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2018-12-27刘亚丽
刘亚丽
摘 要:在实际生活中,估算是一种有效的量算方法,应用广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开展估算教学。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为例,根据该年龄层次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估算的内在规律,合理规划教学设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苏教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开展估算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小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估算是一种具备数学思维的“猜测”,蕴含着数学思想,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估算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及水平。
一、小学估算教学现状
虽然估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甚至是老师未对估算与精算有效区分,使得学生在进行估算时存在较大的困惑,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估算兴趣
部分学生对估算缺乏兴趣,在遇到需要估算的问题时存在抵触情绪,第一反应是进行精确计算,从这点看来,这部分学生存在思维惯性,无论问题要求是什么,都选择把精确结果求解出来。
2. 为了估算而估算
估算结果并不唯一,估算方法的好坏取决于问题解决的便利程度,因此部分学生选择在精确计算出结果的基础上随意加减一个小的数字,最终得出了自己“估算”的结果。估算方法的效用就是要简化计算过程,快速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解题步骤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属于为了估算而估算。
3. 估算缺乏合理性
在估算之前,一些学生并没有了解题意,缺乏算式基础,也就不了解估算的实质意义,头脑中没有任何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所做的计算和推理都是自己捏造的,缺乏合理性。
二、数学估算教学策略探析
1. 模拟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强化估算教学,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并完善将数学理论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借助估算的数学手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到教学活动环节,教师可以不局限于课本、教案或是理论练习,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样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小学生学力水平与认知能力的教学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绝大多数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其数学估算能力。同时,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进行估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学校组织春游,一共有6个班级,每个班的人数分别为27人、34人、30人、33人、25人和30人,学校安排的车每辆最多可以坐60人,那么怎么安排车辆最合理?再比如:同学们回家称一下一颗鸡蛋的重量大概是多少,然后再计算一下1千克的鸡蛋大概有多少颗。诸如此类,这样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估算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利用估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当然,学生开展探究互动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与伙伴之间的合作,也就是要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不能任由学生去自主学习,因为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缺乏完备的思考能力与知识储备,因而考虑问题的角度比较有限,对问题缺乏全面的认知,合作交流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想法,使得自己的思考更为全面。
比如,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估算118×8。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思路:120×8,110×10,120×10,100×8等,每个学生个体可能会想到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估算方法,但是很难考虑全面,如果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和同学进行交流,那么自己的思路就会更开阔,能想到多种估算方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由此可见,处于学习起步阶段的小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自身对估算方法的认知与理解,使得自己思考問题的角度更为广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形式多样,教学方式创新
估算方法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与多元性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紧抓估算方法本身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储备情况,多方法、多形式地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估算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效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学好、用好这一数学工具。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节为例,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37+45=?”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抢答,这些练习是随机的,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有限,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适当予以提醒,让学生估算出答案的大致范围,然后再对答案进行修正,最终抢答结果正确最多的学生获胜,教师可以给予获胜学生适当奖励,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竞争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三、教学案例解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估计费用”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中的一个教学内容,通过创设购物情境,引导学生估算购物小票所显示的商品费用总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手段让学生认识到连加的集中估算方法。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编者还设计了乘除法的估算,丰富学生对估算方法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到多种估算方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估算能够判断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 教学实施过程
(1)情境创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购物小票信息,让学生观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次的购物一共花了多少钱?
洗衣粉 8.00元
方便面 8.00元
沐浴露 32.00元
牙 膏 9.00元
牙 刷 2.00元
牛 奶 62.00元
(2)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最后进行班级汇报。经过总结,学生所想到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对每个数字都进行“四舍五入”处理:8+8+32+9+2+62≈10+10+30+10+60=120(元)。
②两两组合,加数凑整,对和进行“四舍五入”:8+8+32+9+2+62=(8+8)+(32+9)+(2+62)≈20+40+60=120(元)。
③把每个数都视作比它小的整十数:8+8+32+9+2+62≈30+60=90(元)。
④把每个数都视作比它大的整十数:8+8+32+9+2+62≈10+10+40+10+10+70=150(元)。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学生对这些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在此之后,教师结合教材进行总结,得出去尾法、进一法、四舍五入法以及凑十法等估算方法。
(3)提出问题,选择方法: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讨论出了多种估算方法,在本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
①小明带了100块钱,想知道能不能付清;
②最少需要花多少钱;
③大概需要花多少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
(4)巩固练习: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所列的课后练习。在答题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3. 课程小结
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一下学习体会,分享对估算方法的认识。这一过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重新审视估算问题,总结常见的估算方法,体会在解决不同的问题时要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纵观全课,教师要紧紧抓住估算的多种方法,同时也要考虑到估算在解决问题时带有的目的性。因此,在交流结束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总结得出的估算方法中进行选择,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估算方法能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总结
在开展估算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将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知识储备考虑到教学背景中,创新方式方法,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巧妙地开展估算教学,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估算能力及思维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