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配享功臣籍贯及其相关问题探析

2018-12-26孙军凯

天中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功臣平均寿命

孙军凯



宋代配享功臣籍贯及其相关问题探析

孙军凯

(北方民族大学 文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宋代配享功臣是两宋三百年士大夫官僚阶层的领航者。按照南北地域划分,宋代配享功臣南少北多。从经济、地域观念、政策等方面来看,历史选择这一群体配享包含着许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功臣配享对士大夫官僚是莫大的荣幸,配享条件是必须具备身居高位、功勋卓著、道德高尚等,还涉及配享功臣的谥号、籍贯、家庭出身、寿命等。

宋代;配享功臣;籍贯;地域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861这里“祀”即“祭祀”。祭祀是中国古代传统礼法制度的一部分,对古人来说相当重要,甚至对今人也有深刻的影响。配享是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传统中的配享可分为祖先配享、孔子配享和功臣配享三类。所谓功臣配享,就是皇帝死后选取其在世期间大有作为的能臣干吏、功勋卓著的文武大员进入祖庙,陪祀其左右,再做冥世的明君良臣。宋代沿袭唐代的配享制度,大部分皇帝都有自己的配享功臣。

目前学界关于宋代功臣配享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袁良勇《宋代功臣配享述论》[2]、王瑞来《配享功臣:盖棺未必论定——略说宋朝官方的历史人物评价操作》[3]、闻轩轩《宋代功臣配享与士大夫政治》[4]等。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和分析宋代配享功臣这一群体的籍贯、谥号、出身等基本信息,探求这些基本信息背后的相关问题,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

一、宋代配享功臣概况

能够配享天子,可以说是臣子及其家族的无上荣光,不仅可以给本人带来名,亦可以给其子嗣后代带来利,可谓是名利双收。《宋史》第109卷《礼志》明确记载:“初,仁宗天圣中郊祀,诏录故相李昉、宋琪、吕端、张齐贤、毕士安、王旦,执政李至、王沔、温仲舒及陈洪进等子孙以官。元丰中,诏:景灵宫绘像旧臣推恩本支下两房以上,取不食禄者,均有无,取齿长者;若子孙亦绘像,本房不食禄,更不取别房。绍圣初,林希请稽考庆历以后未经编次臣僚,其子孙应录用者以次编定。寻诏:赵普社稷殊勋,其诸孤有无食禄者,各官其一子,以长幼为序,毋过三人。崇宁初,诏:哲宗绘像文武臣僚,并与子若孙一人初品官,若子孙众多,无过家一人。录艺祖功臣吕余庆族孙伟及司徒富弼孙直柔、直道以官,使奉其祀。靖康初,臣僚言:司马光之后再绝,复立族子稹,稹亦卒。今虽有子,而光遗表恩泽已五十年,不可复奏,请许移奏见存曾孙,使之世禄。从之。”[5]2631

“景灵宫绘像以传后世可谓名,子孙得以保全禄位可以谓利”,这两条足以让许多官僚士大夫为之痴迷。那么作为入围配享的功臣们,他们的群像又是如何呢?笔者根据《宋史》《宋会要辑稿》等宋代基本历史材料,对入围配享功臣的概况进行了统计,如表1和表2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乾道五年以来围绕钦宗皇帝配享问题,集议争论不休,原因则很可能是高宗赵构不想为其被金人俘虏的兄长正名,这样无疑是给自己皇位继承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增添不光彩,最终以吏部尚书汪应辰所论,钦宗朝没有可以胜任的配享功臣,“乃罢集议,钦宗一庙遂无配享”;理宗驾崩,度宗继统以后,处在内外交困、水深火热之中的南宋王朝,已然无力解决现实中的困厄,更无暇顾及冥世的配享之事,故而有宋一代的功臣配享先于宋王朝的灭亡而告终。

表1 宋代各庙配享功臣名单及谥号‍①

二、宋代配享功臣的籍贯

配享功臣生前一般与要配享的皇帝君臣关系比较融洽,能够入主宋代中枢机构,帮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这一群体一旦入主朝廷的中枢权力机构就可以发挥很大的能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帝国的中枢神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时,由于中国传统乡土观念浓厚,一方人一旦掌权又会反哺于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他们的籍贯信息加以分析。

表2 宋代配享功臣的个人信息‍②

两宋18朝共有12位皇帝有配享,入围配享的功臣有26人,其中:北宋18人(文臣14人、武将4人),南宋8人(文臣6人、武将2人)。但由于北宋文臣王安石和蔡确两人后来被罢享,故两宋最终确定的配享文武大臣人数为24人。《宋史》第210卷宰辅年表记载:“前九朝始建隆庚申,终靖康丙午,凡一百六十七年,居相位者七十二人,位执政者二百三十八人。后七朝始建炎丁未,终德祐丙子,凡一百四十九年,居相位者六十一人,位执政者二百四十四人。”[5]5415与两宋宰辅年表所载宋代宰辅总量相比较,表1所示配享功臣的样本容量虽然不大,然而这一群体却极具代表性。因为选择这一群体配享皇帝祖庙是两宋三百年各种势力合力的结果,也是两宋政治史风云变幻的集中表现,由此可窥见一斑。

依据程民生对宋代地域的划分——“北宋设18路1京(或24路):东京开封府(北宋末又称京畿路)、京西路(京西北路、京西南路)、京东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陕西路(永兴军路、秦凤路),以上属北方地区;淮南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简称江东路)、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以上属南方地区”[6]5,笔者统计了宋代配享功臣地域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两宋配享功臣地域分布情况

由表3可知,宋代配享功臣的地域分布大致在开封府、京西、京东、河北、河东、陕西、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等地区,而湖南、湖北、成都、梓州、利州、夔州、广西、广东等地区未出现一位配享功臣。在两宋12位皇帝的26名配享功臣中,河北拥有7人,占总人数的27%,是各地区中最多的;陕西有4人,占总人数的15%;京西地区有3人,占总人数的12%。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地域广阔的路、府、州相比,开封府尽管地域面积较小,但也为宋代皇帝贡献配享功臣1名。

如果把以上诸路(府)按照南北大方位划分,南方共有配享功臣8人(北宋与南宋各4人),占总人数的31%;北方18人,占总人数的69%。这一比例与程民生所计算宋代整个官僚队伍的比例虽有差距,但相差并不太大‍③。当然,拿这样一个比例来比较有宋一代南北方的配享功臣分布状况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在南宋时期,宋王朝几乎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北方领土,使得南方的地域在整个宋代地域中占有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例如就可比较时期的北宋南北方功臣所占比例进行计算可知:北宋共有配享功臣18人,南方地区有4人,分布于福建、江西、淮南等地,占总人数的22%,其他南方地区未见一人;北方地区有14人,占总人数的78%,其中河北有7人,占北宋总配享人数的39%。

崇文抑武是宋代的“祖宗之法”和重要国策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按照文臣武将的配享情况再做一个比较:宋代共有配享文臣20人,占总数的77%,其中南方地区有8人,占文臣总数的40%,北方地区占文臣总数的60%;而配享武将共有6人,占配享功臣总人数的23%,有意思的是,配享的6名武将全部出自北方,南方未有一位配享武将。

三、宋代配享功臣南北分布差异的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宋代配享功臣的南少北多现象,实质上也是宋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北方配享功臣多是因为北方经济开发条件好,发展充分,致使北方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南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充分、不平衡,造成南方文化不够繁盛,人才相对较少,配享功臣相应地也就少。当然,南宋以后到元明清,南方地区开发迅速,经济发展很快超越北方。

北宋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经济相当繁荣。河北地区,“河朔平地,膏腴千里”[7]1754。淳化四年,何承矩大力推广开垦屯田,引导当地农民大面积种植水稻:“何承矩至沧州,即建屯田之议,上意颇向之。既而河朔频年霖雨水潦,河流湍溢,坏城垒民舍,处处蓄为陂塘,妨民种艺。于是,承矩请因其势大兴屯田,种稻以足食。”[7]747事实证明,推行这一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收获,“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而有莞蒲蜃蛤之饶,民赖其利”[5]9328。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鱼稻如江乡,四方百物皆有”[7]12269,“泾源路缘边地土最为膏腴”[7]3606;原州更是“川原甚广,土地甚良”[7]1094。

高寒山区的河东路,虽然温度相对较低,但是由于水源较为充足,水稻生产量也相当高。范仲淹有诗《晋祠泉》云:“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8]8989矿产、林业等资源也相当富饶,如火山军、宁化军等地区“山林饶富,财用之薮也。自荷叶平、芦牙山、雪山一带,直走瓦薼坞,南北百余里,东西五十里,材木薪炭,足以供一路;麋鹿雉兔,足以饱数州”[7]8989。

相对来说,同时期的南方地区生产环境较差,开发困难,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如:湖北路“北路农作稍惰,多旷土,俗薄而质”[5]2201;福建路“土地迫狭,生籍繁夥;虽硗确之地,耕耨殆尽,亩直浸贵”[5]2210,两广地区“山林翳密,多瘴毒”,“地狭户少”,“土壤遐僻”[5]2248–2249;川、峡四路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又较为闭塞,尤崇尚迷信,虽有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然而与同时期其他地方相比,亦有一定的差距。当然,不能仅仅用这几路的情况来衡量南方诸路的经济状况,这样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其实南方的淮南、两江和两浙地区农业经济状况也是比较好的:淮南地区“土壤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5]2185;两浙地区“有鱼盐、布帛、秔稻之产”[5]2177;两江地区“茗荈、冶铸、金帛、秔稻之利,岁给县官用度,盖半天下之入焉”[5]2192。此外,湖南地区也“深耕穊种,率致富饶”[5]2201。

根据以上宋代区域经济发展概况,结合表2,不难发现,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出现配享功臣的可能性较大。从大的方向上看,北方经济状况较南方好,北方配享功臣相应地就较南方多;从局部地区来看,北方的河北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配享功臣出现就比较多;而南方的两广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宋代入围配享的功臣未在两广地区出现,同是南方地区的淮南、两浙、两江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较南方其他地区好,相应地也出现了少量的配享功臣。

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最终都要服从、服务于帝国政府。因此,朝廷在选用人才,尤其是入主中枢的机要大员时,都会有一定的地域考虑,而配享功臣作为这些机要大员的代表,除了考虑他们的德行和功业之外,一般还会考虑他们的所居地,也就是说南北地域观念也是朝廷选用高级官僚的一个重要参考。

据考证,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立过一通誓碑,碑文记载“祖宗开国所用将相皆北人,太祖刻石禁中曰: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9]4。又有《云麓漫抄》载:“用南人为相、杀谏官,非吾子孙。”[10]178此碑是否存在以及碑上是否有不用南人的话语,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然而,从配享功臣统计情况来看,宋代第一个荣获配享殊荣的南人应当是英宗朝泉州晋江人曾公亮,也就是说北宋前四朝未用南人配享,原因很可能与这一“禁中誓碑”有关系。

宋代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尤其是北方出身的士大夫对南方人也持有相当的地方偏见。真宗时期,宋真宗想任江西人王钦若为相,但是遭到获得真宗庙配享的大名人王旦的反对:“钦若遭逢陛下,恩礼已隆,且乞令在枢密院,两府任用亦均。臣见祖宗朝未尝使南方人当国,虽古称立贤无方,然必贤士乃可,臣位居元宰,不敢阻抑人,此亦公议也。上遂止。及旦罢,上卒相钦若。钦若尝语人曰:为王子明故,使我作相晚却十年。”[7]2075大中祥符八年,科举考试结束后,京东蔡齐与江西萧贯争夺状元之时,“时新喻人萧贯与齐并见,齐仪状秀伟,举止端重,上意已属之。知枢密院寇准又言: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齐遂居第一。上喜谓准曰:得人矣!特诏金吾给七驺,出两节传呼,因以为例。准性自矜,尤恶南人轻巧,既出,谓同列曰: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齐,胶水人也”[7]1920。同样的例子还有时人称之为神童的江西人晏殊,真宗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而时任宰相的寇准则略带鄙视的意味曰:“殊江外人。”[5]10195更有甚之,南方人鄙薄南方人的情况也有出现,“陈公莹中,闽人也,而专注北人。以北人而后可以有为,南人轻险易变,必不可以有为”[11]197。

北宋王朝对南方人的地域偏见,不仅体现在高级官僚的选择和任用上,就连对地方中下层官员的任命和选用,也有限制南方人任官的明文规定。太平兴国七年有诏:“内有西蜀、岭表、荆湖、江、浙之人,不得为本道知州、通判、转运使及诸事任。”[7]531熙宁八年诏:“川峡四路知州、通判,四路人差授,不得以本路人为代。”[7]6481熙宁十年二月诏:“自今成都府、梓利夔州路知州、通判,不得并差川峡人。”[7]6869熙宁十年三月诏:“自今川峡四路转运、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官,不得兼差川峡人。”[7]6882熙宁十年十月又诏:“诏川峡路令、佐毋得并差川峡人。”[7]6982。由此可见,北宋前期大部分南人在官僚队伍中遭受偏见和限制,尤其是熙宁年间皇帝多次下诏直接干预和限制南人地方官的任选。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根据程民生的研究,南人也有鄙视、轻蔑北人的现象[6]52,但笔者认为这应该不是宋代地域偏见的主流。有宋一代,尤其是北宋时期,统治者的地域观念是偏重北方人,对南方人则持有偏见。究其原因,则很可能是从商周秦汉唐一直到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存在于北方地区。正如谭其骧所言:“统治集团的地域背景条件,是指这个政权统治集团发轫或依靠的地域势力,当该集团取得政权以后,都城的位置尽可能不要离开这个地域太远。”[12]所以,一方面,由于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最高统治者不得不依附于北方,造成北方士大夫官僚自身很具有优越感。另一方面,南方地区在一段时期内开发不够充分,经济文化状况相对滞后。此外,来自北方的边疆危机相对来说较南方更加严重,为历代王朝所重视,相应地也会对整个北方地区有所偏重。

四、余论

功臣配享对于士大夫官僚来说是莫大的荣幸,但这些功臣必须具备身居高位、功勋卓著、道德高尚等条件。这里,笔者通过谥号、出身、寿命等情况加以讨论。

(一)配享功臣的谥号

“盖棺定论”是中国人传统的评价方式之一,也就是说,一般都会给予死者一个评价来总结其一生。对帝王将相的简要评价就是他们死后的谥号。两宋共有26人入围配享功臣,有谥号28个,从这些谥号的性质来看,一般都是寓意比较好的,基本没有恶谥。例如“贤德有成曰献”的赵忠献和韩忠献,“兴利裕民曰惠”的曹武慧和潘武慧,以及两位“文正公”王旦和王曾。即使蔡确被元人所修的《宋史》列入奸臣传,同样也被授予“忠怀”的谥号。

从文臣武将的角度来看,文臣多以“文”字开头,后加以寓意较好的“靖、献、正、定、惠”等经纬天地、慈惠爱民、安民大虑的字。武将多被冠以“忠、烈、武”等寓意刚强直理、威强敌德、临患不反的字。总之,这些字眼儿都充满着光芒,对他们的道德操守、德行功业给予了肯定和赞赏。

还需要指出的是,王安石的谥号“文”只对其一生的道德文章和思想贡献进行了评价,而对其一生最伟大的变法事业竟未有任何正面或负面评价。究其原因,极有可能是时人对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实在是拿不出统一的意见,搞得元人在修《宋史》时只能模棱两可,莫置可否。

(二)配享功臣的出身

在传统社会里,一个人的出身就意味着一个人拥有的资源,影响着其事业和前途。据表1可知:两宋入围的26位配享功臣中,有15人出身仕宦家庭(包括宗室子弟赵汝愚),白身起家者有11人,比如北宋太祖庙的赵普以及南宋高宗庙的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俊都是于国家危乱之际凭借自身的能力或军功获得高位。

北宋科举制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既没有隋唐初创时的不完善,又没有明清时期的僵化。进士及第者共14人,占总配享功臣人数的53.85%,这14人中,有8人出身仕宦家庭,有6人白身起家。可见,当时社会的教育资源较偏向于仕宦家庭,而白身起家者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还需要看到的是,科举出身不等于获得官位。王瑞来指出,士人们在科举中第的皆大欢喜后,就会陷入深深的“选海”,难以达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地位[13]235。因此,拥有一个好的家庭出身背景,有助于士人们脱离“选海”,得到比较好的仕途。

(三)配享功臣的寿命

寿命能够反映这一群体占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状况。由表2可知,配享功臣中寿命没有低于55岁的,以5岁为一个阶段,处于55―60岁之间的有6人,处于61―65岁之间的有4人,处于66―70岁之间的有11人,处于71―75岁之间的有2人,80岁以上的有3人。由此可见,配享功臣的寿命大多数集中在55―70岁之间。另外,根据计算可知,配享功臣平均年龄达到66.5岁。与同时期普通男子37.7岁的平均寿命‍④相比,配享功臣的平均寿命可以说远远高于普通男子的平均寿命;同时期西夏皇帝的平均寿命为45.1岁,显然宋代配享功臣的平均寿命也高于西夏皇帝的平均寿命。从配享功臣的家庭出身来看,仕宦家庭出身者的平均寿命为64.7岁,低于配享功臣群体的平均寿命;白身起家者的平均寿命为69岁,高于配享功臣群体的平均寿命,且高于仕宦家庭背景者的平均寿命。就宋代南北方配享功臣平均寿命而言,南方配享功臣的平均寿命为68.75岁,高于配享功臣群体的平均寿命,北方配享功臣的平均寿命为65.56岁,低于配享功臣群体的平均寿命,同时也低于南方配享功臣的平均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配享功臣这一群体的婚姻、子嗣、交友、性格特征等状况也牵动着两宋的政局。宋代配享功臣是两宋数以万计士大夫的缩影,他们既是宋代士大夫官僚的一分子,同时又是士大夫官僚精英中的精英。不论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合力既然选择了他们,自然有其中的道理。因此,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是把握宋代历史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王安石和蔡确入围过配享,后又被驱逐。陈康伯和史浩有两个谥号,前为原谥号,后为配享谥号。

②吕夷简、曹玮、蔡确、吕颐浩、赵鼎、韩世忠、赵汝愚等人的寿命状况在《宋史》本传中无明确记载,生卒年依据杨倩描《宋代人物辞典》计算。所有配享功臣的籍贯均采用其定居地表示。

③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的计算结果是:“北方5路1府总数是674人,南方13路总人数是385人。二者总共1059人,北方占总数的63.6%,南方占总数的36.4%。”

④此数据引自陈达《现代中国人口》(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页。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861.

[2] 袁良勇.宋代功臣配享述论[J].史学月刊,2007(5):27–34.

[3] 王瑞来.配享功臣:盖棺未必论定:略说宋朝官方的历史人物评价操作[J].史学集刊,2011(5):31–41.

[4] 闻轩轩.宋代功臣配享与士大夫政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7(5):53–59.

[5]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7] 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 萧德明,罗伟豪.范仲淹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

[9]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4.

[10] 赵彦卫.云麓漫抄[M].傅根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178.

[11] 吴玉贵,华飞.四库全书精品文存[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197.

[12]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5.

[13] 王瑞来.近世中国:从唐宋变革到宋元变革[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235–239.

2018-03-12

2018 年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YCX18007)

孙军凯(1990―),男,河南通许人,硕士研究生。

K24

A

1006–5261(2018)06–0132–06

〔责任编辑 赵贺〕

猜你喜欢

功臣平均寿命
灭害功臣
“扶贫就要扶出个名堂” “扶贫功臣”史军辉的故事
泥土中的功臣
2050年,富国人均寿命120?
世卫称日本平均寿命全球第一
犬子宫蓄脓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