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城市建设成果斐然
2018-12-28杨学文
杨学文
1978年以后的40年,张掖市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渐进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为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城市规模成倍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形象与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张掖,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翻开了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一、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布局向河西走廊区域中心城市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张掖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建设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张掖市由一个功能单一、设施不全的地域小城市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多样、设施齐全、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现代综合服务功能的河西走廊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城市发展和建设依据城市性质和总体规划,突出了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西走廊主要的商贸流通枢纽,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基地,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特点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以及旅游的需要。
张掖市一共进行了五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修编。鉴于城市东面、南面为大面积基本农田,西北面为黑河河滩未利用地,北面为大片黑河湿地的实际,顺应城乡统筹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的时代要求,2012年,张掖市委、市政府再次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甘肃省政府2014年4月予以批复。此轮城市总体规划秉持“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理念,坚持融自然生态文明于城市建设之中、以生态文明引领城镇化建设、靠城镇化建设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确立建设宜居宜游生态城市的原则和目标,强调对老城区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和东北部产业园区工业结构进行调整,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提出城市向西北方向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调整为:“一核、两心、四轴两节点”。此轮规划,既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张掖城市未来发展蓝图;又结合当时,科学把握国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时代要求,确保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按照本轮城市总体规划,张掖先后建设了滨河新区、玉水苑、张掖宾馆、三大湖区、高铁张掖西站、张掖大剧院、各个学校、御墅珑湾等区块和项目,昔日的戈壁滩变成了宜居宜游城市发展的黄金地,推动了东北部产业园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加快发展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促进了城北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再现了张掖城“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处处”的特色, 彰显了“湿地之城,戈壁水乡,丝路明珠”的独特魅力,奠定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坚实基础,并带动了城市南部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集成了以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滨河新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国家湿地公园、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和沙漠公园5个新型功能区为拱卫的“1+5”生态城市框架,赋予了城市无限生机与活力。
截止到201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3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11倍;2017年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8.7万人,是 1995 年 10.24 万人的 2.8 倍。
二、立体交通枢纽功能增强,逐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
张掖居中四向的立体交通枢纽功能初步形成。张掖甘州军民合用机场建成通航,已开通了张掖至兰州、西安、重庆、上海、北京等多条航线,并继而抢抓政策和项目机遇,建成了张掖丹霞通用航空机场,召开了甘肃省通用航空大会,结束了张掖无民用机场的历史。兰新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兰新高铁及张掖西站建成运营,使张掖进入了高铁时代,已开工建设的兰张铁路三、四线,将进一步缩短张掖同全国各地的时空距离。G30高速和国道227线、 省道213线二级公路,张阿高速公路以及张掖全国公路交通枢纽站、张扁高速等公路交通项目建设运营,极大提升了张掖公路交通运输能力。
张掖市积极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先后组织对老城区东、西、南、北大街等52条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道路进行了3次大修或综合性、人性化改造,配套了各类管线和公交候车等设施,适应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张掖适时新建、改扩建了西、南二环路、金张掖大道、甘州大道、昆仑大道、丹霞路、滨河大道、西三环、北三环、临泽路、昭武路等85条城市主次干道,修建了黑河滨河新城大桥、北环路人行天桥、西二环三道下穿通道等道路交通设施,同步配套了地下管网设施,建设公共停车场123处,配套老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自行车以共享形式回归城市。截至2017年,市区道路面积达608.66万平方米,道路总长度187.28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52.2倍、 37.5倍。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交通,不仅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也促进了新、老城区的融合发展。
三、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显著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张掖市将现代化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发挥城市综合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依托,不断加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院、医院、学校、旅游等大型公建设施的建设和提升改造,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发展现代化水平。
城市供水事业稳步发展。1978年以来,随着城市供水厂和城市道路的改扩建,张掖同步配套建设了供水管道,形成了城区供水环形管网,截至2017年底,共建设各种管径的供水管道391.34公里,覆盖了城市建成区,成立了市供水总公司,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入户抄表收费率达到95%,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1%以内。
城市集中供热能力逐步提高。为加强城市供热管理,市政府于2005年开始先后3次制定或修订《张掖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试行),促进了城市供热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供热服务,进一步提升城市供热保障能力。2015年,张掖市委、市政府决定城区集中供热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运行,经多方考察,按程序筛选,决定由寰慧科技集团负责城区集中供热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工作,双方签订了PPP项目协议,直接消化政府债务近8亿元。政府收回净资产1.5亿元。缓解了财政压力。合作三年来,集团安置职工一百五十多人,供热服务平稳。截至2017年底,城区共建成采暖建筑200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为辅、排放达标的大蒸吨燃煤锅炉供热为过渡的供热体系。其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1200万平方米,占60%;地下水源热泵供热265万平方米,占13.3%;天然气锅炉和壁挂炉供热230平方米,占11.5%。实现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后,城区每年节约燃煤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669.35吨,氮氧化物排放量421.4吨,烟尘排放量3583.35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城市供气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城区共有液化石油气充装站8座,汽车加气站5座。2009年国家西气东输二、三线管道建设后,甘肃省政府同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签订了省内沿线城市天然气供应的框架协议,张掖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由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控股的张掖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投资、建设和经营,项目设计通过管道输送的方式,近期年供应天然气7500万立方米,远期年供应天然气1.75亿立方米。工程于2010年8月开工建设,于2011年9月建成投运,截止到2017年底,建成沙井镇小闸分输压气站至城区门站的燃气管道23公里,在润泉湖公园东北角建设城区门站一座、CNG加气站一座、投运中压管道122公里、庭院低压管道125公里、阀井616座、阀门618个,调压箱柜512个,管道燃气设施覆盖了全城区;安装并通气点火居民用户72076户,投运锅炉用户39户、公服用户186户、小工业用户1户、转供CNG加气站2户。截止到2017年年底,城区燃气普及率达100%,供气4468.65万立方米;其中,天然气2500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1968.65万立方米。
城市电力供应充足。目前,城区高压配电网主要以330KV张掖黑河变为中心,西柳、小孤山、龙首水电站通过110KV黑河变为汇集点向张掖黑河变提供电源支撑,通过110KV线路向周边地区辐射了供电网, 建成了110KV新墩变、城南变、上秦变、火车站变、滨河新区城北变5座变电站,这5个城区电源点形成了环网,互为备用,为城区及城郊提供电力供应保障。
城市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近年来,随着光纤入户、5G基站建设、数字张掖、智慧城市等重点工程的推进,张掖昂首迈进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广泛应用的时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互促共进。
四、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张掖历届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历史文化、自然风貌同现代文明相交融的现代化城市为主题,先后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特色街区建设、广场配套、风貌色彩整治、黑臭水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城市形象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得到加强。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指导下,张掖划定了城市紫线,提出了名城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确定了建筑高度、体量、色彩控制要求。张掖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古城棋盘式路网格局、方城肌理和三面杨柳一面湖的风貌特色,实施了大佛寺周边地段整治等保护工程,拆除了一批超高违章建筑,修缮了大佛寺、西来寺、木塔、土塔、总兵府、镇远楼、明粮仓、山西会馆、明清会馆等文物古迹。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有序实施。2014年,甘肃省政府公布了张掖市城区西大街-劳动街、文庙巷、西来寺巷三处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张掖依据《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张掖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恢复了文庙巷、西来寺巷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配套完善了街区基础设施,修缮了留存的古民居,开放了南华书院、刘家院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实施,焕发了老城生机,促进了旧城改造和旅游业的发展。
特色街区开发建设继往开来。按照“历史为根、文化为魂,西部风貌、张掖特色”的定位原则,在《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张掖深入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的建筑特征、特色,精心规划设计建设了明清街、大佛寺周边街区、欧式街、甘泉文化广场、甘州老街、张掖老街、玉水苑等特色街区,传承了张掖建筑工艺特色和城市风貌特征,丰富了城市景观,繁荣了文化旅游事业。
城市广场建设亮点纷呈。改革开放后,张掖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拆除破旧平房,搬迁企事业单位后,相继改造和新建了鼓楼绿苑广场、中心广场、土塔广场、大佛寺文化广场、张掖火车站广场、滨湖水天一色广场、人民公园、高铁张掖西站广场8处广场。这些广场或以市民集会为主,或以文化展示为主,或以市民休闲休憩为主,或以交通疏散为主,功能明确,内涵丰富,特色明显,亮点纷呈,得到了市民和游客的好评,为城市增色不少,起到了城市公共客厅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的业余生活。
城市风貌色彩整治成效显著。张掖通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违法建筑治理,既改善提升了群众居住水平,提高了建筑节能标准;又打造了线条简洁、色彩协调、风格典雅的城市建筑风貌,促进了城市有机更新。
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提前完成。2016年以来,张掖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将其列入了重要民生和重点污染治理工程,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截污纳管、清污分流、清水补给、生态修复6项工程措施和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制定方案、多方筹措资金、联合推进治理、建立长效机制5项组织保障措施全力推进治理,截至2017年6月,完成了南关污染源清理,河(渠)道清淤,实现了河(渠)道干净无垃圾的目标;2017年底前完成了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技改、污水管道配套、引水入城等主体工程;2018年6月底全部完成了治理工程,水质持续跟踪检测达标,第三方调查公众满意度达93%。治理工程共配套污水管道79.6公里,更换旧污水管道12公里, 整治排污口近100个,清淤连通“八大明渠” 10.67公里, 埋设引水入城管道6.2公里,埋设清污分流管道8.1公里,清理衬砌黄水沟、东泉干渠10公里,整治芦苇池630亩,形成水面3万平方米。通过4条黑臭水体治理措施,张掖实现了城区污水管网全配套,污水全收集;实现了引水入城、清污分流、渠道干净等目标,城市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湖光山色、湖映楼宇、芦苇摇曳的城市生态特色得以恢复和重现。
五、突出居民住宅建设,努力提升群众居住水平
截止到2017年底,张掖市建立起了完善的多元化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由1978年的8.78平方米增加到了现在的34.84平方米,居民住房消费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卖旧买新,卖小买大,升级换代,拉开了新时代住房消费的序幕。
在住房建设中,张掖以创造最适宜人居住和创业的环境为目标,注重住房功能完善和住宅小区品质的提升,不断提高城市住宅环境质量。2010年以来,张掖市、区党委政府,抓住国家实施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机遇,结合城市道路拓建、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将城中村、城边村改造整体纳入了棚户区改造范围,享受国家相关补助和安置政策,以村社为单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宜居宜业的住宅小区,共有25个村、168个社、9169户、39959人享受到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加快了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张掖立足于“塞上江南”“戈壁绿洲”的自然生态条件,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指导下,融自然生态景观于城市建设之中,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工程,努力营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初步形成了类型多样、城乡结合、较为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先后实施了甘泉公园、润泉湖公园、金张掖大道、西南二环路、西二环路景观带、芦水湾、东环路芦苇池整治等重点园林绿化工程,对城市社区、街道进行绿化改造、整治,新建、改建西关三角绿地、鼓楼绿苑、南大池、长沙门小游园、北环路三角绿地、高铁西站广场绿地等街头小游园、公共绿地,基本实现城市绿地均衡布局。
在城市绿化中,张掖按照乔、灌、草、花卉有机搭配的原则,在树种选择上突出乡土树种,形成了城区绿化特色。2017年以来,张掖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了黑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和“一园三带”绿化工程,将黑河融入了城市景观之中,将城市园林绿化纳入张掖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之中,张掖城区园林绿化进入了大发展、大提升的时代,金城东望,祁连南耸,弱水西流,湿地北环,湖映楼宇将成为张掖城市新的靓丽的特色。截至2017年底,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6.0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01%,建成区绿地率达32.96%。
七、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显著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张掖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工作,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设施相继建成运行,不断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城市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提高。
排水体系得到完善。2016年以来,张掖在治理黑臭水体的同时,统筹实施了污水管网配套、老城区八大明渠水系连通、清污分流、引水入城4项工程措施,实现了污水管网城区全覆盖,初步形成了雨(清)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共建成排水管道386公里,雨(清)水管道8.1公里,还清排水渠(河)道22.5公里。
污水处理能力逐步提高。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要求,甘州区委、区政府2017年对一期处理工程进行提标改造,由二级排放标准提高到了一级B;2018年又实施了一、二期处理工程整体提标技改,完工后将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甘州区今年又启动了污水处理工程扩建项目,计划再增加每天6万吨的处理能力。
环卫事业得到较快发展。2013年,张掖市政府同华西能源公司签订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项目框架协议,利用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800吨的焚烧发电项目。工程于2017年6月建成一期工程,日处理生活垃圾400吨,于2017年8月23日点火试运行。甘州区城乡生活垃圾统一运往发电厂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得到了资源化利用,在全省处于领先。2017年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处理9.04万吨,焚烧发电处理4.4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3%。
城区燃煤锅炉淘汰整治迅速。2013年,建设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以来,张掖采取提标技改、集中供热拆除、清洁能源改造3种方式,加快城区燃煤锅炉淘汰整治进度,截至2017年底,拆除燃煤供热小锅炉355台,河西学院供热锅炉成功煤改气,城区仅保留了7座20蒸吨以上的燃煤锅炉。2017年,PM10、PM2.5浓度分别为60微克/立方米、24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8天。
改革开放为张掖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春天。张掖,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