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形态对行人行为模式的影响
————以合肥市包河滨湖新区和合肥庐阳老区为例

2018-12-28杨梓含

城乡建设 2018年24期
关键词:城市形态滨湖合肥市

杨梓含

图1 合肥市滨湖新区与庐阳老区的区位分析

包河滨湖新区,位于合肥市东南部,南淝河流经该地区,总面积约340平方公里(包括巢湖水面面积70平方公里)。包河区西北高,东南低,位于巢湖盆地西北部的低海拔地区,比海平面高约20米。

庐阳老区,位于合肥市北部,是合肥旧城的主体,作为省会城市的核心区域,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庐阳区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通过南淝河与大海相连。它是江淮丘陵西北部,河流和湖泊分水岭从西向东交错,中西部有一系列低山,低山绵延25公里,海拔20~40米。合肥庐阳区的地形平均高于洪水位约15米,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多的洪水。

一、场地背景介绍

(一)开敞绿地空间

包河新区:拥有多个著名的大型公园,唐溪河公园(25,500平方米)、金斗公园(5.5万平方米)、滨湖国家森林公园(10.72平方公里)等。唐溪河、方兴河和其他河流分支从西北向东南穿过该区。

庐阳旧区:庐阳区为合肥市的老城区,被打造成一个宜居生态区。位于庐阳区的环城公园(137.6公顷)形成了园在城中,城在园里的景观格局。庐阳区环境优美,穿城而过的南淝河、大房郢水库、翠色欲流的环城公园、三国遗址公园、庐州公园等,形成了“一河襟两水带多园”的独特生态环境。

图2 合肥市R564和R10000城市街道密度分布

(二)相关规划和法规

包河区(新区):滨湖新区规划面积196平方公里,均位于包河区,新城区集区域金融业务、行政办公、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研发和商品房6个中心于一体。包河区将扩大建设,提升质量,突出特色,全面打造合肥滨湖新区。

庐阳区(旧区):庐阳区是合肥市的老城区,也是合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位于合肥市中心。2016年,庐阳区全面实施“转型发展、创新创业、人文智慧、绿色和谐、开放合作”的战略, 努力打造全省金融和现代服务业试验区,引领国际城市中心城市区域发展。

(三)宏观到中观尺度

庐阳老区2004~2017年的城市形态没有显著变化。而2004年的滨湖新区几乎没有城市发展。滨湖新区于2014年开始开发,该区域的开发周期不长,可用于城市形态变化的比较。显然,可以代表合肥市城市形态和旅游格局的新模式,同时旧区也可以代表旧时合肥市城市形态和旅游格局的旧模式。所以,笔者比较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域,这两个区域是合肥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四)中观到微观尺度

为了描述关键土地利用,城市形态演变的连续性,开敞绿地空间等形态的变化。笔者选择一条具有发展历史的重点街道————芜湖路,来比较发现不同时期一条街道所代表的城市形态的发展变化。

图3 滨湖新区绿色系统规划

图4 滨湖新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二、用5D城市形态指标评估不同的城市出行模式

(一)城市形态与城市出行方式的关系

2010年,Routledge提出了一系列可能影响交通模式的城市形态指标。这些城市形态指标将城市区域的不同特征分为“5D”,即:密度、土地利用多样性、行人导向设计、目的地可达性、交通换乘距离。

这些城市形态指标已被采纳为后续合肥两个地区评价不同出行模式选择的案例研究的基础,这两个地区分别代表了合肥市,甚至中国的新旧出行模式发展。

(二)庐阳旧区与包河新区旅游格局比较

1.街道网密度分析

通过分析城市空间段的密度分布,研究庐阳旧区和滨湖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紧凑性。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分析城市街道单位面积(一平方公里)内的密度时,由于500~1000米是适合步行距离,在所以对于步行的检测半径设定为564米;对于城市道路,汽车和地面公共交通的速度为20~40公里/小时,行程时间以30分钟为宜,因此对于机动车的检测半径设定为10公里。

老区从1994~2014年始终是R564和R10000半径的高密度街区。但在三个时期的R564半径范围内,从街道网络密度图来看,与旧城区和滨湖新区相比,普遍较低。其街道网络的平均密度不到旧城区的一半,且差距非常明显。

正是由于这种出行模式的密度,老城区始终是城市中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与旧城相比,滨湖新区没有体现出这样良好的空间紧凑性。

2.土地利用多样性

作为老城区历史最悠久的地区,庐阳老区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载体,也是城市历史的记忆,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城市特色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旧城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于稳定但有动态变化的有机体。开敞绿地空间主要围绕现有的护城河形成一个环城公园,周围是老城区,一些小区域的绿地也散落在老城区的各个角落,形成各种街道邻里尺度的景观节点,邻里变得更加生动和人性化。

包河新区南区是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包括行政服务、金融和贸易、总部经济、房地产和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区,并成为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块。滨湖新区的城市绿地过分强调区域的轴线关系,强调大规模的绿地,不考虑人的规模。因此,虽然滨湖新区有大面积的绿地,但人们对公共绿地的使用率并不高。

图5 庐阳老区街区形状

图6 庐阳老区道路长度

图7 庐阳老区区块大小

图8 滨湖新区街区形状

图9 滨湖新区道路长度

图10 滨湖新区区块大小

图11 公交车站布局现状

图12 城市公交线路布局现状图

图13 BRT线路和站点布局图

3.行人导向设计

比较滨湖新区和庐阳老区块体大小、块体形状和线长的特征,庐阳老区的中间区块面积约为15706㎡,而滨湖新区的中间区块面积约为107639㎡。由于特定的棋盘布局模式,滨湖新区的块形状很少,而与滨湖新区相比,庐阳老区的块形更多。滨湖新区中等的道路约为231米,而庐阳老区的中等的道路约为131米。

在滨湖新区,由于其大面积采用正交网格形式的路网,呈现一种非常简单的轴线组成方式,从而导致新城区的整合水平非常平均,块体大小比庐阳老区大得多,块体形状的种类比庐阳旧区少得多。此外,滨湖新区道路交叉口的距离远远大于庐阳旧区。说明庐阳旧区比滨湖新区有更好的步行城市旅游环境。

4.目的地的可达性

庐阳老区在发展过程中,老城除了强调中轴线方向和主要经纬方向的彻底性和规律性之外,对其他街道和车道的控制力普遍较弱。旧城的街道和小巷受到水文和地貌的影响,处于自由发展的趋势。城市建设主要服务于行人,城区建设规模小,街道和车道长度一般较短,没有考虑到区域之间的汇合、街道中心线的交叉排列,导致旧城区的道路中心线很难对齐。有许多断头路、街道和小巷很难进行道路网络改造,使得次要道路无法发挥其功能。因此,虽然老城区的支路密度达到要求,但仍会造成微循环不畅的交通拥堵状况。

包河新区建设中的“棋盘”空间格局和高强度城市主干道网络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形态的渗透性。由于滨湖新区在主要城市道路建设中,其主要交通通道在长期规划中的连通性较高,因此,滨湖新区内的形成较为明显。渗透率的空间形态远高于旧区。

5.交通换乘的距离

庐阳旧区

(1)城市快速交通分布现状。高速公交车站主要分布在长江路,共有100个CBD车站。BRT公交枢纽一个位于广场的东北侧,靠近淮河路步行街西入口,另一个位于博物馆门前。BRT站点的现状分布情况更合理。

(2)常规公交线路和公交车站现状。合肥老城公交车站在300m范围内,覆盖率86.2%;在500m范围内,覆盖率达到99.0%,服务区域较广,但路线过于集中在主干道路上,是一种重复系数较高的公交线路网,并且有些路段上的站点间距也过大。

包河新区

与旧区公交系统相比,滨湖新区沿线的交通线路和交通转移点均匀分布在城市主干道上。由于城市棋盘道路的统一布局模式,与老城区相比,新区的城市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运行效率更高。

三、2005年芜湖路改造前后比较分析

(一)芜湖路(位于庐阳老区)历史和以往更新的背景

芜湖路位于合肥老城南部,东起明光路南段,西至金寨路北段,道路总长约3100米,是合肥市老城区内一条东西向的重要干道。芜湖路不仅是一条简单的交通道路,还是一条景观道路、形象道路、文化道路,肩负着展示城市文化和道路形象的门户作用。但是,长期失修很难适应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于2005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图14 城市中心区和各个团体联系一级各级道路和轨道分布图

(二)更新改造前芜湖路的情况

2005年以前,芜湖路宽45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8米,由于道路长期失修,道路表面严重受损,还有非公共板块和各种交通线路的干扰。同时,一些建筑物入侵附近的包河公园风景区,使得建筑风格和景区环境风格异化,破坏了景区的整体连续性。原芜湖路也没有停车场、盲道、公共绿地、街道户外家具等公共服务设施,芜湖路两侧较为广阔的景观绿化带与周边包河公园,银河公园的整体环境绿化风格不相称。街道密布的电缆不仅影响了街道树木的生长,也给行人的行走安全带来了隐患。凌乱的广告牌、灯箱和其他洪水也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芜湖路影响了合肥老城区的整体发展和景区的整体环境。

图15 芜湖路所处的合肥主干道网区位图

图16 芜湖路卫星图像及周边景观节点

(三)更新空间交互评估的总体思路

行人活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过境活动、行人住宿活动和行人自由活动。

1.交叉路口处的行为活动

这是街上行人最基本的活动。芜湖路的改造充分考虑了行人在街上行走的需求,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缓慢移动系统,保留了原有的法国梧桐树,并在树木之间的连续排中种植灌木,以便行人和车辆拥有一定的分离并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相互作用的步行空间。在慢车道和人行道的交汇处,都设有一个矩形压力磨石,上面刻有六个不同大小的脚印,旨在提示行人通道的安全穿越,自行车道也有自己独特的标志图形。

静态交通系统可以灵活利用非车道路面树分隔器之间的空间,采用草坪种植过程或草坪砖的生态停车空间,并相应调整侧石的高度和倒角的大小。全面提供3,000平方米的停车场,每15平方米停车位可容纳近200辆车,非机动车道旁边有1840平方米的自行车停放

空间可容纳约900辆自行车。交通系统的整合不仅方便了汽车的通行,而且为穿过芜湖路的各类行人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步行氛围,以满足人们穿越街道的基本便利。

2.行人的静态活动

塑造热闹街道的关键是街道是否有完善的设施,可以使人在街道空间中停留下来。芜湖路在步行空间设置了较为完善的街道设施,如:在缓慢的空间增加海湾式座位,增加行人安全,为沿街行人提供开放空间在合肥混合车道的沿街行人道中并不常见。同时,盲道旁设有垃圾桶、邮箱、电话亭等公共服务设施,反映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设置3组共6个直饮饮水点,它们被设置成不同的高度,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饮水需求。

除了便利的街道设施,街道及其周围节点的成功塑造也为行人的中途停留提供休憩空间。例如,位于芜湖路与马鞍山路交叉口的两座办公楼已被拆除,在道路交叉处形成大规模的街道绿地,为居民的日常交流提供了场所。芜湖路附近的包河公园内的大型绿化区不仅形成了一个私人的开放空间,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加强互动,也美化了街景。

3.行人的动态活动

在芜湖路的更新过程中,保留了大部分旧建筑,美化了沿街建筑物的界面,加强和凸显了沿街的钟楼等重点建筑,使街边的基本界面保留了原有的轮廓和印记。

保存历史和地区的遗产,街道的路面和设施也适合反映当地的历史特色和文化,例如:在安徽省图书馆前的人行道上,设有20个青石浮雕,以反映历史、风俗和合肥文化。人们沿着街道行走时,会在步行空间感受到城市的历史。

芜湖路的另一个主要特色是完整保存了以前丰富繁荣的法国梧桐和人行道周围的其他植物,丰富了景观,并适应了周围绿地的景观。景区周围建筑物的上限,如包河公园40米范围内,建筑物限高9米,60米范围内限高15米,距芜湖路边界60多米,限制高度是24米,从而突出包河公园区域保持良好的顶部界面,风环境以及主楼的天际线轮廓控制。芜湖路街道的纵横比也接近最合适的比例(D/H≈1),从而产生令人愉快的街道比例和尺度。

同时,建筑色彩环境尽可能地维持了与景观风格相一致的特点,形成有序连续的街道界面;虽然夜间的重要建筑应该照亮,但其光线较为柔和,并与环境协调,以便整个街道保持原有的布局,以保持人们日常熟悉的街道环境,增强行人街道的归属感。

猜你喜欢

城市形态滨湖合肥市
滨湖选煤厂煤泥分选与回收系统技术研究
醒狮
基于人体五感对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应用研究——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为例
送你一盆小多肉
合肥市朝霞小学
小小书法家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抽象与现实
南方的冬天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