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设计
2018-12-28陈日用
陈日用
摘 要: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复习一例,重点从模型认知、微观探析、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三方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含氮化合物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的复习课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影响着我们的高效复习,制约学生的发展,如:目标定位太多太乱、“过饱和”复习、灌输多互动少。一个富有教学新理念的教师一定会运用自己的知识促进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将化学素养融入教学,并为其不断探究未知世界的奥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案例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是苏教版《化学1》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复习在化学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从模型认知、微观探析、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三方面,加深知识内在联系和本质认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
1.模型认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课堂片段一】
【过渡】今天我们用整体的观点,系统地复习了含氮物质的相互转化,接下来是检验成果的时候,含氮的化合物之间转化还有哪些?试着写出化学方程式。
【生】4NH3+5O2=4NO+6H2O
3NO2+H2O=2HNO3+NO
N2+O2=2NO
【师】这些反应,从原理看分为两类,低价态的NH3或N2经氧化得到NO,或高价态的HNO3或NO2经还原得到NO。
【课后反思】
课堂中涉及到开放性和多样性的问题,学生往往是想到一个说一个,思维上缺少有序性,而分类思想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有序思维,学生找到了这个规律,想到的反应就更多了。
2.宏微结合加强学生的本质认识
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宏观变化,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主要从微观上解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宏、微的结合。
【课堂片段二】
【师】若将足量的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描述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生】铜片溶解,溶液变绿(蓝),刚开始产生红棕色气体,后气体颜色逐渐变淡。
【师】反应结束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铜的质量有无
变化?
【生】刚开始没有,后来部分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加入稀硫酸后会继续反应,3Cu+8H++2NO3-=3Cu2++2NO+4H2O
【师】我们要学会从离子的角度看反应,这个离子方程式不仅代表铜和稀硝酸的反应,H+还可以用稀硫酸等酸替代,而NO3-可以是硝酸盐。
【课后反思】宏观的实验现象比较直观,学生对物质间的反应也慢慢熟悉,但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物质在反应,缺少从真正参加反应的粒子去思考,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往往会先写化学方程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微粒观,从微观的角度加深对反应的本质认识。
3.社会责任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专题是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如何通过化学的方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人类在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么消除负面影响靠的是人类的智慧,这也是在课堂上需要向学生渗透的。
【课堂片段三】
【过渡】由于人为活动的介入,破坏了氮循环,使得氮氧化物的浓度增大,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师】说说生活中氮氧化物浓度增大的实例。
【生】汽车尾气的排放。
【师】说说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臭氧层破坏、酸雨、光化学烟雾。
【过渡】汽车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人类可以借助智慧消除负面影响,如安装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将尾气中的CO、NO转化为对环境无污染的物质,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2CO+2NO=N2+2CO2
【课后反思】环保意识的渗透在课堂,化学物质导致的污染使得普通大众变得“谈化色变”,因此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利用化学解决污染问题也显得很有必要,体现了化学的价值,同时体现人类的智慧。通过习题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逐档变化的规律,同时进一步向学生渗透化学方法解决污染问题,这也符合本专题的宗旨,体现可持续发展。
4.教后记
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找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是有效思维的前提,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已经拥有的发展水平,包括化学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与可能要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在课堂中能有效设置悬念把学生思维引入到“最近发展区”,采用多层次设疑、释疑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喜悦,突破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最后创设新的“思维发展区”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的感受不会太陌生、过于生硬和吃力。才能更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发展个人能力。
參考文献:
周玉芝.分析和把握中学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9).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