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史话
2018-12-27常家树
常家树
16世纪,荷兰首创国歌《威廉颂》。18世纪,英国正值崛起时,成为第二个有国歌的国家。1740年代,英国国歌初定《天佑国王》,当在位君主为女性時,则为《天佑女王》。19世纪,西方列强先后制定了本国国歌。清末,中国国门洞开,一些洋务派官员出使西方,受到影响,纷纷向朝廷提出制定中国国歌。从那时起,旧中国的国歌随着时代变迁,时起时落,反反复复,不停地变来变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曾纪泽首创《普天乐》与《李中堂乐》
曾国藩之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出任驻英、法、俄三国公使期间,在1880年向清政府提交了自己谱写的歌曲《普天乐》作为“国乐”。其中部分词曰:“一统旧江山,亚细亚文明古国四千年!最可叹:犹太、印度与波兰,亡国恨,谈之心寒!”歌词借前车覆亡之鉴,提醒国人发奋有为。曾纪泽选择《普天乐》作为曲谱,这是一首民间流传的古曲,很喜庆,也挺优美。但此曲节奏缓慢,与歌词不配套,缺乏雄壮气魄,不能激发斗志。唱着歌词,不免使人产生悲凉沧桑之感。虽然在海外外交仪式上已作为清朝国歌在演奏,但并未获得清政府正式认可。
1896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出访西欧。在欢迎仪式上,因没有中国国歌,使他倍感憋屈。情急之中,他让随员连夜作词。令李鸿章大失所望的是,这些当年金榜题名的当朝进士们,憋得脸红脖子粗,就是写不出令中堂大人满意的词作。正当众人江郎才尽之时,有人灵机一动,从《全唐诗》中找到了唐代诗人王健的绝句《宫词》呈给李鸿章。诗曰:“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李鸿章叼着长杆烟锅,咂摸着诗中的含意:“巍峨轩昂的金奏殿里,重重叠叠的朝元阁中,仙人托着芙蓉状的承露盘来往穿梭。太平盛世的天子驾着五彩缤纷的车,在正月初一朝拜天帝。”李鸿章连连点头,看来比较满意。遂配以古曲《茉莉花》,临时作为国歌,称《李中堂乐》。李鸿章回国后,并未公开这首歌曲。他心里明白,这是唐朝诗人歌颂大唐皇帝的诗,现在安在清朝脑袋上,张冠李戴不说,还称为“李中堂乐”,一旦传扬出去岂不招致弹劾,兴许弄出个文字狱,真不好收场。也就他自己出国临时用用,回来后就销声匿迹了。
由于清朝一直没有固定国歌,有时候在国内应景需要,就把陆军的一首军歌《颂龙旗》当国歌用,词曰:“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时至今日,词曲作者都无法考证了。
清政府正式颁布的国歌:《巩金瓯》
1910年,曾去日本考察过音乐的礼部左侍郎曹广权鉴于“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极致钦崇,遇亲贵游历,公使宴集皆演奏国乐”,他奏请朝廷“整敕礼乐,以正人心”,提出了国歌之事关乎国家尊严,一定要用自己的国歌,来凝聚国人之心。
1911年10月4日,溥仪批谕内阁:“典礼院会奏,遵旨编制国乐专章一折,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前因国乐未有专章,谕令礼部各衙门妥慎编制,兹据典礼院会同各该衙门将编制专章缮单呈览,声词尚属壮美,节奏颇为叶和,着即定为国乐,一体遵行”。清朝从此有了名为《巩金瓯》的国歌。这首国歌的内容为: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歌词是文言文,晦涩难懂,但寓意美满:“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来,像大海一样不会枯干。”这首《巩金瓯》由清海军参谋官、著名思想家严复作词,禁卫军军官、皇室成员溥侗作曲。歌名的意思就是巩固清朝的万里江山,而且还有别名——《大清国雄居列强万万年》。
《巩金瓯》作为中国第一首法定国歌,已是时代的见证。然而这首国歌还没来得及普及传唱,在刚刚颁布后第六天,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已无“金瓯”可“巩”,随之政亡声息。
民国初年的《五旗共和歌》与《卿云歌》
民国初年,国运偏消,天下大乱,政局不稳。国歌也随着政局颠倒而换来换去。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在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督促下,临时政府教育部开始征集国歌。即由蔡元培负责,经过讨论,选定了“五色旗”为国旗,国歌则选了江苏政府民政厅次长沈恩孚的歌词。这首中华民国临时国歌名叫《五旗共和歌》,歌词如下:
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这首词中,“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有些文理不通,就“揖美追欧”也实在不妥,多少有点灭自己志气、长他人威风之嫌。不久便被废弃。
此后,章太炎、梁启超、严复、蔡元培等一些国会议员、名流学者,纷纷重新试作歌词。经教育部反复评选,国会议员汪荣宝所作的《卿云歌》入选。歌词是:
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这首词前四句为《尚书大传》中“虞夏传”,相传为舜所作。这词句出自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故事。在帝舜时代,大禹治水成功,舜决定把皇位禅让给禹,并亲自唱歌庆祝,百官齐和。《竹书纪年》所记载的情景:“于是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轮,百官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顿道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轻,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善,莫不咸听。手鼓之,轩手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这首《卿云歌》前四句的意思是:绚丽缤纷的云霞哟,彩绸般布满天空。光芒万丈的日月啊,普照大地,一天一天没有穷尽。该歌由旅居北京的比利时音乐家哈士东谱曲,正式成为国歌。歌词作者没敢写虞舜,干脆空着。
《中华雄立宇宙间》与《尽力中华歌》
几个月后,南北议和成功,清帝逊位,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老袁闹翻了天,好不容易把国都从南京争定到北京。《民国约法》、国歌、国旗就不好意思马上改了,都保留下来。直到1915年,通过鎮压“二次革命”,袁世凯把国民党的势力驱逐了,国家相对稳定了,老袁就废弃了原来那首南京临时政府拟定的《卿云歌》。新国歌名叫《中华雄立宇宙间》,歌词很短:
中华雄立宇宙间,廊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
有意思的是,这首新国歌公布没多久,就被偷偷改了一句词,原来那句“共和五族开尧天”给改成“勋华揖让开尧天”。别看就改这么一句,里面可是有大学问。这年袁世凯积极筹备恢复帝制,把1916年改成洪宪元年,自己准备登基当皇帝,他对国歌里“共和五族开尧天”觉得不对劲,所以改成“勋华揖让开尧天”。这里“勋华”是尧、舜的别称,《尚书·尧典》称尧为“放勋”,舜为“重华”,后合称为“勋华”。尧曾让位给舜,故称“揖让”。这么一改,袁世凯当皇帝成了清朝揖让来的皇位,开了新的尧天,辛亥革命被一笔抹杀了。
这首“国歌”也是短命的。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讨伐声中,仅仅做了83天的皇帝梦,连同这首“国歌”一并进了坟墓。在以后的几年中,再也未定国歌。虽然社会上流传着一些人士自撰的国歌,也在一些场合上演唱过,但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
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以赵元任作词作曲的《尽力中华歌》为代国歌。歌词为:
听!我们同唱中华中华中华!听!君不闻亚东四万万声的中华中华!来!三呼万岁中华中华!都同气同声的同调同歌中华中华!
这首歌虽然以歌颂中华为主题,但是歌词内容过于简单,也只流行了几个月。
同年1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组织“国歌研究会”具体负责正式国歌的创作。时任教育部佥事的鲁迅等教育界名流参加了这项工作。经过多方研究和征集词谱,1921年3月25日,北洋政府国务院决定将经过修改的《卿云歌》重新再作国歌。将原词中的最后两句删除,只保留前四句“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废除原曲,重新请著名作曲家萧友梅先生谱曲。这首国歌相当流行,北洋军阀各派系虽然在纷纷乱乱中你方下台我登场,但都大唱特唱这首歌曲,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由于《卿云歌》是北洋军阀政府所定,且内容空洞,丝毫没有时代气息,也体现不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所以1920年代初期南方革命政府一直不承认它。1921年4月,刚刚当选为广州军政府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即下令制定临时国歌。经过反复筛选,最后选定徐谦作词、刘斐烈作曲的歌曲为临时国歌,由于它流行不广,只在广州军政府控制的地区传唱,所以并未在全国普及。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避难“永丰”舰,脱险后去上海,这首歌也被陈炯明废止。
《打倒列强》与国民党党歌
1926年春,广东革命政府平息两广军阀叛乱,为发动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7月1日,蒋介石代表广东革命政府发布北伐动员令。2日,广东省教育厅通过了“推行国歌案”,决定在新国歌未颁发之前以《打倒列强》为代国歌。这首歌在大革命时广为传唱,脍炙人口。直到今天,仍然被认为是一首优秀的革命传统歌曲。歌词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歌词的作者署名“佚名”,实际上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一位工作人员,又经集体润色。曲谱是改编了一首法国民歌《雅克兄弟》,这首民歌又曾被改编成如今更广为人知的《两只老虎》。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此后统治中国的22年中,从来没有制定出新国歌,终以国民党的党歌作为代国歌。
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有代表提交制定国歌的提案。当年6月,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6月16日开学那一天,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兼黄埔军校总理身份,在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其中,有一段训词是作为军校的办学方针: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训词虽然只有48个字,但简洁明了,意蕴深刻。既阐明了新三民主义的性质,又鼓励黄埔师生和国民党员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这个训词在国民党中产生较大影响,把它作为党歌,在国民党中取得广泛共识。
选定歌词后,国民党中常会又决定成立以蒋介石、蔡元培等9人组成的“党歌曲谱审查委员会”。在应征的139件作品中,最后选定江苏人、民国时期著名作曲家程懋筠的曲谱。
1930年1月10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议:“采程懋筠所谱者为党歌。因该歌词极富爱国思想,且曲调庄严和平,雄壮有力,有激发民族意识之效能。”1931年3月24日,行政院明令全国,在国歌未制定前,一般集会场合均唱这首党歌代替国歌。
国民党党歌颁布后,从中央到地方国民党各级政府,以及一些社会团体,在重大场合上演唱它。后来,许多社会人士认为党歌是勉励党员之训词,只能代表党不能代表国,而且全体国民不全然为党员,实有制定国歌之必要。于是国民政府教育部行文通令全国,征求国歌歌词,欲以当选的国歌颁行全国。经教育部多次审查,均未能作出最后决定。1936年,再组成“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专门负责主持国歌编制研究事宜,并正式登报公开征求国歌歌词。经过“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研究,认为黄埔军校训词充分表现革命建国精神,不但合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且代表中华民国立国精神。乃向中央建议,以中山先生对黄埔军校之训词,作为正式国歌。1936年6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终于通过以党歌作为国歌的决议案。国民政府随即颁布命令,以法令形式宣布以党歌作为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国歌
1949年春天,“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中国共产党应邀派出由郭沫若等人组成的代表团出席。根据大会规定:开幕式那天各国代表团进入会场时,要奏唱本国国歌。中国代表团这下犯难了,因为当时新中国还没成立,没有国歌。怎么办呢?
“用《义勇军进行曲》来代替怎么样?”“我看行,这首歌在国际上也有不小的影响。”“行是行,但里面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不太好,现在北平已经解放,新中国即将成立,怎么能这样唱呢?”有人提出异议。“我看可以,新中国虽然成立了,但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失却斗志。”“话虽这么说,但我总觉得这句话放在新中国唱不太合适。”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一齐将目光转向了郭沫若。郭沫若说:“我看把这句改为‘中国民族到了大翻身的时候,怎么样?”大家同意了郭沫若的意见。就这样,《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民间“国歌”首次响起在国际大会上。
1949年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郭沫若、茅盾、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立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吕骥、贺绿汀等人。在座谈会上,决定用《义勇军进行曲》做国歌。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五星红旗冉冉上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2003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写进宪法,作为一条修改建议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经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体代表审议通过,正式赋予国歌以宪法地位。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