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痛患者颈肩部肌肉的表面肌电图特征
2018-12-26郑晓红吕芙蓉付瑜
郑晓红 吕芙蓉 付瑜
【摘 要】:目的:通过对颈肩痛患者的表面肌电图特征进行分析来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法和理论依据。结果:有疼痛的的肩部表面肌电图波动较大,而没有疼痛的表面肌电图波动较小,头部向四周活动疼痛的肩部的振幅会低于于非疼痛肩部的振幅。讨论:所以长时间在办公室工作的人们得颈肩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对与工作有关的颈肩痛患者应定 时进行颈肩部肌肉的功能训练,放松局部肌肉,避免肌肉 长时间紧张而引起疼痛或给予合理的物理治疗等
【关键词】:颈肩部肌肉 表面肌电图 颈肩疼痛患者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0-03--01
颈肩痛是一种慢性病变,是由颈部和颈部肌肉损伤造成的,短期可治疗,长期不可治疗。因此我们要了解颈肩痛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针对颈肩疼痛提出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到2016年我院随机抽取40名颈肩痛患者进行表面肌电图测试,要求长时间在办公室工作的人并且自愿情况下。男女年龄不限。抽取结果为男性21例,女性19例,男性年龄在19岁—57岁,体重在56kg—92kg,身高在170cm—192cm,性年龄22岁—56岁,体重44kg—74kg,身高156cm—171cm。左肩疼痛24例,右肩疼痛16例。处在长时间坐着工作时间都在2年以上。孕妇,生病患者除外。
1.2 方法
对40名患者做不同的动作,使用表面肌电图遥测仪来进行数字记录和数字分析。在进行表面肌电图遥测仪进行检测前对所有的疼痛患者进行疼痛测试,来把40名患者区分等级。首先在患者左右两边颈肩处涂抹酒精,共测试 4块肌肉分别是左颈竖脊肌、右颈竖脊肌、左侧斜方肌上支、右 侧斜方肌上支。每块测试肌肉贴2个电极片,然后在左右两边颈肩处贴上电极片,在电极片另一边连接表面肌电图遥测仪,进行观测。让40名患者,采取向前地头,向后仰头,向左和向右头部活动,将手臂向上举起几个活动,每个动作尽最大力,保持静止5秒。表面肌电图遥测仪分析出不同的电图。
2 结果
根据电图显示出,有疼痛侧的电图波动大,电信号较强。无疼痛侧的电图波动较小,电信号较弱,信号传导受阻。长时间坐着工作者肌肉会出现问题,电信号传导受阻,最终长期堵塞会造成肩周炎等疾病。表一是患者向前低头的数据,表二是向上举臂的数据,我们发现两种动作的疼痛振幅都低于非疼痛振幅,向上举臂的振幅较高,证明颈肩疼痛会影响各种动作阻塞肌肉,影响我们正常生活。
3 讨论
从事计算机处理工作的人大多数出现颈背部疼痛,同时研究发现从事技术性服务和行政管理工作的人由于颈背部疼痛,国外也有研究证实长期坐姿和视屏终端作业能导 致颈部肌肉功能紊乱而出现颈部疼痛。而且疼痛多发在中年人,现在越来越趋于青年化,而且女性高于男性,颈椎病会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颈部及背部肌肉功能紊乱引起不适疼痛是国外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据调查显示中国人平均工作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工作节奏较快,更多的白领,银行工作人员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造成颈肩问题,轻者会长时间疼痛,重者会患肩周炎,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慢性疾病,活动受限制,易得不易治,平时不注意就会加重。
现在人们运动越来越少,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现在的学生也会患颈肩痛,长时间在高压力下学习,很容易颈肩痛,在工作以后就会加重这种现象,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颈肩痛。我们平时多健身运动加强体质。由实验结果可知适当的向上举臂会缓解肌肉酸疼,增加信号频率,增强电信号强度,阻止颈肩疼痛。上班期间,条件不允许下,可以进行向上举臂来减轻疼痛。放松肌肉。在现在生活,应该更注重保养,适当休息放松压力。在劳累的工作后,可以进行颈部按摩来放松肌肉,我们应该在适当的健身,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尽力原地运动,伸展运动。现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举臂伸展来减缓疼痛,并且适当健身。所以长时间在办公室工作的人们得颈肩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对与工作有关的颈肩痛患者应定 时进行颈肩部肌肉的功能训练,放松局部肌肉,避免肌肉长时间紧张而引起疼痛或给予合理的物理治疗等。早期颈肩疼痛患者肌肉疲劳不严重,是可治疗的,只要定时进行颈肩部肌肉锻炼,疼痛就能缓解甚至康复。如果长期的、反复的肌肉疲劳得不到完全恢复,可引起肌肉骨骼受损,严重会患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难以治疗。颈肩疼痛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人的忽略才会引起颈肩痛的疾病的泛濫。为了减少颈肩疾病患者增加,我院呼吁广大群众重视颈肩疼痛,并且提早治疗。经常做放松肌肉的训练,预防颈肩疾病。
参考文献
黄萍,钱念东,齐进,罗仕华,陈博,邓廉夫.颈肩痛患者颈肩部肌肉的表面肌电图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24):3855-3862.
曹龙军,黄力平,牛岩,邢剑,刘畅格,田强.上斜方肌静力牵伸与等长收缩运动干预对颈肩肌肉疼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12):1382-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