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中国正在进一步开放
2018-12-27聂日明
聂日明
11月初,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在上海举行。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CIIE的官方介绍称,举办进博会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为世界各国探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重大议题、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
从世界范围看,博览会多是促进出口,CIIE作为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其举办有着现实意义。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部主任刘英奎认为,这是中国从传统的出口导向国家向扩大进口、进口与出口并重的转型。
【从出口导向到进口博览】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1990年代后,中国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个体的出口加工企业虽有着各自的起起落落,但行业整体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出口优势行业的总产出占全球的比重迅速上升。截至2016年,制造业实际增加值达到2000年的7倍,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比重在近10年前就超过了美国,从8.5%提高到了30.9%。
这一现象的发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全球化,二是中国加入WTO,参与全球的产业链分工。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大量富余的农村人口以及快速的城市化步伐,使得中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凭借这一主要优势,迅速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据了“世界工厂”的位置。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有两重影响。首先,出口导向带来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尽管收入低于美国制造业工人,但远远高于农业收入,让中等收入阶层迅速扩大。据CHIPs(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对1988年的调查,生活水准相对较高的城镇职工家庭,家庭内的工作人员年度收入总额中位数仅为1855元,折合500美元左右,收入最高的1%的年收入总额也不过2312美元。
2001年后,中等收入阶层开始迅速成长。CHIPs的数据显示,如果将年可支配收入8000美元的城镇家庭定义为中等收入阶层的下限,2013年有69%的城镇家庭(5.04亿,占总人口的37%)超过这一数字。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预计到2020年,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以上家庭将达到人口总量的47%。从不足1%上升至总人口的近一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飞跃。
其次,中国加入全球供应链一方面为全球提供了丰富廉价的商品,一方面实现了劳动力输出,通过商品贸易挤压了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开放经济中城市就业人口过高的工资。大批农业人口持续转化成城市就业人口,这一新增数量相当于美国全国的人口规模。庞大的就业压力,系统性地压缩美国现有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社会福利及其它劳动力保护政策,让美国的产业工人感到不快。据皮尤的调查,以收入作为划分手段,1999年,美国下、中、上层阶级的比例分别为28%、55%和17%,到2014年则变为29%、51%和20%,前1%家庭的总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快速上升,而中等收入阶级的收入则在降低。传统的橄榄型社会(两头小,中间大)向“M”型社会(两头大,中间小)转型。这一过程并不罕见,日本、德国、韩国相继实施过出口导向,英国、美国都是它们的进口国,相互间也曾有过摩擦。
中国崛起的过程也有两个时代特色。一是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高。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白重恩教授的研究,从1984年至1994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在波动中略降,1995年后是大幅下降,1995年至2007年间下降12.45个百分点。据王小鲁教授的研究,1992年到2004年、2004年到2008年两个时间段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其中2004年和2008年分别两次调整了统计口径,当年的劳动者报酬占比跳跃上升。
传统的贸易分工中,出口导向型国家大量出口获得贸易赢余的同时,也会大量对外投资和进口消费品,在全球“买买买”,缩小与贸易对象的国际收支失衡。中国在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进口和对外投资也在增长,但限于居民收入增速和资本管制,增速有限。这限制了境外生产商和劳动力分享中国成长红利的空间。
二是决定收入的因素也在变化。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力冲击了发达国家的就业机会,美国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现象;在IT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的背景下,知识资本的价值急剧上升,在收入分配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分层的主要动力,扩大了收入差距,利益受损的群体有强烈的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政治氛围。在英美,这种差距很容易便归因于国际贸易,无论是其本国还是向其出口的国家,都需采取政策回应这种情绪。
【进博会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进博会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诞生的。作为贸易大国,中国的国家实力不仅体现在出口能力上,也需要保持足够规模的进口,这样才能增强在特定事项上的定价权、话语权。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指出“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就要更好地全方位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出口和进口长期一只腿长而另一只腿短是不行的”。
进博会是中国释放“扩大进口”的信号,将庞大的消费市场向全球生产商和劳动力开放,让他们分享中国成长的红利,一方面可以消解他们对中国崛起的负面情绪,境外丰富优质的产品也可增加中国消费者的福利,让中国的劳动力有渠道释放消费潜能。扩大进口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在进口渠道、流通环节等多个领域同时发力,明确的扩大进口的姿态也显示中国正在进一步开放,进入开放的深水区。
除了上述影响外,进博会及其“扩大进口”的信号可能会深刻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创新和投资。眼下,消费升级已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因为惯性和部分产业的落后,国内的部分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品类从手表、箱包、化妆品等奢侈品蔓延到日用品、服装、食品,这些并非中国自己做不出来,只是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扩大进口首先满足的就是这些民生需求。目前中国已展开相关工作,取消了包括抗癌药在内的多种药品进口关税,降低汽车进口关税,较大范围降低了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2018年以来的多次自主降税令关税总水平由上年的9.8%降至7.5%。
扩大进口并不意味着境内消费者必然会选择境外进口商品,只是在进口的初期,一些品类的境内外质量差异比较明显,消费升级的消费者会倾向选择进口商品。随着时间推进,竞争压力会形成两方面的倒逼机制,一方面,消费市场本地的信息优势和中国的成本优势,会促进进口生产商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从进口转向本地生产,例如汽车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商也会在压力下创新、进步,进而形成国产品牌的替代,手机市场就是典型。这些都非常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向好的方向转型,也有利于创新和产业升级。
当然,这一过程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居民要消费,需要有收入,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如何保证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让居民可以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是需要持续下功夫的问题。
以扩大进口促进创新和产业升级,也需要部分领域同步改革。一些落后的供给原本是要通过市场出清退出的,但因受到不当支持,它们迟迟没有出清。因此,扩大进口、原有产业的升级,都会面临如何淘汰落后产能的挑戰,这并不是一道容易做的题,只有走好了这一步,扩大进口才会真正助力创新和产业升级。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