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阅读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8-12-27蔡明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9期
关键词:语文课课外课外阅读

蔡明蓉

阅读和写作,是提高语文能力水平的不二法门。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却长久地停留在认字识词,分析内容,概括思想,品味句子的层面上。语文课上,阅读只是作为可有可无的点缀似的铺垫,被语文老师们偶尔想起。此外,由于电视、电脑、手机、游戏的冲击,加上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也大大萎缩,这些问题的叠加效应正在形成不少学生语文能力空心化现象。

一、语文课阅读缺失及原因探析

只要是在语文教学界混上一段时间的老师都会发现,课内阅读在不少语文课堂里已经难寻踪迹。45分钟的一堂语文课,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往往是几分钟,甚至一堂课里从头到尾都不见阅读。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于课文内容的处理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只是在分析问题前作个简单的口头叙述,或者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已经预习过了,课堂上不再花时间去阅读。充斥课堂的是老师的讲解:背景讲解,内容讲解,相关知识讲解,问题讲解,回答问题技巧讲解;留给学生的只是听和记。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只当一名记录员的角色,或者只是一名回答问题的被采访者的角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可否认,在许多地方,许多老师那里,和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语文考试。我们整体的教学谱系,是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一张大网。一切的教学成果都用考试成绩来衡量。而考试成绩,与考试的题目息息相关。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语文试题内容。在尚可记忆的几十年前,语文的考题,基本是来自课内的。既然这样,只要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字词,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方法,句子或情感分析,等等等等,就能网住试卷的答案。这样一种一步到位的便捷通道,自然成为大多数语文老师的选择。于是,语文课就自然演绎成了对语文课本里的文章的条分缕析和试题包抄。这种押宝填鸭似的教学,渐渐拉开了学生与文本阅读的距离,造就了远离阅读的语文课堂模式。当然,为了突破这种语文教学只管知識掌握,不管能力培养的局限,顶层设计者也作了一些引导努力。上个世纪90年代后,高考语文试题内容逐渐向课外延伸,部分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也挣脱了课内文章的束缚,在阅读理解方面引用课外资源,试图以此来引导语文教学向能力培养转化。但是实际效果不彰,语文教学并没有因此向阅读倾斜。很快的,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语文课堂由原来的对课文知识的灌输变成了对答题技巧的讲解。

语文课兜兜转转,几经曲折,并没有真正转到阅读上来,语文教学里的阅读依然是一座空城。缺乏阅读的结果是语感的缺失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肠梗阻,这就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在语文方面高分低能的学生。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一个学业成绩优秀的高中学生甚至写不好一张便条。这种语文教学的成果只能让人啼笑皆非。

二、课外阅读情况及原因探析

(一)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管窥

一份网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学生课外阅读量偏少,阅读面狭窄、深入阅读不够。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局限在童话、流行小说、学习辅导用书这些方面。比如对临澧一中部分同学作的一次口头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60%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的读物都以在校主要功课的参考书为主;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读漫画类的书,对古诗文、经典名著的阅读严重不足,对科技、历史读物更是读之甚少。从阅读时间的安排和计划方面看,他们的阅读基本上处于无计划、无自我选择、低效的状态。被调查的学生里,根据同学推荐和媒体广告宣传选择读物的占51%;根据老师推荐和课本要求选择的占30.6%;根据家长要求选择的占18.4%。自己选择的读物,则偏向于那些情节简单轻松、人物滑腻有趣之类的休闲书。调查显示,学生在一起不大喜欢谈论名著,也不喜欢谈心得体会,与家长交流体会课外阅读心得的有35.9%,不交流或偶尔交流占到64.1%。这样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阅读兴趣缺乏,很多学生的阅读、特别是对经典名著的阅读,都是无奈之举,这样的阅读效果基本乏善可陈。

(二)学生课外阅读不足原因分析

有一份网络随机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100个学生当中(男生和女生分别占总比例的87.8%和12.2%。),平时玩网络游戏的人数占63.41%,不玩游戏的人数占36.59%。在调查的这些学生中玩电脑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人数占总比例的39.02%,2小时以内的占总比例的29.27%。这种调查因为调查面小,当然没有普遍意义,但是也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一个电子产品遍布学生生活的时代,手机微信,QQ聊天,电视节目,过重的课外负担等等对学生课外时间的瓜分掠夺,导致学生在阅读时间和阅读兴趣上支离破碎,而经典文本阅读需要相对集中的时间和较高的专注度,但在上述种种情况的冲击下,纸质阅读、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常常只能停留在理论和口号的层面上。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会有它的深层次原因,随着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很多老师和学生家长都能了解阅读对于一个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却不愿意花时间金钱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那么,造成阅读边缘化的深层次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根据笔者的了解,相对于孩子们阅读而言,家长普遍认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要通过对答题技巧的学习从而快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成效更加容易看得到。而阅读带来的能力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至于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心智的成长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更不在许多家长的考虑范围内。学校教师方面,同样存在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学校教育教学宗旨里虽然能够明确教书育人的正确目标,但是私底下执行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路与方法等诸方面,都是围绕着快速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设置的,是通过最大限度的答题技术讨巧和题海战术来快速强化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而如上所说,阅读是一种慢功夫,是一种需经长期累积才能达成效果的一种修行,这种慢工细活与当下社会普遍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是相互背离的。

三、阅读引导建议

(一)加强新高考综合改革内涵研究

新高考综合改革,是对以往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重大纠偏。要赢得新高考,就要把准教育教学方向,切实加强新高考综合改革内涵的研究。要以这次新高考综合改革为契机,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从而带动课程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此次新高考综合改革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这样一种改革,具有引领性的作用,它将会对家长、教师乃至学生教与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既然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指南都指向高考,那么,就要利用新高考综合改革这一指南引导阅读回到课堂,回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让老师、学生和家长一起回归阅读。因为阅读恰恰是帮助学生形成人文素养和在新高考中取得高分的重要的途径。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阅读是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阅读量呈正比:阅读可拓宽见识,让人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这是他多年在教學一线研究和观察后得出的重要结论。此外,阅读可以塑造孩子的品质。任何一本好书,都充满了真善美,其核心价值观也是正面的。阅读这些书籍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说,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生活,领悟了众多的智慧,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其思想会更成熟,人格也会更完美。

(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知心姐姐》杂志“知心调查”曾经历时三个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学校,8347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发现,有20.46%的孩子希望“多看自己喜欢的书和资料,拓展知识面”,在各种多媒体手段丰富的时代里,孩子们仍然更希望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方式去进行自己的课外学习。这与前面调研发现的“现在孩子喜欢沉溺于虚拟世界”的结论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在我们此前的调查里,孩子们更愿意花时间去看电视,玩手机和电脑游戏等等,而不是愿意花更多的课外时间去阅读呢,原因在于家长乃至老师没有真正培养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培养起孩子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老师而言,其一,是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和学生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才能引导学生去做你引导的事情。“知心调查”同样发现,近半数孩子表示:自己最喜欢幽默快乐,亲切平和,善解人意,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关注每个学生,能够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交流的老师。这样的调查给了老师一个教学成长的指南,少年儿童正处在情感认知的成长阶段,对他们来说,讲情感比讲道理更有用。其二,是要做到身体力行。在孩子的眼里,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古人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这道理无人不晓,但有多少人会以此为镜,真正躬身践行?留恋于赌场和娱乐的家长很少有喜欢学习的孩子,不喜欢阅读的教师也很难教出喜欢阅读的学生。为孩子做出表率,这是家长和老师应该应该努力去做的一门重要学问。

当然,导致学生阅读缺失的原因不仅仅只有这些,本文的破解问题之道也仅从教育教学的层面来论述,要让阅读成为风尚,还需要从社会管理,文化建构等多方面去探索和努力。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课外课外阅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可怕的语文课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