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来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2018-12-27潘晨杰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互联网高校

摘 要 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密不可分,互联网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介,而这也引发系列问题,并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研究,以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挑战和发展措施为角度,剖析了当前的学术进展。在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指引下,本文认识到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关系不是静态的,认识双方的正确关系需要从多角度、主客体等方面着手。在各研究的分析与对比中,本文拟对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 思想政治

作者简介:潘晨杰,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212

互联网的发展对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活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能够将各类咨询第一时间送达受众,这极大改变了社会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与其他教育内容一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跟随传播方式和载体的改变而出现了新的教育路径。具体来看,微信、微博、视频社区APP等依靠互联网开展社交、咨询、娱乐业务的新媒体平台近些年已逐步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者构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战线。这一转向正是因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所致,在互联网媒介传播活动日常化和平民化的过程中,广大高校学生的使用率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与互联网技术、产品、途径进行有机集合,而这样的结合和创新也被视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受社会现实环境启发和引导,学界对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逐渐形成多层次、多板块共筑的重要方向和领域。笔者期望对相关论述作一系统梳理,特别是对近五年的研究进行剖析与归纳,以探视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交易的当前热点倾向和未来发展走向。

一、 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利好与机遇

如前所述,互联网发展特点和影响改变了讯息的传播方式,从而引发了教育途径的改变。而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战略和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关注对象,同时,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建设的一环,互联网理应成为高校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互联网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利用技术和媒介创新手段,将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传递给广大高校师生,从而使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受到改变。之所以要利用互联网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因为互联网从渠道、成效等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利好与机遇。

万霞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中指出,网络的感染力要胜于其他传统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她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存在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这产生了师生的距离感,妨碍了双方的沟通。从另一侧面,万霞阐释了网络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等的师生对话平台,使学生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灌输。 也就是说,网络主要从教学环节中的主客体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平等性提供帮助,使学生在和谐范围中愉悦接受教育。而段艳兰认为,网络将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绝对权威进行了移位,使双方之间都具有平等甚至角色互换的地位。 王荣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网络社会的出现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引领了教育过程的变革,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的“课堂灌输”向多维的“网络互动”发展。通过利用网络优势,建设一套整合机制,以发展为“课堂教学-生活指导-网络互动”这样的新模式。

互联网追求时效性,同样,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利好就是提高效率。陈筱倩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排和印制较迟缓,难以与当下的生活同步,降低了师生接受讯息的效率。 而季海菊认为,互联网能将信息源立体化,并能提供教育效率,教育者或者接受教育者只需使用一部移动终端,即可方便快捷地获取和传播大量的即时信息。 郝文丽认为网络打破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时空界限,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課题更加开放,可随时与老师进行交流。徐绍华也认为高校网络传播可不受时间、空间、地位等控制,可及时传递信息,解答学生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除了时效性外,还有学者从内容和形式诸侧面认识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黄学模认为,以说教、板报、社会实践的宣传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学生很多时候是被动地在固定环境下接受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网络却能利用各类软件和图文并茂的资料,穿插生动健康的娱乐内容,使学生能积极接受。

二、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困境

诚然,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郝文丽认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具体为教学内容面临的挑战、教学方法面临的挑战、教学效果面临的挑战。互联网的内容相对复杂,除了能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也容易产生误区。 王鹰也认为,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同时,由于辨识能力、自控能力较弱,受网上不良信息的诱导,易导致错误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形成。与此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沦丧,甚至对其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候静指出,网络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教育者对舆论控制的难度,当违反主流价值的信息涌向大学生时,容易使他们被错误观点和舆论引导,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谭仁杰则从互联网控制权角度阐释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分化和利用。特别是在此过程中,西方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道德观、价值观会被大学生无意识模仿。关于西方文化渗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一直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问题,互联网成为西方文化侵略的重要渠道。马艳春认为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大学生会在这种文化侵蚀中逐渐丧失民族和国家观念,成为境外势力的策反对象。

另外,互联网会降低教育者个人魅力及影响力。在万霞看来,部分教师由于经历和年龄原因难以使用网络获取更多最新信息,可能因此丧失学生对他们的崇拜和景仰,从而使得他们对学生的感召力下降,最終造成教育效果欠佳。 陈雯婕研究发现,大学生是好奇心和探索欲极强的群体,可以说是对网络接触最多的群体,而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并多学习新媒体技术。 此外,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袁凤燕认为马恩经典著作、各项时政方针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可通过信息技术在平台上开展宣传和学习,但仍然有一部分内容无法呈现,而这也形成了互联网广泛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三、正确引导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相关措施

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若致力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就必须将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在网络环境中,高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需要依托网络为载体,利用信息技术奖文本、图像、书品等元素紧密结合,从而来提高教学效果。邓晖认为,发挥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优势,可以依托高校服务器,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库。通过筛选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信息,在进行分类归纳后,可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信息资源库。对教育者而言,可以利用资源库记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及思想动态,然后具体根据各人现状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除信息库外,还应该建立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链”。笔者认为,例如某些高校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收集工作,着手建立大数据教育研究中心,将学校的各信息职能部门进行整合,例如通过图书馆、学工部、教务处、后勤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收集相关数据,然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和辅导员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采集信息。当数据整合之后,平台就可相应建立起来,然后根据算法以可视化呈现相应问题,最后,制定科学对策。而这样的数据库也是为了控制信息源头和记录信息使用者的身份,既能对信息进行筛选,也能监督学生的使用过程。

另外,培养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也是促进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必要措施。在传统教育中,一些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比较偏颇,把讲授知识理解为纯粹的说教。杨志清认为,假如没有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发生的具体问题进行连接,就不能很好的体现教育的现实功能。所以,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进行整改。 袁凤燕认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在复杂的国情与世情之中,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抢的师资队伍极其重要。同时,与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新的师资队伍应该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培养过程中,要提升教育工作者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引导能力,把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法律素养作为能力提升的基础条件。在优秀师资队伍的引导下,网络则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当然,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尺度和标准。学校要建立规范网络使用的相关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人员的配备和设施经费的投入,确保载体建设有效进行。在社会层面,国家应加强网络立法步伐,并资助系列优秀网站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

四、结语

纵观近五年的相关研究,多是围绕机遇、挑战与解决措施诸方面探讨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可谓是成果丰硕。在机遇研究方面,多数学者注重分析互联网对于信息传递所产生的优势,以此切入,努力构建信息传递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之间的联系。而关于挑战方面,不少研究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渗透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是主要探讨境外文化如何通过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破坏。由于机遇与挑战并存已成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共识,所以在对策研究方面,学者主要结合机遇和挑战相关分析而建言献策。笔者认为,正确处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首要条件是二者应真正融合,同时更应保留传统政治教育的系列优势。唯有如此,互联网才能极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而研究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止于一时,要将动态的社会现实纳入学术研究当中。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在发生变化的同时,新的论题和研究也该随之出现。

注释:

万霞、刘树良、梁岚编著.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第142页,第143页.

段艳兰.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66页.

王荣发、朱建婷.发展性德育——高校德育发展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45页.

陈筱倩.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中国培训.2017(6).

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南京社会科学.2015(5).

徐绍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黄学模主编.科学化视野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年版.第138页.

郝文丽.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现代交际.2017 (5).

王鹰.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及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15(2).

候静.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5(2).

马艳春.网络时代下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8(5).

陈雯婕、丁莎、伊莉、董超.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高教学刊.2017(12).

袁凤燕.“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

邓晖.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国教育学刊.2015(1).

杨志清.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与解决路径.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袁凤燕.“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互联网高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