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麦积山石窟北朝壁画
2018-12-27刘静
刘静
摘 要: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始建于公元400年左右,以后各朝代均有所发展扩大。受丝绸之路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佛教艺术对该石窟的内容影响很大。佛教文化与我国传统审美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麦积山壁画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壁画要数飞天图和莲花图。文章从这方面入手,对麦积山北朝时期的壁画文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北朝;壁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國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以莲花图案为代表的有佛教象征意义的图案随着佛教的传播,在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佛教文化中,莲花有着佛祖法身的象征。而麦积山石窟作为我国佛教文化的代表性形象,在其壁画中存在着大量的莲花和飞天的图案。
1 麦积山石窟北朝壁画的特征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北朝麦积山石窟壁画佛像的形象、姿态、意境、风格不断变化,形成了鲜明的特征。整个演变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北魏时期,佛教造像趋于细长丰满。第76窟两侧的壁画中绘有四个小佛,身着垂领式佛衣。第16窟内的壁画绘有数个佛弟子,其身躯细长而有力,下身皆着长裙。在这一阶段,佛像人物已具有秀骨清像的特点,垂领式的佛衣已明显体现出汉文化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西魏时期。麦积山第127窟的前壁上顶上绘有七个佛教人物,都是佛与菩萨或弟子的组合。人物的脸显得清秀俊朗,人物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身体较为扁平。另外,每尊佛的头上都绘有华丽的宝盖。窟内有一尊阿弥陀佛造像,着褒衣博带坐于束腰长形座上。这个阶段的佛像呈现出明显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特征。
第三阶段为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的佛教造像特征开始发生变化。在第4窟的第2龛顶部绘有10余个佛教人物,其面部特点和体型特征逐渐开始由西魏时期的秀骨清像向方圆厚实转变。佛陀的衣饰种类较多,有右袒式、垂领式、通肩式等。在这一阶段,佛像呈现出方圆饱满、敦厚古拙的特点。
对北朝时期壁画中的佛教人物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发现,这些人物呈现出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北魏佛教造像具有早期佛教造像的影子,虽然趋于纤细,但仍然富有活力和健硕之感。西魏时期的佛教造像有着修长扁平的身躯和美丽的面容,着褒衣博带式佛衣,呈现出秀骨清像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汉式造像特征。北周时期的佛教造像的形体和面貌开始发生变化,佛像呈现出方圆饱满、敦厚古拙的特点。虽然麦积山石窟北朝壁画中佛教造像的特征有几个转变,但它们的特征和体征仍然是世俗的。
2 飞天图案
2.1 飞天造型的基本特征
“飞天”是佛教用语,又称“紧那罗”,是掌管音乐之神,最早出现在印度神话中,后被印度佛教引入。佛典中记载,在佛降生、出家、说法、涅槃或是行善举的时候,飞天还有他的部众会出现在天空中,那就是飞天形象。飞天形象从产生就受到了印度传统哲学的影响,通常是以类似于风筝的模样出现,并且一般是静止的。佛教和佛教艺术在经过多个国家传播后进入我国,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飞天图案中加入了衣裙或是丝带的元素,相对于印度飞天,多了一种飞动的气势与姿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我国传统文化色彩的飞天图案。
在麦积山石窟中,石窟的窟顶、龛楣上常出现飞天的图案。在一些壁画中,佛祖正在传法,佛祖头顶上方往往就有飞天图案。在我国各个朝代的壁画中,飞天图案的模样、姿态、意境也在不断变化,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飞天图。
2.2 产生来源
麦积山石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受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影响,发生了多次变化,而这也受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佛像形象两次重大变化的影响。在这个阶段飞天图案变化太大,想要研究它的来源,需要与我国其他石窟、其他地区的飞天图案进行比较,以更好地把握飞天图案的变化轨迹,也需要从传播的方向等多方面进行探讨。通过相关研究发现,麦积山石窟的飞天形象与中原地区的飞天形象有相似之处,但也与西域的佛教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也就是说,麦积山石窟中的佛教文化和飞天形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以上二者的影响,并在与当地文化的结合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飞天形象。
3 莲花图案
3.1 莲花图案主要分类
3.1.1 花苞式莲花图案
花苞式的莲花图案在麦积山石窟壁画中是分布最广泛的,也是最有特色的一种。这种莲花图案广泛分布在所有的石窟壁画中,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完全闭合的莲花花苞图案,莲花花瓣的上半部分一般有双层或者多层的渐变图案,在花苞的下部还有花枝或者不同大小的花托共同组成;第二种就是半开的花苞图案,这种半开的莲花图案根据花苞的模样来划分,主要有喇叭花样的瘦长花苞和花瓣饱满的花苞图案两种,二者各有特色。
3.1.2 悬浮式莲花图案
第二种分布比较广泛的莲花图案就是凌空悬浮的莲花图案,这种图案包含花瓣、花苞、完整花朵等多种,而在这其中又以两瓣、三瓣花朵为多。在部分凌空的莲花图案中,莲花会与一些草纹相结合,与飘带等元素共同出现,以描绘出佛国的模样。
3.1.3 组合式莲花图案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莲花图案,也就是组合式莲花图案。组合式莲花图案具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这种莲花图案中有着比较修长飘逸的忍冬叶。而在其底部又有覆莲,在忍冬叶的上部又有莲花的花苞图案,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组合式的莲花图案。组合式的莲花图案不仅仅是莲花与莲花组合,还有一部分是莲花与宝珠的组合以及花瓣之间的组合等多种组合样式。
3.2 莲花图案风格
麦积山石窟中的莲花图案风格主要是以写实和装饰为主。前者主要是真实的莲花模样;后者则是对莲花的自然形象的一种概括,通常会出现比较夸张的变形。前者相对于后者更加自然,自由的构图衬托着整个壁画的主题内容,开放的莲花图案多分布在壁画的一些空白部分,而使用较多的是莲花花苞的图案,一般用来描绘出整个壁画的轮廓。装饰性的莲花图案是不拘泥于一定格式的,或瘦长或饱满,均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大部分的图案会使用对称手法来描绘。虽然如此,装饰性的莲花图案的构图却比写实性的莲花图案更加严谨工整。
4 结语
莲花图案和飞天图案在我国的佛教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装饰题材,在麦积山石窟壁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这两种图案也是麦积山壁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壁画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作用。它们的风格、形象也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本土文化,透过这些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北朝时期我国该地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
参考文献
[1]吉村怜.敦煌石窟中的天人诞生图——西方的天人与中国的天人[J].敦煌研究,1998(2).
[2]张晓霞.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源流[D].兰州:兰州大学,2005.
[3]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