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任务驱动 提升科学素养
2018-12-27陈庆旦
陈庆旦
【摘要】文章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转变初中科学学习方式,在以《摩擦力》一课中设计的五个学习任务展开分析,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下,如何改变中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建模等高阶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摩擦力 学生 学习方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154-01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即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本文以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第三章《摩擦力》为例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设计具有体验功能的任务,使学习任务更加灵动
学生在小学的《科学》中,已经接触过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生活中也有一定的认知和体验,本节课在开始就开门见山地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①:完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说出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科学源自生活,服务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贴切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体验摩擦力并分析实验现象,将学生带入科学世界,使任务更加灵动。
二、基于建模的科学方法,设计具有迁移能力的任务,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任务②:如圖,请分析人正常匀速向前走路时,两只脚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
相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教材中安排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设计了任务,提醒学生从实际出发,走路时两只脚的运动趋势(前脚向前、后脚向后),从而确定摩擦力的方向,然后在从匀速直线运动的受力分析进一步分析两只脚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这种利用建模的学习方式,在挑战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三、基于实验的科学方法,设计具有探究能力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
任务③: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实验的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而科学探究又是实验的基本方法。本课中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的几个环节,既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基于不同方案的对比,设计优化实验方案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精神
任务④:从实验操作的简便和测量的精确性的角度分析,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
质疑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动力的源泉,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若能遵循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特点,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找出方案的优缺点,寻找优化实验方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辩证思维。
五、基于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具有应用价值的学习任务,树立科学服务生活的思想
任务⑤:请从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角度分析,提出增大有利摩擦力的方法。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在任务③的结论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提出增大有利摩擦的方法,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这样的任务既是一节课的知识巩固,也是新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科学的价值所在。
新课程实施以来,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教师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布置适合教学目标、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的“任务”,在“建立模型、分析综合、迁移应用、方案设计、评价优化”等能力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能高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打造真正意义上“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使课堂更加灵动,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沈凤飞.“学习进阶”在初中科学化学用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4):107-108.
[2]陈国华.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以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研究为例[J].学周刊,2015(02):29-31.
[3]郑振勤.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抉择[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