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壸门”名称小考

2018-12-27霍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4期
关键词:音韵

霍媛

摘 要:家具研究中的现阶段研究文章里,“壸门”①的定名在学界争论不休,这影响学者们对于壸门这一结构来源于何处的考究方向。其中一部分研究者质疑王世襄对于“壸门”的定名,认为应是“壶门”。而经过资料的收集与核对,与两字音韵、字义、字形的分析研究,并分别将其带入家具工艺历史发展的语境中分析,最后运用辩证的方式讨论出“壸门”定名的合理性。

关键词:壸;壶;音韵;建筑与家具

壸门正式的书面记载出现在宋代《营造法式》[1]中,其形态早在商代就出现在青铜俎的板足上。壸门在板足上的造型,是两条结合的曲线拼成了尖角向上翻的“大括号”形状的尖顶卷口,卷口两端延伸下来垂直于地面的线与卷口组成了似蒙古包形状的闭合图案。这个图案将板足锼空,令本该沉闷的板足陡然生出畅快空灵的感官体验。这个闭合图案就是壸门的基础形状。

商代以后,壸门渐渐成为中国家具与建筑中框架结构型制的主流,承担边框和腿足之间的接洽功用。其基础图案随着时间的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变式和风格,并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各门类工艺美术,成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装饰手法。

1 “壶门”错误来源的始末

1.1 简述“壶门”观点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研究中国木作工艺的大师们在手稿常用繁体字,其中“壼”“壺”两字的繁体写法,仅有一笔之差,所以一种结构名词就此被诠释出了“壸门”与“壶门”两种名称。经明汉和汉文金先生发起了质疑,通过一系列追根溯源,在《传统家具文化文献中“壶门”与“壶门”之正误辨析》中,他们分析《营造法式》[2]②的原稿中没有出现“壸”字,所有相应结构名称均为“壶”字。在研究建筑和家具学者们手写遗稿中也发现“壶门”写法。他们还发现在整理建筑研究大师梁思成遗稿[3]的编辑们在进行最终校对中将所有“壶”字都更正为了“壸”字[4]③,认为这种抹杀“壶门”名称的做法很不可取。再加上最终书稿中虽然存在壸门的注释[5]④,却没有与其他名词一样被详细加以解释说明,这就是错误的源头。最后两位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传统定义上的“壸门”的读法实为“积重难返”,所以“壶门”既符合象形性以及语义学,又经过了专业学者的“纠正”,是更“正确”的那一个。

1.2 “壶门正确”观中文献引用之误

经明汉和汉文金先生的论证中另一条论据里出现一个关键失误,他们将《锦灰堆》[6]注解引文中的“见《营造法式》⑤卷三,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影印本。引文中的‘坐应做‘座,‘壶应做‘壸,早经研究此书的学者作过校勘订正”,摘取了最末一句,竟然颠倒了原文中“壸”和“壶”两字的顺序,于是这一句话变成了“引文中的‘坐应做‘座,‘壸应做‘壶”。最后四个字前后的调转直接影响了文意,让读者误以为王世襄在被指正后认为“壶门”是正确的用法,而原文则恰恰相反,原意本是经过一番研讨,确认了“壸门”的名称使用。这种引用不当不只是曲解了文意,而且通过刻意附会文章的结论而做的资料整理,诱导人们认为“壸门”毫不可取,而“壶门”为正确。但真相往往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眼光去寻找。

上述研究不仅在论据中出现资料引用的失误,而且脱离了家具发展的工艺背景,因此结论也略显单薄。而这两个字为什么在今天引起人们的争论?二者中哪个字更适合?下文就古今用语的差异之处以及历史背景来进行对立统一相结合的辩证。

2 “壸”“壶”两字字义溯源

2.1 音韵与字形

“壶”读作hú,在《现代新华字典》中指陶瓷或金属制成的一种有执手、流口的器具,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这也是当代人对“壶”字的理解。而古时不仅常指礼器或盛器,“壶”的字形发展也来源于象形演变。壶,也叫“昆吾”,是一种圆球状的盛器。字形的产生源于圆形盛器,金文采用“大”作偏旁,“大”字形状就像盛器的盖子①。

在汉代道教中,“壶”常常是一些奇异的神仙故事中的道具,比如在《神仙传》卷五《壶公》中就写到壶中世界。壶已不只是容器,在仙人手中壶腹内还有一番人间景象。唐白居易《酬吴七见寄》诗“谁知市南地,转作壶中天”就是将人间比作“壶中世界”。“壶天”在道教就成了仙境的一种代词。

“壶”字的由来本是指鼓腹圆足的盛酒容器,而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甲骨文像豆状的加盖器皿。有的甲骨文器皿上加纹。金文变形,将盖子写成“大”。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楷书误将盖子“大”写成“士”,将篆文中鼓腹的器皿状写成②(图1),可见“壸”字本就是汉字演变的“壶”字分支。这两者字形上的相似恰恰是因为它们的“近亲”关系。由此得出,“壸”“壶”在最早,在字形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壸”读作kǔn,属于生僻字,使用频率远不如常见字“壶”。由于两字的区别在于下半部分“业”与“亚”的一横之差,在繁体字形里尤易混淆,不仅平常书写易错,还有着“钖荼壸”这一笑料的流传。《尔雅》记载“宫中衖谓之壸”,意为宫中的道路。“壸”常作“宫壸”,指内宫,泛指妇女居住的内室。“内壸”也常用来指妻子。还有一个释义被长期忽略,《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既醉》中有一句“其类维何?室家之壸”,此处的“壸”就有扩充、扩大之意。

《十三经注疏》道光刻本③中记载:“壸也,广裕民人之谓也。”而毛诗正义版本④中的解释更清晰:“以此室家之善,广及于天下。此所谓,长与之也能使善道之广。”其中“壸”通“捆”⑤,而此处“捆”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捆,门橜也。橜下云。一曰门捆也。门部曰。闑、门捆也。然则门捆、门橜、闑、一物三名矣。谓当门中设木也”。虽然有三个名字,但是都指的是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义为每户每家相连接,引申为天下。因为“壸”“捆”意思相通,所以“壸”字也涵盖这三层意思。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壸”字意为宫中的道路,而宫中道路又很宽广,借喻善道广裕人民,所以“壸”还有有广、扩大的意思。

从上述简要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两字音韵上的联系。壶,又名“昆吾”。昆吾(kun-wu)連起来的音同壸(kun),由此可以想见古时“壸”“壶”的音是相同的,可得出最初两字在读音上在是相通的结论。而这恰恰从读音方面证实了这两个字呈现的同一性。两字的字意上,都暗含大空间的意思,在字形上的血缘关系也十分接近。这可以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存在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这就与通假字的定义十分类似,但它们还有矛盾的地方,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之处,才得以在下文推论出“壸”字更适合运用在家具结构名词中。

3 “壸”“壶”分别在特定语境中的分析

家具中的壸门结构,既节省了木料、增添了美观度,使家具的轻便性与稳重性之间有了平衡点,又可以作为家具表面的线刻装饰,比如须弥座上的装饰纹样,同样兼顾美观与提供稳定空间的功能。对于讨论“壸”“壶”哪个字更为适合,就需要将二者分别带入“家具”这一的语境进行观察。

在工艺的发展角度来看,“壸”字更适合运用在家具结构名词中,壸本有指大木构建筑结构的本意。在唐代席地坐渐渐转变为垂足坐家具的过程中,建筑的发展始终先于家具。家具是在坐姿的改变之后,经建筑的直接启发所创造的。在这种直系交叉影响下,家具从结构到名称都与建筑的关系十分密切,如角牙与建筑中的雀替形态功能十分接近。而与家具壸门名称相近的建筑名称门壸,虽然没有类似于雀替一样在家具上有着相似度十分匹配的实体结构,但也可从中看出二者间存在不可否认的联系。由此,从家具与建筑的联系性可判断,“壸门”作为家具名词的合理性。

而“壶”就缺乏这一条件,壶作为容器,有的研究取其盖似壸门形状为由,这种以形状判断的主观臆测,是不合理的。其一,按形状来说,青铜尊以及其他有盖的容器也有相同的形状,盖上有钮;其二,壶的形状发展成熟后特点为有流有执,与家具中的壸门形状再论相似度,实在有些牵强附会。“壶”口在工艺上来说,是不合理的。

在语义上,二者虽都能引申出大的意思,但还是略有区别。壶,壶天,这一名词富含了道家的吉祥寓意,但与壸门的形状没有必然的联系,“壶中世界”与壸门的尖拱形状也无法相匹配。假设这个结构设计代表了古代对于仙境的美好向往,将其生搬硬套于家具结构之中解释,也不能证明这个思路的错误,同样,也无法证明其正确性。如果“壶”字可以这样解释,那么在“壸”字中,广大、扩充的意思,无论是在建筑中,还是在家具中,同样可以说这个结构代表的命名者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对于家宅与坐具能扩大的美好祝愿。细品后者还更加合理。所以在工艺发展的角度与语义来看,都是壸门更为合适。

分析两字混淆使用的原因在于,两者字形相似,古时读音相似,有十足的通假字的特征,在书写上也有大量的古籍文献里被通用,或是写错的大量记载。复看前文中《锦灰堆》引文中,当时的研究学者也注意到了两字混用的现象,但最后还是确定了“壸门”的正确性。

建筑与家具的联系不仅在历史上是传承的关系,在研究家具的先辈王世襄的忆往中写到经朱桂辛先生的点拨,着手整理出完整的则例条目,而对于则例的认识正是受梁思成先生的启蒙[7]。可以看出在今研究家具与建筑的学者间也有着同样的一份情谊。

4 结论

“壸”“壶”之间有着通假字的特性,尤其在字形的发展上,在楷书阶段还有相通时期,这证明两字有一定的同一性,这就是在古代文稿中不同的刻本所用字不同的原因。但从工艺发展的角度看,壸门可以更合理地解释家具的工艺发展与传承,语义也更加贴合实际情况。而且先辈王世襄先生等诸贤也在这种矛盾中确认了壸门的合理地位。因此,壸门的名称较壶门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2](宋)李诫.营造法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3][5]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经明汉,汉文金.传统家具文化文献中“壶门”与“壶门”之正误辨析[J].家具與室内装饰,2010(7):55.

[6]王世襄.锦灰堆:一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7]王世襄.锦灰堆:三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猜你喜欢

音韵
音韵、意韵、气韵的完美契合
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孤独的刈麦女》的文体特征分析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论音韵之美——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科学审美创造
浅谈古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