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12-28王雪敏陈丹儿贾祥素
王雪敏 陈丹儿 贾祥素
[摘 要]ERP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知识、信息技术和ERP系统能力的核心专业课程,本文从仿真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业财一体化;仿真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0.015
[中图分类号]T232;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8)20-00-02
0 引 言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与实施,智能化、自动化、协同化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核算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ERP、云会计的广泛普及、财务核算的智能化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等各方面原因,使财务人员的工作重心从传统的财务核算向前端和后端延伸,一个合格的财务人员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更需要熟悉企业财务核算之前的业务处理过程,理解数据的来源、钩稽关系等,并具有熟练操作ERP系统的能力。ERP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通常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知识、信息技术和ERP系统能力的任务,课程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ERP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质量。
1 ERP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ERP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重软件操作,轻ERP前端业务流程的剖析和后端数据的分析。在很多学校,ERP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解ERP软件财务模块的操作,学生通过软件操作界面看到的实际上是化过“浓妆”的企业数据信息,在软件操作越来越智能的情况下,学生越来越难以通过界面操作領悟业财一体化的真谛。实际工作时,学生不仅要熟悉软件的操作流程,更需要学会透过“浓妆”了解企业的真实数据和推动数据流动的各项业务活动。第二,案例与企业实际应用脱节明显。一方面是由于许多高校老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教学中考证或考试的需要,教学案例更多是以介绍软件功能为主,或以考题的形式出现,教学中使用的项目案例与实际企业应用有较大差距。第三,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虽然对于企业来说,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本身是企业信息化的手段之一,但是这并不表明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已经充分应用了信息化手段,恰恰相反,很多学校反而忽视了应用信息化手段,从而影响了课程的效果。除了上述提到的3个问题外,师资也是影响ERP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因素之一,近十年来,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势头迅猛,而高校教师队伍相对比较稳定,原先财经类的教师师很少有信息技术的背景,信息类的教师师同样也很少接触财务知识,新教师又绝大多数是从一个高校毕业进入另一个高校,师资现状和行业发展是相矛盾的,易受外界行业发展的冲击,虽然一些专业教师也正在积极应对,但是肯定会有滞后。
2 ERP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我国企业需要大量懂业务、懂财务、会基本信息处理技术和ERP软件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一些高校对ERP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2.1 仿真企业真实案例设计教学情景
ERP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手把手的真账实做能够有效提高学员的实践技能,但是过于复杂的真账数据往往不利于知识点的分析、讲解,不一定适合课程教学,恰恰仿真教学可以有效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参考多家典型制造型企业的ERP项目,基于“数据仿真、流程仿真、角色仿真”构建采购与应付、销售与应收、仓存管理、生产管理、车间管理、各项费用归集分配、资产管理、成本计算、期末处理、出具报表和自定义管理报表等经济事项为背景的协同化的学习情景。教学内容以仿真经济业务情景为切入点、以ERP单据为载体、以业务与财务一体化为主线、浸润ERP管理理念,学生分角色自主式学习,将ERP财务核算原理、企业业务流程、ERP软件应用、ERP数据分析等融为一体,培养学员运用财务知识、信息技术和ERP系统的综合能力。教师通过分析财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同运作流程和数据处理过程,让学生深入理解ERP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基本思想。
2.2 递进交替的项目演练推进教学过程
课程教学中设计了3个递进交替项目,第一个项目仅涉及总账业务,让学生理解证、账、表及基础数据之间的联系,同时巩固财务基础知识。第二和第三个项目均有完整的前端业务单据,两个项目分别来源于机械制造行业和电子行业,仿真业务情景设计相似,便于学生迁移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根据业务单据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核算及数据的分析整理,内容包含采购应付款管理、销售应收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存货核算、成本计算、总账、报表、数据分析和基础资料设置等。前一个项目在“讲练”模式下完成,教师讲解分析、操作示范,带动学员演练;后一个项目用于学生实训,学生实战训练,教师辅助指导。3个项目递进交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3 向“前”向“后”延伸教学空间
财务人员工作重心向“前”向“后”的延伸,要求在教学中也要相应地向“前”向“后”延伸教学空间。一方面,核算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趋势,导致财务人员从原先的核算职能工作中分出更多的精力关注前端业务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因此,教学过程突破了传统以软件功能模块介绍为主的教学思路,遵循“业务—单据—核算—账务处理”的业务处理逻辑从业务源头剖析讲解各业财一体化的业务情景,即将ERP账务处理往前延伸至业务单据载体,让学生体会实际工作中各业务流程管控的重要性,在业财一体化下,真正影响财务核算结果的是前端的业务单据。另一方面,财务业务一体化向后延伸注重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ERP系统中有各种类型的数据,如基础数据、系统参数数据、单据数据和报表数据等,这些数据均存储在后台的关系数据库中,各类数据在数据库系统中的设计各有不同。教学过程让学生从数据库的视角了解各类数据的特性,教给学生如何在后台数据库系统中进行基础数据的增、查、改、删的操作,借助报表系统设计常用管理报表,借助ERP软件自带的可视化开发平台进行有关报表的开发设计。这些训练均有助于培养学生入职后的信息化思维,笔者认为信息化思维是新形势下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
2.4 信息化技术保障教学手段
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如演示视频、教学动画、图片、讲义、题库、在线测试平台、微信平台和慕课等,教师累积了许多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归类整理上传至在线开放课程供学生课前预习、随堂测验、课后复习、课余拓展和交流切磋等。目前,在线开放课程上的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ERP软件安装文件及安装演示视频,方便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搭建练习环境。第二,自己开发的各子项目的备份账套,由于项目比较庞大且相互关联度较高,提供了各子项目的备份账套,方便学生进行过程校对。第三,由于教师的即时课堂演示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理解,操作视频可以在学生演练过程起到辅助教学作用。第四,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微视频、微动画等,例如业财一体化中各经济业务的自动核算流程、各业务单据中包含数据信息、ERP实际成本核算的逻辑、科目余额表中的数据关系、参数设置关系、基础数据和系统参数设置的考虑因素等知识内容需要學生理解掌握。教师将这些主要的知识点内容录制成微课后,可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可重复观看。第五,配套的作业和测验等。随堂测验可以及时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课后作业能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堂知识。第六,相关的拓展资源,包括最新的ERP业财一体化信息、相关企业培训资料、有关项目案例信息等。所有这些信息化资源构成了立体、灵活的新形态教学资源宝库,学员利用网络或手机都可方便使用。建设好并利用好这个宝库无疑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课程持久建设和使用的目标。
2.5 “评、展、鉴、赛”助力教学评价
高校应借助“评、展、鉴、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与教学评价挂钩。“评”是对各子项目的完成质量通过学生自评、组员互评和教师评价3方评价后给出综合成绩,该成绩作为课程过程考核的成绩之一。“展”是指对优秀的自定义报表作品、二次开发后的作品,通过录屏后在班级网络课程中展出,对于被录选在网络课程中参展的同学给予课程附加分值。“鉴”是指组织学生参加ERP财务管理师的在线鉴证测试,目前ERP软件公司大多提供了免费的在线认证测试,通过认证测试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ERP系统的认知,通常认证过程会使学生原先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认证测试的成绩也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赛”是指择优挑选学员参加相关信息化竞赛,参赛过程不仅可以提升学员的专业水平,获奖后更能给学员带来荣誉和物质奖励。
3 结 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课程有效性、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第一,仿真项目化教学和结合“评、展、鉴、赛”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保障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线课程可以有效地将各种信息资源汇集并立体呈现给学生,又不受课堂时间和教室空间的限制,每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既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又能激励下一届学生努力超越。第三,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标杆,每年都不断有新的企业主动提前过来招聘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地区行业中的认可度日益提升。
上述这些都说明了课程改革的积极效果,高校也要意识到,ERP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信息化技术在不断发展,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环境下的新产品不断涌现,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紧跟新形势,将新内容注入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对旧的、不适用的教学内容要及时舍弃或改进至适用为止。总之,课程建设只有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才能推动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