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2018-12-28赵晨寅
赵晨寅
(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 杭州市 310000)
“人工智能”与“工匠精神”是近年来引起国家层面乃至全社会热议的两个“热词”。自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便迅速流行开来,成为一个高频词汇。同年3月15日围棋人机大战,AlphaGo 以4:1战胜了韩国旗手李世石,这一战使得2016年成为人工智能爆发元年。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普及,给当前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有人提出智能时代已不需要工匠精神,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大批的就业岗位将被机器替代,无数的工人将面临失业下岗,宣传工匠精神,让工人专注于自己眼前的工作,也无法改变随之而来的对就业的冲击。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工匠一词虽然自古有之,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会发现其内涵也随着转变,同时工匠精神一词结合世界各国的背景又有不同的解读,例如日本工匠专注、德国工匠严谨、美国工匠创新等。那种认为工匠就是醉心于某种古老技艺,一心只做眼前事,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定义已经过于狭隘,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应当紧扣时代脉搏,有着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一剂有效“良方”。
一、人工智能是具有国家战略地位的新技术
尽管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人工智能应用持消极负面态度,例如斯蒂芬·霍金、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等都曾经提出需要警惕人工智能带来的隐患,“创造人工职能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但是也可能只是人类终结。”霍金在剑桥大学“莱弗休姆的未来智能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时的庆祝典礼上如是说。然而人工智能时代却在加速到来,许多发达国家都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例如早在2011年德国政府就已经提出“工业4.0”战略,该计划就把人工智能技术列为首要核心。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发布《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经济》等文件提出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地位。2016年日本政府通过新版《日本再兴战略》,将人工智能技术视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尖端技术,计划到2020年创造出30万亿日元的经济附加值。并且出台《下一代人工智能推进战略》,为人工智能的技术重点、突破路径、产业布局和人才培养制定蓝图。英国政府也把人工智能视作“脱欧”后现代工业的战略核心。与此同时,我国在此方面的步伐一点也不落后,自2016年起,对于人工智能的扶持政策便密集出台,从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到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再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一系列文件方案的出台,都说明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人工智能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将对全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并且这种影响会因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断的扩大:人类社会的结构、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将受到影响。这其中势必伴随着巨大的挑战,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这将是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
(一)历史机遇: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
弗里堡大学经济学博士、日内瓦大学教授、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一书中把这一轮以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生产方式转变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他认为这场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我们席卷而来,它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丝毫不逊于前三次工业革命,而中国凭借其一系列开放创新,必将成为新一波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浪潮的“弄潮儿”。施瓦布教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论断,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方针理念,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壁垒和产业格局尚未形成,而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拔得头筹,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公布年度全球十大突破技术,其中包括无人驾驶、语音识别、深度学习等在内的人工智能领域热门技术,而这些技术的主要研究者包括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科大讯飞等多家中国企业。由乌镇智库出品,凤凰科技、新华网、新京报、南方都市报、Xtecher联合发布的《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7)》指出自2000年以来中国新增人工智能企业2683家,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3033家,而自2000年以来中国新增人工智能专利数则达到三万四千多项,超过美国的两万七千多项,跃居世界第一,可见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迅猛。
(二)巨大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势必冲击机械性、重复性高的劳动
如果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全社会而言最直观的影响是将会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那么与之相应的最直接的社会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在提出类似的警告:在这个时代,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时候非常诡异:一方面,它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延长人类的寿命,让那些处于新行业、掌握新技能的人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可能让更多的人无事可做。牛津大学马丁学院教授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和迈克尔·奥斯本在2016年发布的一项研究预计,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美国约47%的工作岗位有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而在中国这一风险比例甚至高达77%。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永伟和其团队在腾讯研究院支持下对400多个职业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国内首份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量化分析报告,报告中给出了一份自动化可能性高低的职业概率表(见表1)。
表1:自动化可能性高低的职业概率表(部分)
如表所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机械性、重复性高的劳动,无创意性的劳动被自动化的概率非常高,例如:建筑运输纺织业的工作人员;而那些更需要创造性、需要感知和学习能力的专业性工作更难以被取代,例如:文化、科研、教学、艺术等相关从业人员。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泛指那些具有特殊制作手艺和技术的人才,或以其制作技术赖以为生的人。而工匠精神就是指运用自身掌握的技艺,对一件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品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今天人们说到工匠精神的时候常常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果实,它扎根于一定的社会土壤,因此谈论工匠精神要结合我们当前的时代背景与国情。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应当是同时具有精益求精的匠魂、开拓创新的匠心、美轮美奂的匠品才能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精益求精是拥抱人工智能浪潮的“正确姿势”
“魂”即灵魂、核心,一个事物的灵魂,就是它的本质,是不论我们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什么社会文化背景都不会改变的。精益求精就是工匠精神的灵魂。精益求精一词中有两个“精”字,是工匠精神对主客体的不同要求,第一个“精”是精细优良的意思,它指向客体即产品,要对产品的品质追求完美。不论是人工智能时代,还是蒸汽时代,对于那些精雕细琢的产品人们总是不会拒绝。第二个“精”是求精,追求精进、精通,是对主体即工匠本人的要求,这是一种不断学习的能力,过去这种能力更多的偏向对自己已经掌握的这门技术进一步的学习与掌握,而智能时代的来临让我们不得不用更宏观的视野而来看待问题,就如一位木匠过去使用刨刀,他精进的方向只单单着眼于如何用刨刀做的更好,随着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电动化工具的发明,如果眼界狭隘永远只知道用自己原来的刨刀作业,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为什么不尝试使用新的更高效智能化的工具呢?手动刨刀与电动刨刀的本质同样是工具,就像人工智能的本质还是一种工具一样。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对终身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尤为强调。用更开阔的眼界去关注自身所在的行业,学习、了解、并运用新技术做出更精细优良的产品才是拥抱人工智能浪潮的“正确姿势”。
(二)创新精神在人工智能时代变的尤为重要
谈及工匠精神,人们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副刻板的画面,一位手艺人低头专注于自己眼前的工作。在《说文解字》中对匠、工匠的解释也是强调匠人对技能的熟练度,认为工匠执着有余、创新不足。在新华字典中匠有这样一条注解: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这被称为“匠气”。然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另外还有“别具匠心”一词,则是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李克强总理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见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匠心,是工匠精神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而正如前文所言,在人工智能时代那些机械性、重复性高的劳动,无创意性的劳动被自动化的概率非常高,可以想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的效率会大大的提升,这样一来会导致大批工人失业。开拓创新的匠心既是中国在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驱动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重要的软实力,也是人与机器之间的最大不同。就人工职能技术自身的研究和发展而言,同样需要科研人员具有创新思维,因为这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人工智能普遍被应用的时代,劳动者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需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且积极主动运用创新型思维,将新工具新技术融合到自身的传统行业与技能中,唯有如此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乘风破浪。
(三)美轮美奂的匠品是机器始终无法替代的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的中国处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阶段,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此时的人民需求不论是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广度上来说当前的中国人民需求已经从物质文化领域,扩大到物质、精神、社会、制度和法治等各个领域;从深度上来说,人民对于每一个领域的需求都有更高、更丰富的要求,比如说对于服装,不仅要有的穿,还要穿的好,不仅要穿的好,还要有设计感,有美感,甚至有文化意蕴。这些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需求,反应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对不论产品还是服务的美感、品质、文化内涵、个性化定制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社科院报告中提到:中国城市中等收入人群达2.3亿人。这些中等收入人群的崛起意味着在中国对于产品的美感、文化内涵、个性化定制有更高要求的消费群体正在快速的增长。可以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整体提升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孕育提供了理想的“消费市场”,它与新时代工匠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新时代我们对中国工匠有了新的要求,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还要讲究美感与品味;反过来对中国的新工匠来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又是一个极大的利好:那些粗制滥造的商品的市场份额在一点点的减少,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和个人更受到市场的认可和尊重。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虽然可以做到提高生产效率,大批量的快速生产,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将缺乏文化底蕴的支撑,人工智能难以提供的就是情感交流、审美体验、文化内涵。因此新时代工匠精神更应当具备美轮美奂的匠品,即注重产品的品味与品质,这是再发达的人工职能也无法替代的。
四、结语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过“人是目的”,任何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最终的目的始终是为了促进人类生活更好的发展,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技术被发明应用,它都只是一个工具,我们需要学会善于利用它来解决实际发展的问题。伴随着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而来的利弊,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劳动力的智力资源及文化软实力就是驾驭好人工智能的最好武器,因此富有中国特色、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和文化品味等内涵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将是应对“机器人冲击”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