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活性污泥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2018-12-28丁新春张建朱刘福强
丁新春,张建朱,刘 波,曹 勋,刘福强
(1.南京大学盐城环保工程技术研究院,江苏盐城 224002;2.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纺织印染废水污染一直在我国工业行业中名利前茅,其每年废水排放量20~30亿t,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11%。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每年约24~30万t,全工业行业占比在9%左右[1]。印染废水因其水质成分复杂、色度高、COD高、水质水量波动大等特点导致处理难度大;特别是随着印染行业生产工艺的改进,新助剂的引进,导致废水的COD进一步升高,而B/C反而下降,增加了治理的难度[2-3]。由于物理法和化学法处理印染废水或多或少地存在COD去除率低、处理费用高、可能引起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国内外对含印染废水的最终处理手段还是以生化法为主[4]。活性污泥法作为现今较为成熟的生化工艺,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的废水治理中。由于印染废水的复杂性、难生化性等特点,普通活性污泥法处理印染废水已难以达到当前日益严格的治理要求。
2007年,陶博等开创性研究了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污泥CODcr负荷区间为0.30~0.5kg/(kg·d)时,CODcr的去除率可达85%以上;进水酚质量浓度为800 mg/L的条件下,出水酚质量浓度可达0.50 mg/L以下[5]。2013年,kezhao,zhou也报道了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在印染废水为主的污水厂改造,结果表明,通过适当延长现有MSBR的沉淀时间,系统可以稳定维持高浓度活性污泥,从而显著提高其去除COD的能力,若再辅以深度处理设施,可以保证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要求[6]。因此,在现有广泛应用的印染废水处理工艺基础上,对好氧系统单元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其处理效率,提高其深度,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本文通过小试试验,以郑州某印染厂生产综合废水为研究对象,着重考查了好氧活性污泥法中,活性污泥浓度对该废水的处理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工程应用与生产调控提供依据或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由调节池、曝气池和二沉池组成。调节池采用空气搅拌,可以达到均匀水质的目的;由于冬季温度较低,为了排除温度波动及低温对生化系统的影响,本装置安装温控系统,可以自动调控温度至设置值。曝气池是高浓活性污泥反应器的核心装置,主要由曝气系统、进出水分配系统、活性污泥、溶解氧在线监测仪等组成;其池体为长方形,玻璃钢材质,底部装有微孔曝气器,输气管上装有阀门,用以调整曝气量大小,其有效容积为160L。沉淀池为圆筒形结构,玻璃钢材质,装有锯齿堰,设有污泥回流系统,容积为35L;底部排泥斗中的污泥通过蠕动泵输送回流至曝气池进水端,可以根据曝气池中污泥浓度值控制污泥回流比。
图1 实验流程图
1.2 实验方法
1.2.1 废水预处理
本实验用水取自郑州某印染厂实际排放废水,废水中除含有活性染料、直接染料、渗透剂、PVA等多种染料和助剂外,还含有纤维屑、料浆分解物等高分子物质。由于上述有毒性或难降解有机物的存在,使微生物降解较困难。因此,对原水进行有针对性的预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微生物的处理效果。原废水经过“混凝沉淀+水解酸化”预处理,去除部分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的染料物质后,进入高浓活性污泥反应器。原水经预处理前后水质情况见表1。
表1 预处理前后水质情况
1.2.2 污泥驯化
取城市污水厂浓缩池污泥50L投入曝气池,闷曝12 h后,按 m(COD)∶m(N)∶m(P)=100∶5∶1 配比加入葡萄糖、氯化铵、磷酸二氢钾,其中COD浓度为800 mg/L,调整曝气量,控制HRT为24 h后,泵入少量预处理后的印染废水,并逐渐增加其进水量,同时葡萄糖投加量相应减少。连续运行两周左右,达到满负荷运行。此时出水指标稳定,COD去除率达70%以上,表明好氧污泥基本驯化成熟。
1.2.3 污泥浓度的控制
活性污泥驯化成熟后,通过控制污泥回流量,适当投加FeSO4来控制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污泥浓度控制分为常规浓度、中浓、高浓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连续稳定运行大于一个星期。其中常规浓度MLSS为:2500~3500 mg/L之间,平均约为3000 mg/L;中浓 MLSS为4000~5000 mg/L之间,平均约为4500 mg/L;高浓 MLSS为5500~6500 mg/L之间,平均约为6000 mg/L。
1.2.4 水样分析
COD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pH采用上海盛磁PHS-25测量仪测定;MISS采用重量法测定;SV采用100mL量筒法测定;色度采用稀释倍数法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驯化初期
图2 污泥驯化过程中进出水COD变化趋势图
驯化初期,活性污泥对废水COD去除效率由高降低再波动升高。如图2,培养1d后,去除率达95%,而接下来三天去除率持续大幅下降,导致这一原因可能是由于初始活性污泥的活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因此呈现较好的COD去除效果。但由于活性污泥对水质水量适应性差[7]。当进水水质发生了变化时,原本较好适应生活污水的微生物受到印染废水的冲击,导致去除效果大幅下降。经过近一周时间的驯化,微生物基本适应了本实验印染废水,因此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这种微生物的适应,其实质就是微生物间“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8]。
2.2 活性污泥的形态
活性污泥微生物主要由细菌类、真菌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群体组成,在微生物群体的共同协作下,实现了将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物,如 CO2、H2O 等[9-10]。因此,了解活性污泥形态对废水生化处理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三种不同污泥浓度下的活性污泥形态基本相近,但高浓法菌胶团颜色呈深棕色,比低浓颜色深(如图3)。从絮体颗粒大小来看,高浓法的污泥絮体颗粒较大,也更为密实。相对低浓度活性污泥,高浓法活性污泥中的原后生动物种类更多,种群较低浓法丰富。研究表明,一定的密实度范围内,污泥密实度较大时,污泥活性较好,其降解相同的污染物质所消耗的溶氧较少,更节能[11]。由此可见高浓活性污泥具有更强的降解性能,更适合于印染废水的处理。
图3 低浓(a)和高浓(b)生物相图
2.3 污染物去除效果
2.3.1 污泥浓度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
图4 不同污泥浓度降解COD趋势图
由图4可见,提高污泥浓度,可以相应提高废水COD去除效率。在常规浓度下运行,废水COD去除效率不稳定,波动较大。常规浓度下,好氧系统耐进水冲击能力薄弱。在14d时,进水水质对系统造成较大冲击,污水出水COD升高;而污泥浓度在中等浓以上时,好氧系统的抗冲击能力明显加强的同时,COD去除效率也有了较大提高;当污泥浓度进一步提高时,其处理效果表现出更强稳定性与高效性,主要由于高浓度活性污泥系统特有的高生物量、低有机负荷及长污泥停留时间等特点,使之具备了对有机物有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而高浓度活性污泥中保持有更加丰富多样的菌群,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代谢的作用更加密切,这就为难降解物质的处理创造了条件[12-14]。
2.3.2 污泥浓度对处理深度的影响
印染废水中含有许多大分子有机物,其中有一部分较难生化降解。尽管常规的活性污泥法有较好的COD去除效率,但往往存在着对有机物降解程度不够的问题,导致生化出水COD仍然较高,难以达到出水要求,这就增加后续物化处理负担,提高了处理成本。而增加污泥浓度,可以有效提高好氧处理深度,较大程度上减轻生化后续处理负担。如图5,在常规污泥浓度下(MLSS:3.0 g/L),好氧处理出水COD高达200 mg/L以上;中等污泥浓度下(MLSS:4.5 g/L),好氧出水COD降低至160 mg/L左右;而高浓度污泥状况下(MLSS:6.0 g/L),好氧出水COD已降至110 mg/L。与常规浓度活性污泥法相比,高浓度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更多,除污染物能力更强。当然随着微生物的活性增强,繁殖加快,其中一些微生物过度繁殖导致污泥浓度增长至较高值,使SV30增大到一定限值后,将引起二沉污泥负荷增加,导致二沉跑泥现象,不利于运行维护。如果此时进水油脂化程度较高将会产生严重情况,污泥可能覆盖整个生化反应器,从而大幅影响了处理效果[15]。
图5 不同污泥浓度对处理深度的影响情况
2.3.3 色度的去除
原废水在经过预处理单元已经去除大部分的色度,好氧进水色度为20倍,经过不同污泥浓度的好氧处理后,色度并未有明显变化,说明好氧法活性污泥法对色度去除效果有限。可能主要由于好氧进水中存在不完全去除的发色基团(以偶氮化合物为主),其偶氮键有强烈的吸电子性,不易好氧降解[16-19]。
3 结论
提高好氧活性污泥浓度,可以提高好氧处理效率和处理深度,增强好氧活性污泥系统的耐进水冲击性,保持出水水质的稳定。
当好氧进水COD在750 mg/L左右时,MLSS达到6 g/L以上,出水COD可达到100 mg/L以下。
与低、中浓度污泥处理相比,高污泥浓度对色度去除效果优势不显著。
在实际运行时,污泥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污泥浓度会引起二沉池污泥负荷过高从而影响日常运行和出水水质,因此需要根据实际运行条件,确定合适的最佳污泥浓度[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