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
2018-12-27邵春瑾
邵春瑾
【摘要】研学旅行是一种探究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重点突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内容与新方式,有助于推动他们文化底蕴与实践素质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其逐渐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全国深入推广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背景下,构建完善的旅行活动课程教育目标与实践基地建设方案便显得尤为重要,以期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研学旅行 实践基地 建设研究 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006-02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衔接的创新形式,主要模式为根据学生的学龄段设计出合适的旅行路线与对应课程,让其在教师与导员的引领下通过探究性合作学习,对所学所感提出新观点,并在实践与分析中得出结论、总结新知。研学旅行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积攒生活经验、丰富社会阅历,还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习惯,对于促进大家得到全面发展切实存在积极意义。鉴于此,中小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究工作,针对性研学旅行课程性质的实践性、生活性、综合性以及开放性开发出多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以促使研学旅行活动发挥出极高的教育价值。
一、以地域特色为依托,促进研学旅行实践性发展
研学旅行教育活动是一种带领学生“走出去”“研起来”“学进去”的课程,它强调研与旅行的结合,注重学生在经历与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继而得到相应文化水平与实践能力的良性发展。这便说明研学旅行首先要具备的性质便是实践性,即学生通过旅行体验拓宽视野、感受自然,并在实践参与中认识生活、积累知识,如此一来可以提升他们的观察力与探究力,二来则可增强其实践学习意识,从而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据此,教师在建设实践基地时应以地域特色为依托,秉承因地制宜的观念带领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身边的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增强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笔者在进行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究活动中主要依托我省的大森林、大冰雪、大油田、大农场等自然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带领学生赴境对本省地域特色展开探究性学习。首先于自然资源上来说,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等地开展自然与人文的探究学习课程,通过这样极富特色的自然景光来激发大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其次从红色旅游资源来说,教师则可带领学生去到东北烈士纪念馆进行红色抗联精神的教育,让他们在体验参与中进一步感受黑龙江土地的铁人精神与北大荒精神,教师便可充分利用这一文化传承契机来进行强有力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发挥研学旅行生活性特征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中指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与生长就是生活的根源”,他认为儿童的兴趣与思维本就源自现实生活,利用生活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活动的实用性,可以看出教育本就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突出教育的生活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这一观点,研学旅行同样需具备生活性,教师需引导学生将所听所感与知识讲授结合起来,再通过探究性学习创造生活、挖掘新知,从而既可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又可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此来真正发挥旅行学习的教育价值。
例如:教师可设計教育活动“充当小导游”,首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组中每个人担任一处景点的小导游,导游的功能便是给其他人介绍蕴含在这些景物背后的历史典故与人文精神,如此一来,他们便需在事先做足够的功课,将自己任务景点的相关资料查阅记录下来,并去探究性地学习蕴藏在这些历史事迹中的文化精髓与情感态度,最后在小组合作探讨中总结出对应的人生价值观目标加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将查阅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的生活场景相结合进行综合探究,并审时度势地随机应变调整学习目标与内容,最后再结合所学所感提炼出更多生成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由此可见,教师在研学旅行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能力充分感受生活,有利于他们在真正的体验教育中形成探究性学习意识与再创造学习能力。
三、课程内容涵盖广泛,突出研学旅行综合性教育
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还在课程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旨在于通过社会文化渗透学科知识,再从学科知识中实现价值观教育,以期使学生成为文化底蕴与道德品质兼具的优秀社会公民。这一目标不仅是现代教育的基本需求,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突出研学旅行的综合性也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了满足这一目标,教师在建设实践基地与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多渠道挖掘课程资源,并通过扩大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丰富的课程内容来增涨他们的见闻学识,以此来达到促进其综合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研学旅游《故宫文化》这一课程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学情设立三维学习目标。首先在能力与方法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出游感受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如何在出游过程中团结协作,并在旅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其次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故宫的结构布局、建筑特色与彩绘艺术,以及初步了解故宫建成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工艺文化。最后在情感态度目标中要求学生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先人的伟大智慧,从中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教师从多维角度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可让学生在涵盖知识面广泛的研学过程中充分发展自身综合素养。 四、注重研学旅的结合,实现研学旅行开放性体验
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真实场景来进行多元化学习,即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弹性的学习各学科知识,有助于实现各种知识内容的融会贯通,由此来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文化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鉴于此,研学旅行课程更应注重“研”“学”与“旅”的充分结合,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应更关注是否能让学生在旅行过程中真正做到“研起来,学进去”。这便需要研学旅行发挥其开放性特性,即不制定唯一的学习结果,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探究性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可让学生在旅行前将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整理记录下来,随后在旅行观察过程中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出相应的答案,并以结组探讨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人文精神探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可在单位为“1”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知识,还切实满足了“在问题中走进旅行,在旅行中寻找答案”的研学旅行目标。仍以上述《故宫文化》这一课程为例,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对“建筑构造”“屋顶原理”“布局特征”“彩绘含义”展开针对性的观察探究,教师再辅以对此的历史、艺术、文学等多元因素的讲解,便可让大家对原本陌生的古典文化产生多元且完整的认知,从而使之真正感受开放性的研学旅行体验。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与实践正处于开端阶段,亟须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展开进一步研究探讨,以期将其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更深入地开发与运用,由此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新的突破口。据此,中小学院校在进行研学旅游课程的制定与实践基地的建设时,应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根本目标,突出课程内容的整合性与多元化,在培养他们探究思维的同时让其感受体验式学习的精髓,从而使之真正地融入“课堂”、融入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继玲.研学旅行中体验式学习评价标准开发与应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9):42-45.
[2]李臣之,纪海吉.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与出路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8(09):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