痛

2018-12-29梁雪松

吉林中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前庭天麻偏头痛

梁雪松,项 颗,李 桦,刘 寅,张 健,孙 莉*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长春 130021)

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一种常见的、多因素、复发性、遗传性、神经血管头痛性疾病[1],常常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或不稳感,并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伴有头痛、畏光畏声、恶心呕吐及失衡等临床症状[2-3]。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西医治疗缺乏科学、系统、有效的一线治疗药物[4],而中医治疗具有多层次、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等独特优势。本研究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以熄风、化痰、通络为治法切入点,选用临床应用多年的天麻半夏方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进一步验证用药有效性,为中医系统研究前庭性偏头痛、解决临床治疗难点及研发新制剂提供新方向。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中药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6~42岁,平均(34.4±7.3)岁,平均病程(38.8±3.1)月;西药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7~45岁,平均(36.8±8.0)岁,平均病程(36.3±1.9)月;联合用药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30~47岁,平均(39.3±7.2)岁,平均病程(40.5±2.5)月,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3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组治疗方案。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Barany学会[5]提出的VM诊断标准。1)至少5次发作中重度的前庭症状,持续5 min~72 h。2)既往或目前存在符合ICHD诊断标准的伴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3)50%的前庭发作时伴有至少一项偏头痛性症状:①头痛,至少有下列两项特点,即单侧、搏动性、中重度疼痛、日常体力活动加重头痛;②畏光及畏声。4)视觉先兆。5)难以用其他前庭或ICHD疾患更好地解释。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6](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7](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和临床自拟如下:风痰阻络证的主症为头晕目眩;次症为耳鸣、恶心呕吐、胸闷、头重如裹、头痛、心悸、烦躁易怒,汗出。凡具备主症加次症3项,即符合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具有前庭性偏头痛典型症状;2)符合前庭性偏头痛及风痰阻络证诊断标准,男女不限;3)年龄18~7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完成疗程者。

1.4 排除标准 1)前庭性偏头痛除外其他眩晕类疾病、证候或合并症;2)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3)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4)合并严重高血压或心、肝、肾疾患。

1.5 治疗方法 中药组:给予天麻半夏方,选择中药配方颗粒(北京康仁堂药业)1袋/次,2次/d,温水150 mL冲服;连续治疗2周,治疗后随访3个月。西药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卫材药业)6 mg/次,3次/d口服,连续治疗2周,治疗后随访3个月。联合用药组:同时给予以上两种药物。3组均连续治疗2周,治疗后随访3个月。

1.6 观察指标 安全性观测:1)一般体检项目检查,如呼吸、血压、脉搏、心率等;2)常规理化检查,如心电图、血、尿常规、凝血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等;3)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疗效性指标:眩晕残障评分量表(DHI)、健康状况评分量表(SF-36)、眩晕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1.7 疗效判定 采用眩晕(风痰阻络证)中医证候积分量表作为疗效判定标准。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后积分]×100%。1)显效: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2)有效: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3)无效: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8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描述,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3组之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构成比用χ2检验,取α = 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120例,临床研究过程中脱落8例,最终完成临床观察共112例(中药组38例、西药组37例、联合用药组37例)。

2.1 3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眩晕(风痰阻络证)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眩晕残障量表及健康状况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后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81.1%),优于中药组(76.3%)和西药组(4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比较 3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比较,联合用药组与中药组较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用药组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健康状况量表比较,联合用药组与中药组较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优于西药组(P<0.05),2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1 3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例

表2 3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比较() 分

表2 3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P<0.05;与西药组比较,▲P<0.05

组 别 例数 眩晕残障量表评分 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中药组 38 78.55±8.02 42.56±6.13# 72.35±7.03 114.33±6.82#▲西药组 37 76.84±9.25 68.12±5.75 76.21±8.25 84.39±6.51联合用药组 37 79.33±8.65 26.88±7.62#△ 75.14±7.35 123.45±7.62#▲

2.3 随访情况 治疗后3个月对112例患者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开展随访工作,共完成随访患者104例(中药组35例,西药组34例,联合用药组35例)。结果显示治疗后3个月出现眩晕、头晕等相关症状的患者,中药组、西药组及联合用药组分别为 3 人(8.6%)、12人(35.3%)、2人(5.7%),中药组及联合用药组在控制眩晕复发情况明显优于西药组。

3 讨论

前庭性偏头痛作为一类特殊的临床综合征[8],常表现为前庭症状和偏头痛症状[9],西医对V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有三叉神经血管学说[10]、小脑前下动脉缺血学说[11]、遗传因素[12]等学说,临床上20%的偏头痛患者常见并发眩晕[13],故前庭性偏头痛属中医“眩晕”范畴,“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是我国古代眩晕诊治方面较为重要的学说[14-15]。马智教授[16]认为眩晕起病的直接因素为风动上扰,关键病理基础为痰浊蒙窍,徐景藩[17]认为眩晕与痰浊密切相关,痰浊始于中焦,脾虚失运化时,导致胃气上逆,上蒙清窍所致。孙莉教授结合历代名家思想,创新性的提出了“痰生于脾,风动于肝”为此病的核心病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大,思绪重,故易忧思伤脾,肝郁气滞,久之则痰湿内生,肝风内动,风痰上窜而发病。慢性迁延病程,反复难愈,正符合风性善行而数变、易袭阳位,痰湿之邪重着黏腻、迁延不愈的特点。孙莉教授10年来接诊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详查其病因、病证、舌脉,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形成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思路与方案,并运用于临床实践,确立了“熄风化痰通络法”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思想,并创立了熄风化痰通络系列方剂,天麻半夏方是其代表方之一。

天麻半夏方由天麻、半夏、白术、枳壳、川芎、石菖蒲、远志、全蝎等中药组成。方中天麻平肝熄风,半夏燥湿化痰,共为君药,天麻为本方治风之要药,《本草经疏》中述:“凡头风眩晕,与夫痰热上壅,以致头痛及眩,所必须之药。”研究证实天麻具有镇静、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作用[18]。半夏为本方治痰之要药,《本经经解》中述:“咳逆头眩者,痰在肺则气不下降,气逆而头晕眩也,半夏辛平消痰,所以主之。”研究证实半夏能够促进血管阻力减小,起到很好的抗心律失常、镇静、降血脂、抗炎等功效[19],天麻与半夏二者共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治其本,天麻熄风平肝治其标,标本兼顾,化痰熄风,联合使用促进祛风化痰之效倍增[20]。白术健脾祛湿,使痰无滋生之源,《本经疏证》言:“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与水耳。”枳壳理气宽中,调畅气机,使痰随气行。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景岳全书》中述:“由于其气升散、味甘,故可治疗崩漏眩运,补则不足。”石菖蒲、远志祛痰开窍宁神,共为臣药;全蝎搜风通络,《本草经疏》中述:“诸风掉眩,木属肝,风客是经,非辛温走散之性,则不能祛风逐邪,兼引诸风药入达病所也。”柴胡升发清阳而止头眩,茯神养心安神,白芍益阴和营,以防诸药伤阴之弊,共为佐药;使以甘草,安中和胃,调和诸药。纵观全方,谨守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之病机,标本兼顾,诸药合用共奏熄风化痰、通络止眩之功。

本研究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眩晕残障量表(DHI)及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变化评价天麻半夏方治疗前庭性偏头痛(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疗性,结果发现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81.1%),优于中药组(76.3%)和西药组(48.6%);3组眩晕残障量表及健康状况量表评分均有改善,联合用药组与中药组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联合用药组(5.7%)与中药组(8.6%)眩晕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组(35.3%)。根据上述结果得出联合用药组与中药组在改善眩晕、头晕及恶心呕吐等前庭性偏头痛症状明显优于西药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控制眩晕复发情况上优于西药组,临床疗效优势明显。但联合用药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考虑可能是样本量相对较小,观测指标未细化所致,待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前庭天麻偏头痛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RP-HPLC法同时测定7个产地天麻中5种成分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活血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