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回流热潮下的课堂德育渗透策略

2018-12-27杨书玲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9期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德育

杨书玲

摘 要:随着《百家讲坛》《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国学”“诗词”等传统文化元素一次次被国人的热情和追捧推上了一个又一个年度热搜榜,成为经久不衰的“热词”。众所周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本身就是德育的要义之一。而扩大课堂外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用传统文化魅力影响学生,促使学生思想行为向善,本应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我们的课堂上,特别是涉及传统文化及其边缘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阐述和德育渗透总是浅尝辄止,或者只及表面,缺乏适当的拓展延伸和悉心渗透,使得德育效果不尽人意,漫留遗憾。在此,笔者就传统文化回流热潮下的课堂德育渗透策略进行粗浅的思考和分析,愿能抛砖引玉,以思导行。

关键词:德育 传统文化 国学

一、学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德育,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大概念,它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而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对于塑造人的思想性格雏形,培养以品德为依托的个性气质于性格的塑造和气质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可以说,学校德育是一个人一生正真意义上的德育起点,为广义上的德育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而在学校德育诸多的内容里面,传统文化所蕴含和衍生的教育影响是最强大而深远的。

二、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魅力

(一)拓展文化视野,促进个体成功

一个人的文化视野,可以扩大生命的外延,促使个体比别人更加容易成功。如同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外卖小哥雷海为脱颖而出成为诗词冠军,一夜走红大江南北。我们不只看到他朴素的衣着,平凡的外表,更看到他13年如一日所积淀下来的深厚的诗词功底。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使他气质不凡,使他在披荆斩棘之后获得骄人的成功。

(二)培养个人气质,提升个性魅力

古语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歌赋,成语汉字,美德涵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一个个文化符号,日积月累的浸染和熏陶可以培养或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或文质彬彬,或温婉圆润,或睿智幽默,或谈吐文雅,此或可称为“文化气质”。

(三)铸就高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倾向性的情感熏陶,往往在读者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如诗词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忠君爱国,“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手足亲情“”父母在,不远游”的反哺之情,无不熏陶感染并涵养着学生们的爱国心、报国志、骨肉情;“六尺巷”的宽容大度,“曾子杀彘”的真诚守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训,都在潜移默化中铸造着我们的高标素养,涵养着我们的人文情怀。

(四)积淀文化内涵,传承文明血脉

从小的方面着眼,对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和自我内化,可以积淀我们的文化内涵,使人内心日臻丰富。从国家和文化的大方面来说,对传统文化的吸纳和传播,可使中华文明的血脉得以传承。

三、传统文化回流给学校德育带来的思索

在当前传统文化回流背景下反思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不难发现如下短板:

(一)主流课堂拓展面窄,学科教学特色淡化

要论由传统文化衍生的德育,思想品德、语文、历史课堂绝对是几大主流渠道。思想品德课堂上,涤荡着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等不同主体之间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种种法则和智慧,每一堂课都是进行德育活动的好机会。只是,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依然将语数外等大学科放在首要地位,对思想品德等小学科重视不够,从而将课堂变成了勾画知识点,背诵识记知识点的朗读课,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深度讲解和拓展延伸,也就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机会。

(二)德育主体参与不足,主流学科单打独斗

在学校的德育中,每一个教师都承担着德育的责任,很多时候,因为主流学科明显的德育性,使得大家形成了一种思想惯性,认为这就是主流学科科任教师的责任,淡化了其他学科的德育性,这就等于忽略了德育主体的多样性和德育题材的广泛性,导致诸如语文、历史、品德等德育内涵丰富、德育力量强大的学科背负着过分的德育厚望,而支流学科诸如地理、数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德育效果更加微薄。

(三)渗透效果蜻蜓点水,主体水平亟待提高

在素质教育紧锣密鼓的进程中,校园里从来都不缺乏活动,与德育有关的活动也比比皆是。于是,在诸多活动的催生下,课堂德育渗透也成了德语的重要战场。但是,许多执教者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够,积淀太少,无法对学生进行深刻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有甚者,受应试教育左右太久,教育功利性太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会浪费时间,挤占知识教学的时间,所以,原本水到渠成的课堂德育渗透要么被一再“瘦身”简化,要么直接被忽略。这就导致了课堂德育渗透蜻蜓点水,无法深入。

四、传统文化回流趋势下的课堂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立足课堂教学,放大德育效应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突出德育效应,不论是主流学科还是边缘学科,都应把德育目标作为学科教学目标之一,且要切实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通过不同学科殊途同归的渗透,充分发挥课堂德育“无处不在”“春雨润物”的教育功能。

(二)调动多种主体,壮大德育队伍

在学校德育这一整盘棋式的德育系統中,应该充分调动多种德育主体参与对传统文化的德育渗透,不论是主流学科的教师,还是“支流”学科教师,都应该责无旁贷地加入以传统文化为抓手的德育行列之中,抓住学科教学中哪怕细枝末梢的德育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三)依托多种活动,强化德育效果

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太多的传统节日,均是德育活动的良好契机,一次祭扫活动、一次文化溯源,都是德育活动。在日常化的课堂渗透之后,学校可以依托这许多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和体验课内渗透的传统文化因素魅力,进一步强化德育效果。

纵观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元素”深入人心的今天,不论是以中国视野审视,还是以世界眼光观瞻,中国的传统文化只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活力、新的魅力,永远不会“年老色衰”。所以,在学校的课堂德育渗透中,传统文化会一直是一个热度不减的元素。因而,关于传统文化的课堂德育渗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开创新路子、攀登新高度,才能比肩时代步伐,确保实效显著。

猜你喜欢

国学传统文化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垂”改成“掉”,好不好?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