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储蓄”互助养老与社区 照顾服务协同发展研究

2018-12-27陈珊彭萱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5期
关键词:互助养老

陈珊 彭萱

摘 要 在养老模式转型时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区域性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大力发展互助养老是保障转型顺利实现的关键,其中“时间储蓄”是可行路径。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本文认为应深入解读“时间储蓄”互助养老服务这一社会现象,通过“时间储蓄”与社区照顾养老服务的模式接驳与协同发展,有助于化解老龄社会中的养老困境。

关键词 “时间储蓄” 互助养老 社区照顾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省哲社规划项目青年项目“社会参与视角下老年互助养老服务储蓄制度研究”(项目号:SC17C05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珊,西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法学;彭萱,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202

社区照顾作为一种与“时间储蓄”模式契合度较高的养老服务方式,其发展理念与模式运行可为我国“时间储蓄”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范式。通过梳理“时间储蓄”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与社区照顾模式结合的可行性,立足当前社会,可进一步探索养老模式的新路径。

一、“时间储蓄”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EdgarS·Cahn 提出“时间货币”的概念,“时间储蓄”、“时间银行”等概念由此衍生而来。时间储蓄的内涵可从广义及狭义进行理解,其中狭义维度的“时间储蓄”意指一种互助养老模式,至少包括服务接受者、服务提供者,服务管理者即“时间银行”三方主体,“时间”代表该时间内个人创造的劳动成果或价值,体现为劳务货币,通过以“时间储蓄”为载体的“轻老互助”代替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的“亲友邻里互助”,从而形成“轻”帮“老”的互助养老格局。

“时间储蓄”模式由西方社会传入中国,经由我国的本土化改造后,这一理念与志愿服务的关联日渐紧密,并进一步与社区中的养老服务结合起来。在我国,“时间储蓄”模式寻求建立一个志愿服务平台,旨在将社区中的有能力中年人及低龄老年人整合动员起来,为有需要的高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在服务结束后,把服务时间转化为时间货币并进行储蓄。当这些志愿者成为高龄老年人并需要照顾服务时,可以使用已存储时间货币来换取其他低龄老年人的服务。历经近20年的发展历程,“时间储蓄”模式在中国也呈现出一些本土特点或本土优势:

1.与西方国家的多数“时间储蓄”机构由民间组织独立创建、管理、运作,政府在其中只作为起监管作用的辅助角色的情况大不相同,大部分“时间储蓄”机构的建立与运作多以街道社区为依托,社区工作者一般为“时间储蓄”机构发起者与管理人。

2.开展结对帮扶特色项目,并将社区中的志愿者资源进行细化分类,组建了法律政策服务队、医疗卫生服务队、文化体育宣传队等专业化队伍,达到了更有针对性与专业性的帮扶效果。

3.一些“时间储蓄”机构在组织社区内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同时,积极号召年轻群体尤其是高校学生投身志愿事业,为“时间储蓄”机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未来“时间储蓄”模式发展运作的可持续性。

4.信息化管理手段逐步普及,网站、微信及各类APP相继开发使用,在以往纸质记录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手段使志愿者招募、登记注册、服务宣传的开展更加便利,且范围与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5.《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2)》、《“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相关政策措施及相关地方立法的不断完善,加快“时间储蓄”模式的制度化建设,提升“时间储蓄”模式规范化、法制化程度。

与此同时,作为一项“舶来品”,因社会形态、文化习俗等差异,根植于我国社会时间尚短的“时间储蓄”模式,在发展延续性上具有一些局限:

1.“时间储蓄”机构大都由社区工作者牵头成立,规模较小、行政色彩较强,过度依赖社区,或因社区居委会人员更迭等导致“时间储蓄”机构出现管理无序、交接不当、人员缺失、队伍不齐的问题。

2.受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的影响,不同区域间统筹性较差,不同地域间服务记录难以通兑通存,可能导致社区居民在迁移后服务记录作废,增加失信的风险。

3. 缺乏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多数机构对同一单位时间内的服务价值缺乏清晰明确的界定方式,不区分单位时间内的不同劳动强度,单纯统一用时间计量的方式并不公平,易挫伤高质量志愿者的积极性。

4.服务内容单一且专业性不足,对于疗养看护、精神慰藉、财富管理等较为专业且老年人需求较大的领域服务却比较稀缺。

5. 由于缺乏良好政策环境与管理,且资金来源不足,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导致“时间储蓄”模式的公信力难以得到保证,人们远未形成普遍的心理预期,现有的“时间储蓄”模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时间储蓄”与社区照顾服务模式接驳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区照顾的内涵

社区照顾理念起源于英国,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服务策略方面的一个概念,属于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是指在社区内对那些身体和精神有需要的人,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服务系统对其给予援助性的服务与支持。社区照顾模式有两个基本假设:

一是服务对象生活的原环境优于机构的环境。原环境中有着服务对象所熟悉的一切,服务对象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出现不适的身心反应从而更有利于功能的恢复。

二是社区可以有效利用非正式资源对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支持和照顾。社区中蘊含了丰富的非正式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非正式照顾系统与正式服务系统互补,可以有效满足社区内有服务需求的人士,从而建立理想的社区。

(二)“时间储蓄”与社区照顾服务结合的可行性

在社区照顾模式中,个人同时扮演者参与者与享受者、照顾者与被照顾者两种角色,个人既是身强体健时积极、主动地参与者——照顾者,同时也是身体衰弱时的享受者——被照顾者。这种不同阶段履行不同角色的理念同“时间储蓄”模式中服务存储与支取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社区照顾与“时间储蓄”模式二者相互融合却又有所区别。两种模式均主张吸收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建设,并且在服务地域与服务范围上,“时间储蓄”模式所认同的“鼓励社区内的居民积极为有需求者提供多样化志愿服务”与社区照顾模式中“为社区中有需求者链接多样化社会服务”的理念基本契合。具体而言,两种模式在养老服务相互融合中具有如下优势:

一是坚持互助养老理念,充分撬动社区养老资源。社区照顾与“时间储蓄”模式均以社区为依托,鼓励居民在社区范围内互帮互助,让社区中有需求的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获得所需的服务,使其生活保持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并协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能,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进而促进社区和谐。

二是链接整合社区资源,建立专业平台。社区中的家庭与个人蕴含着丰富的可对服务需求者提供支持与照顾的非正式资源。专业的社区照顾工作者与“时间储蓄”工作人员可通过专业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这些松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并有效利用,在社区居民有服务需求时能迅速准确地为他们匹配相应的服务。

三是发掘社区人力资本,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城市化进程致使人际关系由血缘和地缘向业缘转化,退休行为又进一步阻断了业缘关系,退休人员的“社会性适应不良”现象已逐步凸显,赋闲在家容易使老人产生无用感与无力感。社区照顾与“时间储蓄”模式致力于发掘并激励社区中低龄老人人力资本的作用发挥。

三、“时间储蓄”与社区照顾服务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是扩大服务来源渠道。社区照顾模式提倡号召社会各界正式或非正式的资源为社区中有需求的人提供服务,而非只在社区中招募非正式志愿资源。“时间储蓄”模式的发展也在以社区内志愿者为服务提供主体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诸如高校青年群体在内的更广泛志愿资源。两种模式相互融合,整合社区内外各种非正式资源与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使二者有机结合,加强社区与社会各界交流联系,强化社区与社区居民的社会功能,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与多样性,创建更加团结紧密、功能丰富的社会有机体。

二是扩大服务受众群体。与扩大服务来源相似的是,社区照顾涵盖的服务人群也不仅是目前国内“时间储蓄”模式主要面向的老年人群体,也应包括残障群体、妇女儿童等群体以及有各种日常需求的社区居民。“时间储蓄”模式也可在广泛运用社区内外各种志愿资源的基础上,扩大面向社区内的服务类型,使各类服务能够惠及更广泛的社区居民,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增进社区团结。

三是扩大区域间互联互通。“时间储蓄”模式在我国发展的一大局限便是难以突破区域间的界限,导致不同区域间的经验交流分享较为困难。社区照顾模式中社会各界广泛互助使服务与交流不再局限于单个社区范围内,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不同区域间的隔阂,强化了社会各界的整体联系。“时间储蓄”模式也可借助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以突破瓶颈,加强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发展网络奠定基础。

四是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借助广泛的社会力量寻求优势专业化资源,增加社区内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培养“时间储蓄”模式专业运作管理人员,并为社区非正式志愿群体提供专业培训,以扩大服务多样性。寻找诸如企业等资金实力较强的社会群体,保证“时间储蓄”模式运行的资金来源,利用这些资源优化拓展“时间储蓄”机构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与规模,提高“时间储蓄”模式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其在社会大众中的公信力与影响力,从而吸纳更多的志愿资源。

四、结语

社区照顾作为一种能与“时间储蓄”模式较好融合的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其运作模式可为“时间储蓄”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使得“时间储蓄”模式的发展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能够激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和支持,顺应新形势下我国养老事业的转型与发展,并为其贡献更多智慧。

参考文献:

[1]史薇.城市老年人养老“时间储蓄”的实证研究——老年社会参与的视角.南方人口.2014(5).

[2]徐永祥.社區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互助养老
社区化家庭“互助养老”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河南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性研究
西安市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路径选择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究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新探究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河南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和互助养老研究
84岁老太征室友你会响应“互助养老”吗?
浅析农村留守老人互助养老新模式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