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解读,整合知识内容
2018-12-27汪湘群
汪湘群
【摘要】有些教师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4版教材的“情境+问题串”的解读存在着偏差,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不顺畅甚至低效的现象,本文试想从读懂情境串、问题串以及同一问题里各內容之间的关系入手,例谈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读懂教材;问题串;情境串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4版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其目的是力求使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实现统一.[1]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对一组情境(简称情境串)、一组数学问题(简称问题串)等的解读存在着偏差,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不顺畅甚至低效的现象,本文试想从读懂情境串、问题串入手,例谈一些教学策略,与同行们商榷.
一、读懂情境串间的关系,变面面俱到为有所侧重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情境间的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笔者认为,如果是并列关系,则前一个情境作为探索数学模型,后一个作为解释应用.如四年级上册第93~94页“数图形的学问”主要情境有两个(如下图):
这两个情境显然是并列关系.关于第一个情境(见左上图),可以先抽象出数线段问题(如下图),再让学生探索出数线段的方法(有序数、分类数),进而归纳出规律.对于第二个情境(见右上图),只要引导学生把车站视作点,车站间视为线段,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探索出的数线段的规律,从而解决单程需要几种车票的问题.如果把两个情境都作新知教学,那么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完成.
二、读懂问题串间的关系,变隔靴搔痒为入木三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同一个情境中往往有3~4个问题,问题间也存在着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如果是递进关系,则利用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服务.如三下第2页“分桃子”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如下图):
(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
显然,第一问题的口算与摆小棒法是三上学过的,是旧知,是为构建第二个问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法服务的,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前一个问题的方法,探索第二个问题的竖式计算方法.基于这样的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教学可以做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68÷2=
2.激活经验,摆一摆,算一算.
师:聪明的猴子会怎样分?
生:先分整篮的,再分零散的.
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
(学生操作)
师:请用口算的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0÷2=30
8÷2=4
30+4=34
小结:计算过程两大步:①分整十,②分余下.
3.巧用迁移,构建竖式.
师:请用竖式表示口算的步骤.
学生尝试交流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见上图).
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哪个竖式能体现上述分的过程.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上图的“二层楼”是对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其算法.如果不顾问题间的递进关系,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每种方法,甚至把各种方法的教学加以隔离,那么新知的教学定会“隔靴搔痒”,绝对不可能“入木三分”.
七、结束语
提高高二文科数学复习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种,只要我们在处理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时多注重以下原则:重视形式,讲究效果;重视设计,讲究效率;重视内容,讲究效益.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复习中不断地有新的收获,让复习课变得有声有色起来,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获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教育研究,2001(2):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