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上广青年婚恋新象

2018-12-27侯虹斌

同舟共进 2018年12期
关键词:晚婚离婚率婚恋

侯虹斌

这几年来,我们常常看到类似的报道:离婚率越来越高了;越来越多人不结婚了;社交平台(如微博)上,反婚反育的声音此起彼伏;年轻人的婚姻观念越来越开放了,结婚和离婚越来越随便了;男多女少,很多男性结不了婚……

然后,就一股脑推到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不认真”“世风日下”,并引用类似的段子:从前,冰箱坏了就会修,修修还能用;而现在呢,坏了就直接扔掉,再换一个……言下之意,还是以前好,回到以前大家都没有婚姻自由和恋爱自由的时候,人人都能从一而终了,多好。

这样真的“好”吗?

首先,要厘清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之大,社会之复杂,经济水平差距之大,思想之多样化,以致于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几乎无法达成共识。至于婚恋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既受制于社会观念,也有自己的现实感受,更难统一。这些差异,导致我们很难理解这个社会的真实状况,容易以偏概全。

在这里,我重点分析一线城市青年的婚恋现状。实际上,就算在经济条件最好、最开放的那些大都会的年轻人里,仍然有相当大的分歧。目前来说,就是呈现极端化:开放的更开放,保守的更保守。

离婚率更能体现年轻人价值观

结婚率持续走低、离婚率持续走高、生育率下降,是中国人婚恋的整体表象。

中国的离婚率高吗?高,而且越来越高了。据民政部门公布的信息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新婚夫妇有558万对,同时有185万对离婚。离婚率连续12年上升。其中,离婚率最高的依次是北、上、深、广。其余五至八名,分别为厦门、台北、香港、大连、杭州和哈尔滨。

一般来说,比起结婚时受父母、受外界的影响,离婚这件事本身,更能体现婚姻当事人自己的意愿。离婚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为什么离婚率高?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女性地位较高、经济较独立,有一定的自由,她们的生活不必倚仗婚姻。70%的离婚为女方主动提出,或许也是这一现状的反映。2.经济发达,能承担得起离婚的代价。谁离开谁都不会过得很差,抚养小孩也不太难。3.大城市里,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高,对感情的要求高,对婚姻态度也更严肃,对自己更负责,不好的婚姻宁愿不要。4.总体来说,受教育程度越低者,其价值观越是被周围的亲戚朋友所塑造;受教育程度高,价值观就相对较独立,与社会变化、思潮关系更大。生活在乡村或小城镇的年轻人,受制于熟人网络,他们活在熟人的评价体系当中,不敢离婚;而城市人独门独户,各人自扫门前雪,更容易我行我素。5.经济富裕的地方,人们生活丰富多彩,见识和接触到的人,肯定比乡村或小城镇的人多,动摇婚姻的可能性较多。6.那些离婚率较高的城市,除了大连和哈尔滨,其他城市基本上属于高房价地区,部分人是为了限购等房子原因假离婚。

虽然,各地的民政部门总想通过一些“离婚冷静期”来干预婚姻,限制离婚率的攀升,但大趋势仍然是无法避免的。一个文明的社会里,婚姻是一种契约,可以缔结,也可以结束,外界不应该强行绑定。

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离婚率高,不是因为大家离婚草率,而可能是因为结婚太草率了。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更珍惜个人幸福,更尊重自由,也对待婚姻更认真;有勇气结束不合适的婚姻,而不是苛且拖下去。从全球范围看,离婚率往往与社会的文明程度呈正相关。离婚率越低的地方,人们就越是缺乏自由。

但是,“婚姻自由”只是基本权利,只是赋予了人们离婚这种选择,不意味着人们是否认为这种选择会带来幸福。由于一线城市在婚恋观念上更接近发达国家,它对标的欧美国家可作参考。根据PewResearchCenter(美国一个民意调查组织)在2012年发布的美国青年人婚姻观调查数据,同样是在18~34岁的年龄段里,男人和女人在15年内的观念有显著变化,而趋势非常不同。认为“一段成功的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的男性从1997年的35%下降到了29%;而持有这一观点的女性,则由1997年的28%上升到了37%。也就是说,男性越来越趋向于认为婚姻不重要,女性越来越趋向于认为婚姻重要。

如果这个数据的基数足够大的话,那就意味着保守观念在抬头:婚姻是女人的重要依靠和堡垒,但对部分男人来说无足轻重,“好男儿志在四方”。虽然这是关于美国的调查,但在中国,青年人当中的保守观念也已经日益强大。这一点我会在后文再阐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当前离婚率的提高,只是部分释放了之前那些错误的婚姻罢了。如果没有保守观念的制衡,离婚率也许会更高。

晚婚、少育成为趋势

2018年8月初,民政部发布《2017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再次证实了,2017年中国的结婚人数和结婚率延续了过去几年的下降趋势——结婚登记的内地居民为1063.1萬对,比上年下降7.0%,其中结婚率为7.7‰,比上年降低0.6‰。分析起来,这与1988年后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有直接关系;与受教育程度提高、读书年龄增长推迟了结婚时间有关系;与房价上涨有关系。

另一方面,统计显示的情况是,部分地区30岁以上初婚率增长趋势明显。如上海市民政局公布的2012年结婚离婚情况专报称,上海男性平均初婚年龄首达30岁;而来自南京市民政局的统计显示,2015年南京人初婚登记总平均年龄达到30.4岁,2016年进一步增长至31.6岁,2017年达到了32.6岁。

说意外,也不意外。这也说明一个趋势:这一代人,对婚姻越来越慎重了。有一句老话说“先成家,后立业”,放在这个时代却不合时宜了。

晚婚的一个好处是,能够成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也为将来的孩子成长和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男性会在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工作相对安定下来、有望解决房子等现实问题之后,再考虑婚姻。女性会先在社会上充分立足、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再考虑结婚生育。女性晚婚晚育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如果女性刚进入基层工作就投入精力育儿,那么她就很难有机会在事业上往上走了,职业生涯大受影响,家庭地位也高不到哪里去。而且,一个人没有事业的时候,他/她选择的伴侣的层次,也相对较低。

虽然现在大家都会抱怨社会压力太大,没钱就不敢结婚;不过,实际上当他们奋斗若干年之后,就可以用自己满意的方式进入婚姻了;这对于建立相对高质量的婚姻,和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上,都做好了充分准备。作为对比的是,从许多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乡村或者小城镇青年比以前更迫切地想结婚了,尤其是男性。不少男孩还未成年时,家里就开始为他物色对象,备好彩礼,准备娶亲了;如果男子过了25岁还没有找到对象,压力就很大了;一旦过了30岁,找媳妇基本上没戏了。

大城市与小乡村的择偶方式差异这么大,关键在于价值导向不同。大城市的择偶,是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当你社会地位越高、经济条件越好,你就越有机会找到更佳伴侣,所以晚婚有利(当然不是越晚越好)。而乡村的择偶,是以生育作为导向的;而且,因为绝对的男多女少,他们得尽可能早地占据一个媳妇名额;晚了,出得起彩礼都没女人要了。

另一个与城市结婚率低、结婚迟相对应的,是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经从1987年的23.33‰降低至2016年的12.95‰,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比2016年还要减少了63万。这表明了,全面二孩政策依然无法改变中国出生人口数和生育率持续下降的态势。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2010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18,也就是一个妇女一生所生育的孩子总数是1.18个,这只有正常人口更替水平2.1的一半。中国已步入全球最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

不愿意多生孩子,只生一个,或者一个也不生,也成为大城市里年轻夫妇的常态。结婚的并不少,晚婚和不婚的在大城市以上这些不争的事实,加上性别比例失衡、男多女少的现状已经广为人知,这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结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实际情况怎么样呢?社会学者钱岳研究了亚洲地区青年的结婚意愿。30到34岁的女性当中,台湾地区在1970年的时候只有2%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增加到接近40%;韩国是从1970年的约1%,增加到2010年的30%;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如此。

然而,中国不一样:1970年,30到34岁的女性里面只有1%处于未婚状态,2010年这一比例也只有5%左右。可见,即便在结婚率相对非常高的东亚国家里,中国大陆也仍然是女性最热衷于结婚的之一了。

这是全国整体的状况,大城市的情况怎样呢?数据给出了答案:2010年,30到34岁的人里面,在北京有1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如果加上学历的限定就更明显: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里面,22%的男性处于未婚状态,18%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可见,一线城市里,非婚(或明显晚婚)意愿的人比其他经济水平较低的地方多得多;越是学历高(一般也意味着经济能力强、社会地位高)的人,越倾向于非婚或晚婚。

这里补充谈一下,为什么主要分析女性的“未婚状态”?因为在男多女少的现状下,男性的未婚往往掺杂了大量的“非自愿单身”,也就是说,他们是找不到媳妇,但其实并不想单身;而女性的未婚,基本上都是“自愿单身”。她们的观念更能反映时代的变化。自愿单身,表明了女性经济上更独立,精神上更自我,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有的可能是在寻觅更合适的伴侣,也有部分是已决定不婚。往前二三十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现在的中国人仍热衷于结婚;大城市的年轻人相对地更可能选择非婚或晚婚,但就目前而言也仅限于少数;而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这些“少数派”可能會越来越多。

美国社会学者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一书的研究结论为:美国成年单身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一半,其中有3100万人独居,占全美总户数28%,数量已超过核心家庭,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这个群体在过去10年扩大了30%。截至2015年8月,美国人16岁以上的人群,50.2%是单身。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个可能后果是,“人人都必须结婚”这种习惯终将转变,人们开始接受“结婚只是生活方式的其中一种选择”。而且,保持单身,已成为一些人的“第一选择”,而不是实在没办法才被剩下的。一个更有想象力的未来,正如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老师提出:婚姻制度终将消亡。

当然,中国进入“单身社会”还言之尚早。但无论如何,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都会居于社会潮流之先。

开放的更开放,保守的更保守

正如我在开头所说的,就算在大城市当中,青年人的价值观也越来越趋向于两极分化。我们固然可以看到上述的一些趋向更开放、更自由、更自我的婚恋状态;但年轻一代当中,价值观更趋向保守的,也不在少数。

前几年,“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发布了“中国城市婚恋观念与方式调查报告”,接受调查者来自全国3万多个家庭。结果显示,高达70%的受访者明确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结果使长期从事妇女工作的干部和妇女问题研究者都感到惊讶。大部分人认同女性在婚恋当中的依附地位,这是性别平等观念的停滞不前。莫非,我们2010年代的人,连六七十年前的“妇女能顶半边天”,都不如吗?然而我们耳闻目睹了许多这样的社会现状:“男人出轨了,小三就该打”;“生男比生女好”,不惜为此堕胎,吃“转胎丸”,在网上论坛可以看到大量80后、90后年轻妈妈们的相关讨论。

年轻人的性观念也比我们想象中要保守。许多人仍然回避性的话题,但同时又把女人的性当成是一种取悦于男人的礼物,在婚姻和恋爱当中确立起女人从属于男性的规则。而且,这种“保守”是对女性单方面的要求。这种“保守”也往往是“宽以律己,严以待人”,在舆论空间里对那些观念相左的人进行恶意批判,群起而攻之。

这就是目前价值观南辕北辙的现状。

猜你喜欢

晚婚离婚率婚恋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青年人为何晚婚或不婚
单亲家庭,风雨前行
90后粗亲故事
离婚率与房价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离婚率逐年攀升 是什么让婚姻变得脆弱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婚恋陋习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