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绘画风格研究
2018-12-28张茜
张茜
摘要:巴勃罗·毕加索是西方现代派绘画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立体派的创始人。九十二岁长寿的他在作品数量上多达37000件,包含了油画、素描、版画和平版画等。他的作品对整个20世纪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世界艺术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继承和发展了塞尚的思想并创造了立体画派,不断革新自己对艺术创作的解读。在他的艺术生涯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在20世纪里诸多绘画风格的演变过程,他是时代的见证人也同时为反抗暴力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毕生的努力。本文将从毕加索的每个绘画时期不同的风格及作品出发,解读他对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的探索与创造。
关键词:毕加索 艺术特色 风格创新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4-0058-02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的马加拉,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自幼受到父母熏陶使得他从小就热爱绘画,先后进入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他的艺术作品及创新精神对现代西方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推动了世界艺术的发展进程。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在卢浮宫的画家。一生绘画风格多变,充满了创造力,凭着对艺术的一腔热血,不断探索新的思路,不断变换着新的表现手法,最终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辉煌的成就。
在他传奇的一生里最大的成就是在绘画风格和绘画手法方面总是能够不停地开拓。毕加索绘画重点强调着丰富的造型、奇特的构图、色彩与线条的运用,他的作品和生活没有特定的统一、连续和稳定。童年时期的他常蹲在沙堆一旁创作自己的作品,几个小时,一点也不感到孤独,慢慢长大的他独立创作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毕加索从小极其罕有的艺术禀赋得到初现。在斗牛场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牛比赛后,8岁的毕加索绘画出一幅《马背上的斗牛士》惊煞众人;13岁以惊人的速度提前完成了绘画基础中的所有课程,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已经能真实地再现了所描绘的对象,对光影的巧妙处理,神秘的色彩,让人称道。16岁时所作《科学与仁慈》,当选在马德里举办的全国美展中。26岁时完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杰作《亚威农的少女》,阐明了当时的毕加索对传统艺术的革新,立体主义就此诞生了。40岁以后,毕加索又转向了超现实主义,在德国空军突袭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后,他创作了巨幅壁画《格尔尼卡》,以立体主义绘画语言再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批判、鞭挞了法西斯的罪行。即便已到了90岁高龄,还在对自己已有成就上不断再创造,一生都在变化着他的绘画风格,吸取了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并转化为自己独特的风格。
毕加索一生风格多变,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蓝色时期(1900-1903)
这一时期,毕加索在巴黎的生活比较窘迫,条件比较艰苦,在绘画上受到德加、雅西尔和土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学生时代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浓浓阴郁意味的蓝色。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所有一切都是蓝色,背景弱化。毕加索晚期作品的特点几乎都有表现性的线条,是在人的动作和姿势的仔细观察中得到的这些特点。这个时期的蓝色,是毕加索眼中贫穷和消极的象征,这时期的作品总是描述一些生活比较贫困的下层,瘦弱和寂寞的人物,其实纵观种种原因来解释这个时期忧郁的蓝,最主要的原因是毕加索的好友卡萨赫马斯的自杀,使毕加索一直深陷悲伤地情绪。
二、玫瑰时期(1904-1906)
在这一时期,毕加索的生活有了好转,经济不再那么拮据。1904年4月毕加索回到巴黎并准备长期定居,他搬到了被朋友戏称为“洗衣船”的大楼,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相识并生活在了一起,恬静的家庭生活和周围的波西米亚气息,他的蓝色色调渐渐被明快的玫红色调取代。柔和的粉色开始出现在画面中,蓝色渐渐褪去,描绘的人物慢慢变成有朝气的年轻人或马戏团的演员。这一时期的作品整体除了丰富明亮的色彩外,摒弃了蓝色时期那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信心、兴趣及关注的情绪。
三、非洲时期(1906-1910)
1905年野兽派诞生,结识了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受到野兽派强调主体,运用抽象概括,强烈的色彩来表现直觉的感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并从非洲雕刻,古老的面具艺术中得到启发,开始了他的原始时期,也被称为黑人时期。这也是毕加索进入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他预示了毕加索艺术探索中的一个新趋势,他开始追求线条单纯的古典风格,匀称和永恒的和谐。粗犷的形象如同雕像一樣简洁,没有背景,也没有与主题无关的任何细节。人物的结构造型开始趋于几何化,简洁明了化,不再用以往的蓝色和玫红色调,运用简单的褐黄色,同时,强调并保持着画面的平衡感。
四、立体主义时期(1910-1914)
(一)分析立体主义时期。《亚威农少女》这幅画是艺术史上第一件立体主义作品,在画面的左边,描绘的是三个体态生硬变形的裸女形象,而右边的两个裸女那粗犷又怪异的姿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中的野性特色。阴影使它们看起来有一种三维的视觉,我们并不能确定它们到底是凹的还是凸的,而且它们看起来有的被处理成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被处理为一些透明的碎片。这些不同寻常的块面,使这幅画拥有了某种完整性和连续性。当布拉克看到这幅画后,便与毕加索联手共同发展立体画派,舍弃了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绘画的透视法则,并将所描绘的对象平面几何化,通过分解再重构,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建出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及形体结构,从而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了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的效果。
(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立体主义逐渐成熟,发展到综合立体主义时期,有了新的突破。这一时期的观点是:不去描绘客观事物的外表形态,要把客观事物引入绘画,从而将所描绘客观事物的本身和主观表现的抽象结构形态综合起来,并按传统的透视法则,找到一个固定的感觉,在这里是不允许多重透视的画法的。
五、新古典主义时期(1917-1924)
在这一时期,毕加索在意大利为芭蕾舞剧《游行》设计舞台背景与服装,此间与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赫洛娃相逢并相爱。1918年他与科赫洛娃结婚,生下一个孩子,此后毕加索开始了一段比较安逸幸福的生活,开始进入了新古典主义时期。
六、超现实主义时期(1925-1932)
超現实主义时期又称作变形时期,风格更加的变形夸张,大胆富于表现的手法,画面中描绘的形象虽然比较怪诞但是具有深刻的意味,毫不保留的展示了人性的根本。
七、蜕变时期(1932-1945)
在西班牙内战的混乱中小城格尔尼卡遭到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整个城市被炸成一片片瓦砾,成千上万的人员伤亡,这激起了毕加索强烈的愤怒,此时的他正在为世博会西班牙展馆创作壁画,就以此为题材以此绘出了巨作《格尔尼卡》来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控诉和强烈鞭挞。这幅画仅以黑白灰三色,以经典的三角式构图,与黑白灰三色造成强烈对比,再加上画中所描绘的强烈的象征性形象,加强了整幅巨作的感染力,它像一个无声的宣言,控诉着法西斯的罪行。《格尔尼卡》在创作时,他运用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很有表现性,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混合的方式。虽然在这个世界局势骤变的历史转折时期,他没有直面描绘那些战争场面,但是他的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气氛,让人感觉到毕加索从始至终都没有脱离过现实生活与社会斗争。
八、田园时期(1946-1973)
这一时期的毕加索已步入晚年,但是他依然没有停止对绘画创新的追求。这一时期毕加索创作了很多名画的变奏系列,如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还有大量的陶艺、版画等作品。
毕加索的一生总是在探索,对未知的创新试着寻找一个新的语言表现方法。他执着于扬弃已经熟练陈旧的创作手法且不安于现状,一直追求创新,这亦是毕加索毕生的艺术追求。他把追求目标这件事做到了极致,我们不单惊叹于他留下的数量繁多具有研究价值的作品,更是要学习他对绘画狂热的态度。20世纪后的艺术家大都受到他的影响,激励着他们积极探索。毕加索的作品是对西方传统绘画史上的一大冲击,但是却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可以说毕加索的艺术创造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艺术探索者。他不仅仅能在各种风格中游刃有余,并保持着自己的一份粗犷的个性,还能融汇于各种表现手法并达到一种画面的和谐。作为一位伟大的探索者,毕加索辉煌的创作了一生,并且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热爱追求总是会缔造出奇迹。
参考文献:
[1]王端廷.立体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法]克里斯托弗·阿尔迪.毕加索原来可以这样看[M].治棋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伊记.自由的创造——毕加索作品欣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
[4]闫爱华,陈聪.毕加索线描全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5]华语.毕加索画传:世界艺术大师图文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