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重视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防治

2018-12-26沈琳琳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发病原因

沈琳琳

【摘 要】: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趋势日益增加,为此控制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势在必行。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病因和治疗措施,加强社会各界人士对此类糖尿病的重视。

【关键词】: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发病原因;医疗干预

【中图分类号】R72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0-03--01

一般认为,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则属于老年病。但当前青少年2型糖尿病有快速发展的趋势[1]。儿童和35岁以下的青年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目前青少年2型糖尿病约占我国糖尿病人数的5%,且以每年10%速度上升,2型糖尿病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且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重,发展快,控制难,合并症多,治疗依从性差,死亡率高。应引起社会和公众的重视[2]。

对于某些患者而言,临床上用于糖尿病分型的鉴别诊断指标仍无法满足确切的分型。比如起病年龄,成人起病的糖尿病患者中有约5%~15%属于1型糖尿病,而1型和2型糖尿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相近。在病程方面,2型糖尿病也可以因酮症酸中毒急性起病,而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隐匿起病,尤其在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成年患者。在病理生理方面,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也存在着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胰岛自身抗体阳性,而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出现肥胖及随之而来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因而使得不少患者的分型更加困难[1]。1型和2型糖尿病是根据病因分类的[3]。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的绝对缺乏,而2型糖尿病则是以胰岛素抵抗伴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要发病机制[1]。

青少年糖尿病发病原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与病毒感染: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抗体能够对胰岛β细胞进行破坏,导致其不能分泌胰岛素,使体内降糖机制紊乱。有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常常有病毒感染,故许多学者认为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比如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病毒,以及柯萨奇病毒。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肥胖与糖尿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体重正常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仅0.7%;而体重超过正常值的20%,发病率为2%,超过50%,发病率可高达10%。中度肥胖者发病率约增加4倍,而极度肥胖者则增加30倍,糖尿病的危险与肥胖持续时间以及程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长期持续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特别是腹型肥胖的人比臀型肥胖的人患糖尿病发病率更高。目前我国肥胖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发病率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且发病年龄也逐渐提前,出现许多少年、青年患者,肥胖者最多见。肥胖可合并糖耐量降低、胰岛素反应不敏感等多种代谢紊乱,从而引起糖尿病的发生。从肥胖到糖尿病的进展:肥胖→糖耐量低减→2型糖尿病→难以控制的高血糖→糖尿病并发症→致残及死亡。青少年糖尿病与遗传的关系:如父母患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病机会明显增加,而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在增高。目前研究认为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基因的特点及其遗传方式尚未明确。在糖尿病的发生过程中,遗传因素只是一方面,另一个因素,即环境因素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肥胖、长期不合理饮食、感染等。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才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因此减少或消除其诱发因素,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的青少年更应控制饮食避免肥胖,这是预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4]。

规律的体育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管理体重、控制血糖、调节血脂均有利。1型糖尿病患者面临诸多困难,如对低血糖的恐惧、血糖控制不佳、运动知识欠缺等,导致患者不敢运动或不知道如何正确运动。专家指出,如今约2/3的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超重或肥胖、高血压,很多患者存在血脂异常、缺乏体育运动。美国最近发布的运动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两次运动的间隔时间不超过2天;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天至少运动60分钟。指南指出,在进行有氧运动前减少胰岛素剂量或者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60克/小时)有助于减少低血糖风险。近期发生过低血糖、糖尿病酮症、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都应谨慎运动或者暂停运动。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无论是1型还是2型,其临床表现都是由于高血糖对人体的损害所致。因此,在诊断分型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接受规范的、个体化的治疗,控制好血糖。“由于1型糖尿病是因胰岛β细胞破坏造成胰岛素分泌的绝对不足,因此治疗上所有的1型糖尿病都必須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细胞功能缺陷,其治疗一般是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但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因病情需要而采取胰岛素治疗,例如口服药控制不达标、新发的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等等,尤其是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较差,最终将会造成胰岛β细胞的破坏,此时会像1型糖尿病患者那样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5]。

当然,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在平时工作中也有碰到过,这些问题往往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6]。

1 对疾病和自我的片面认知

很多青少年患者因为没有接受过正确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疾病有着不合理的认知,可能会导致患者极端控制饮食和运动,过分关注血糖变化,进而对糖尿病产生过度的厌烦感、恐惧感、负罪感甚至自暴自弃。这也会影响孩子对自我的片面评价,出现自我效能感低、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正常”、“没有用”、“不可爱”、“没有未来”等。

2 情绪稳定性及调节能力

抑郁、焦虑以及恐惧是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有研究发现1型青少年糖尿病患者,20%的人同时也患有抑郁症。因为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上会特别不“自由”,经常要克制自己的需求,而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对情绪的调节还不成熟,他们很难控制住自己,导致情绪不稳定情况出现。

3 人际敏感与社交回避

有糖尿病的孩子其实很懂事,他们能很敏锐地觉察到外界对他的看法,因此他们与人交往时会更谨慎和懂事。当然,这种敏感又是非常脆弱的,有些孩子会经不起或受不了偏见和负面的评价,也会表现为不怎么合群,朋友很少,甚至是回避与人深入的交往,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处理还会发展为厌学、孤独甚至是敌对等行为问题。

帮助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成长,不只要关注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

1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缺失很多小患者在儿时发病,发病越早,越需要花大部分的时间去应对身体的问题,所以相对减少或影响了心理发展的机会,导致心理发育不良,表现出自我评价低、负面情绪体验多以及自控能力过强或过弱的问题。

2 青少年心身发展的一般规律青春期本来就是孩子心身发育不协调的时期,心理的成熟度没有及时追上身体的快速发育,使得孩子们容易冲动、不协调。

3 家庭和谐度及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对糖尿病的看法和应对,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认识。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或干涉,这可能成为孩子的不良情绪与问题源头。

4 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糖尿病本身就会增加患者

并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的风险,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这对于当事人来说等于是反复的创伤经历,反复检测血糖、严格自控的生活方式干预又容易让他们行为刻板化,甚至出现强迫倾向。

5 心理问题的社会文化因素

除了心理和生理的因素,很多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比如,社会上对糖尿病的偏见,糖尿病治疗带来的经济问题等。

因此,对于这个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的医疗干预绝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需要内分泌专科医生、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力量,配合家庭成员一起,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薛耀明.2型糖尿病已逐渐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主要类型[J].糖尿病天地:文摘刊,2014(1):17-18.

賈源隆.高度关注青少年糖尿病 [J].《家庭医学:下半月》,2016(11):35-35,共1页.

杨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双重糖尿病?[D].山东大学,2013.

王楚烨.预防糖尿病从青少年做起[J].中国社区医师,2017(8)

季荔,杨涛.治愈1型糖尿病离我们有多远?[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5:54-58

李海,李延兵.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5(06):23-26.

猜你喜欢

发病原因
头位难产的发病原因与围生儿的关系分析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探究
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