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的土地不可能有好收成!
2018-12-27尹波
尹波
中国足球一直在还债
尽管中国足球不争气的事例早已不是新闻,但U19国青在亚青赛小组赛接连失利、提前被淘汰,仍然引发强烈反响。国青也由此创下了一系列尴尬纪录:12年没有进入亚青赛四强,13年无缘世青赛,连续5场亚青赛比赛零进球……
如果说,国足在世预赛亚洲区12强赛功亏一篑和亚洲杯前热身赛的糟糕战绩,表明中国足球的“标”扶不起来,那么,国青近四个世青赛周期每况愈下、从出线无望到连进个球也成了奢望,意味着中国足球的“本”正在腐烂。
U19国青被淘汰后,有业内人士说过两句耐人寻味的话——
其一:“这批国青球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踢球的?弄明白这一点,你就知道他们为什么不行了!”
其二:“亚少赛没有出线,你指望亚青赛出线?亚青赛没有出线,你指望奥运会出线?奥运会没有出线,你还指望世界杯出线吗?”
“这批国青球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踢球的?”
要回答这一问题,还是先从这支U19国青在本届亚青赛小组赛的表现说起。
严格讲,国青以两个0比1先后输给塔吉克斯坦和沙特的两场比赛,输得都有些冤。国青场面上不占优,不过他们快速通过中场打身后的反击战术很有威胁,门前的机会比对手多,假如把握机会的能力再强一点,完全可能先进球乃至最终拿下比赛。
为什么把握不住机会、拿不下比赛?很简单:技术不过关。从传球到接球,从停球到射门,特别是临门一脚的处理,都明显欠缺球感,做不到起码的准确合理。因为这些基本技术环节的失误,国青浪费了很多形成配合和射门得分的机会。比较之下,对手球员的球性比我们的球员要高出不止一截,这使他们的配合更加流畅,把机会变成得分的能力也更强。
战术安排的问题,排兵布阵的问题,只要有好的教练,不难解决。然而球员球感和球性的问题,等他们到了技术已经定型的青年队、成年队,再好的教练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球员的球感和球性,要从他们接受足球训练之初就开始培养。也许来自学校的操场、社区的草地,也许来自街头的空地、宅院的过道……总之,来自时间的日积月累和兴趣的潜移默化。可惜这正是中国踢球的孩子最缺少的。
现在,我们再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批国青球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踢球的?
按一般规律,U19球员最早接触足球,应该是5到6岁,那就是2004、2005年。那个年代,中国足球是个什么状况?
假球黑哨最猖獗的时期。
球市最低迷的时期。
企业商家远离中国足球的时期。
家长送孩子参加足球训练意愿最低的时期,也是足校招生最难的时期。
那个时期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后来都去了哪里?……
从那个时期起步踢球的孩子,不仅数量少,质量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你怎么能期待他们中间出现新一代郝海东、范志毅、孙继海和郑智?
说句实话,今年这批U19国青球员足够努力,赛后舆论鼎沸,是对他们恨铁不成钢的哀叹和有心无力的惋惜,极少有人像不久前抨击热身赛出工不出力的国足球员那样,指责他们的态度和斗志。遗憾的是,只有态度和斗志是远远不够的。沙特击败国青之战,双方射门次数是10比5,射正次数是6比0。差距如此悬殊,即便专程到印尼观战的希丁克从看台上走下来,到教练席上代替成耀东指挥,恐怕也无法改变比赛的走向。
中国足球错在“根”上!急功近利将贻害一代又一代孩子
国青连续七届亚青赛没有出线,板子不能打在踢球的孩子和他们的教练身上,罪魁祸首是中国足球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们——正是他们,把中国足球引向了急功近利的歪门邪道。韩国和日本职业足球起步的时间与中国差不多,人家能用20多年时间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而中国足球的失败根源正在于反其道而行之。
是中国足球决策者和管理者不了解什么是职业足球的正确道路吗?否!他们虽然一直是外行领导内行,但职业足球的基本规律、日韩足球的成功途径,没有任何神秘之处,看得见、查得到,简要明确,一目了然。要理论,欧美职业足坛的规则和文化就在眼前;要实例,日韩足球的实际经验就在身边。
早就重复过无数遍了,不妨再重复一遍:足球就像种地,有耕耘才有收获,首先要有辛勤的农夫和肥沃的土地,深耕細播,撒下良种,精心浇水施肥打虫,加上老天爷帮忙和提高农科技术,不愁没有好收成。欧美和日韩足球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欧洲南美足坛不乏百年豪门,日韩足球亦是数十年如一日,厚积薄发,源远流长。人家从校园足球、社会足球抓起,从层层健全青训体系、软硬件基础着手,蔚成风气、完善环境,按市场规律运营好职业联赛,打造足球产业、滋养足球文化,把金字塔基夯实加固,国家队实力和成绩的提高便水到渠成。
而中国足球的最大症结,就是只想收获,不肯耕耘;只想乘凉,不愿种树。他们耐不得从春种到秋收的漫长寂寞和辛苦,一门心思幻想怎么能一步跳到金字塔尖上去,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国字号球队身上。先天不足的国字号球队屡战屡败,中国足球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们不是痛定思痛改邪归正,而是变本加厉病急乱投医。于是就有了匪夷所思的U23、U25新规,有了拔苗助长的孤注一掷和胡作非为。走正道太慢,想超车找不到弯道,就只能去走回头路了。人家练技术练战术,咱们练叠被子走队列。违反规律的长期集训早就被国内外各种实例证明是无效的,还要从垃圾箱里扒拉出来再折腾一回!
这样的体制不变,这种思维不改,今后的亚少赛、亚青赛、奥运预选赛和世预赛,我们的国少、国青、国奥和国足依然出不了线。贫瘠的土地不可能有好收成,中国足球的债看来还要继续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