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策略

2018-12-27刘紫莹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开发策略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

刘紫莹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学生经验为核心,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其中,教材、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来源,大课、小课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平台,教师、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主体。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开发策略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将“综合与实践”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四大板块之一,足见“综合与实践”在数学课程中的价值与意义。《标准》中“教学建议”第四条特别指出:“‘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经验为核心,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累基本数学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要突出学生经验性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

一、 教材、生活“两条线”,发掘活动素材

《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素材是关键。这些素材,既可以源于教材,也可以源于学生的生活。筆者认为,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材与生活是“两条线”,抓住这两条线,实施实践活动,能够积累学生的综合性经验。

1. 用好教材

首先,教材本身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每一册都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紧贴学生的生活。以四年级教材为例,上册有《运动和身体变化》《怎样滚得远》,下册有《一亿有多大》《数字与信息》,这些内容综合性、应用性比较强。既有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概括,又有对所学内容的拓展,如《一亿有多大》;既有学科知识的深化,如《一亿有多大》《怎样滚得远》,又有适应时代的活动,如《数字与信息》,还有对学生生命活动的关照,如《运动与身体变化》,等等。

其次,教材中的思考题及“你知道吗”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良好素材。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教材安排了“铺地锦”“步测、步弓测”“算筹”“四年一闰、百年不润、四百年又闰”“各地时差”等内容。以“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解说以及让学生用手中的笔进行计算,探究为什么要规定“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通过计算,学生理解了“这样的规定与地球的公转周期有关”。

再次,教材中的一些思考题,本身就具有实践活动的价值。以三年级下册的《有趣的乘法计算》为例,教材安排了“两位数乘11”“头同尾合十”等计算。通过算一算、填一填、说一说,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比如,在学生计算了“两位数乘11”后,笔者让学生观察这些得数的特征,学生发现,这些得数的最高位和最低位就是原来两位数的数字,中间数是两位数的数字之和,当两位数的数字之和大于十时,最高位就用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加1,由此概括出“两边一拉,中间相加”的计算法则。

2. 链接生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开发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在教学《算24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时,笔者开发了“用扑克牌来说话”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制定了详尽的规则:规则一:内容规则。一副牌,抽取其中的J、Q、K以及大王和小王,每人随机抽取一张牌,每张牌用一次,计算24点。规则二: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谁先算到24,谁赢。规则三:擂台规则。每组推选一名高手,通过每次活动中产生一个擂主,然后由各个小组的高手挑战擂主,形成擂主争霸赛,最后角出冠军、亚军、季军。这样的链接学生生活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二、大课、小课“两平台”,引领活动探究

作为数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实践活动课要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多元”“主动”的学习方式。当下的某些教师,在实施实践活动课时,仍然将学生“囿于课堂”,蜗居于有限的40分钟之中,纸上谈兵。如此,学生的活动常常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带而过,不能展开深度探究。

笔者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打破固化的教学时空,给学生搭建“大课”“小课”并举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有时将活动准备向前推进,有时将活动指导向上移动,有时将活动终点向后拓展,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特殊性,真正地“做”起来,一节40分钟的课是不够的。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亿有多大》活动教学为例,此次活动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次活动(10分钟小课)。课程安排在学校特色活动课程时间,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你能联想到哪些内容与“一亿有多大”有关?学生相互启发,形成了二十多个研究主题。比如一亿张纸有多厚?一亿粒大米有多重?一亿人,每人节约一分钱,一共能节约多少元?等等。

第二次活动(10分钟小课)。课程安排在学校特色活动课程时间,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研究主题,讨论交流,形成研究方案。比如,有小组研究的是“一亿粒大米有多重?”这一组的学生经过讨论形成了这样的实验方案:只需要测量100粒大米有多重,就可以推算出一亿粒大米有多重。通过各个小组的讨论,学生认识到: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测量,就可以由部分推算到整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三次活动(40分钟大课)。学生分小组展开数学实验活动,有小组研究一亿张纸的厚度,有小组研究一亿粒大米的重量,有小组研究一亿分人民币的币值,有小组研究一亿秒的时长,等等。实验结束后,由各个实验小组进行汇报,汇报结果让学生惊讶,形成了对“一亿有多大”的全新体验。比如研究一亿粒大米有多重的小组汇报,100粒大米重2.4克,一亿粒大米就重2400千克,要一辆卡车才能运走,学生推算,全国每人节约一粒米,就需要十辆卡车来运;研究一亿张A4纸有多厚的小组汇报时,全班学生瞠目结舌:一亿张A4纸叠起来,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等等。

在各个小组汇报完毕后,笔者出示了一组数据:一秒钟数一个数,一刻不停地数,数到一亿要花費三年多的时间;每人节约1滴水,1亿人节约的水能够达到3333升,可供一个人喝6年;1滴血里约有1.6亿个红细胞;人的大脑中约有120亿个神经细胞;银河系约有2000多亿颗恒星;地球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星球,大约有46亿岁;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10亿颗星星;地球生活着70亿人口……通过这样的材料出示,拓展了学生的视界,激发了学生后续科学阅读的兴趣。

三、教师、学生“双主体”,提升活动经验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坚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综合与实践”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或者教材上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自己的动手做、动脑思、动耳听等具身认知活动,探究结论。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反刍、反思,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这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

1. 教师引领

教师的引领应当鲜明地指向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活动兴趣,让学生的活动走向自觉。在学生的活动遭遇障碍、困惑、迷思时,教师要拨云见日,及时厘清学生的认识。对给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以鼓舞、激励,助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走向深度。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有趣的七巧板》,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中引出七巧板,这是分的过程,最后又要引导学生将七巧板合起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智囊和参谋的作用,给学生的活动以方法指导和心理疏导,对学生富有创意的拼搭给予鼓励,如“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想法”“这种拼搭真够创新”,等等。

2. 学生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操作、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比如在《有趣的七巧板》实践活动中,笔者设计了三个活动,创新学生活动方式,激发学生活动兴趣。活动一:拼一拼,拼出不同的图形;活动二:试一试,拼出不同的小动物;活动三:想一想,如何创造出你所喜欢的图形和物体。三个活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创新,学生在活动中既动手又动脑。学生有了真正的动手“做”的过程,学生就能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有了这样的活动经验支撑,学生就能自行探究“四巧板”,乃至于“伤脑筋十三块”“伤脑筋十四块”,等等。

可见,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束。在活动过程中、活动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评价,畅谈自己的活动过程、活动收获。只有通过反思、评价,学生才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真正成长起来。

综上所述,教材、生活“两条线”,让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材走向丰富;而大课、小课“两平台”,则赋予了学生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更充足的时空;教师、学生“双主体”则让综合实践活动更具生长性。三方面的有机融合,必将让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助推器。

猜你喜欢

开发策略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开发ASEB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挖掘探索
纳溪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策略分析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