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凡教授《赋学文献论稿》评介
2018-01-27李光先
李光先
踪凡教授《赋学文献论稿》评介
李光先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踪凡教授的新著《赋学文献论稿》是第一部专门研究赋学文献的学术专著,其特点有四:一是问题意识强,选题价值高;二是发人未发,新见迭出;三是材料宏富,立论坚实;四是层层深入,辨析精细。该书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踪凡;《赋学文献论稿》;赋学研究
辞赋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渐繁荣,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成果逐渐增多,赋学活动日益频繁。在诸多研究者中,踪凡是一位文献功底扎实的学者;在众多论著当中,踪凡的《赋学文献论稿》可谓卓然特立。该著于20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与众多以赋作文本为对象的研究论著相比,该著以赋学文献为研究对象,有别于众且论述扎实,多所创获。
《赋学文献论稿》是第一部专门研究赋学文献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赋体渊源与早期赋籍”,论述先唐赋学文献,收录论文、集校集释文章8篇;第二编“文献保存与赋境开拓”,探讨唐宋元赋学文献,收录论文5篇;第三编“评点与集成”,专门研究明清赋学文献,收录论文12篇;第四编“赋坛新论”,汇集6篇书评。全书总计31篇文章,对赋学领域的许多重要文献、重要问题提出了个人的创见,学术价值较高。该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问题意识强,选题价值高
学术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有敏锐的思维,善于在平常的材料和为人忽视的材料中发现问题,形成价值高的选题,然后开始进行研究。一个学者成熟的判断标准是问题意识强,选题价值高。踪凡教授可以说是一位成熟的学者。《赋学文献论稿》说明踪凡具有敏锐的学术思维,善于发现学术问题,形成良好的选题,从而取得好的开端,最终做出精彩的论述。如第一篇《赋源新论》就是很好的例子。关于赋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几种说法:一是诗源说,如班固《两都赋序》云:“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1]二是骚源说,如祝尧《古赋辩体》卷一《楚辞体上》云:“宋景文公曰:‘《离骚》为词赋祖。’”[2]三是纵横家言,如章炳麟《国故论衡》云:“纵横者赋之本。”[3]四是隐语说,如朱光潜《诗论》云:“赋即源于隐。”[4]五是俳词说,如曹明纲《赋学概论》言:“赋在战国末期由俳词演变而成,是文学创作由口头形式向书面形式转化的结果。”[5]六是民间说话艺术,如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云:“秦汉时代说话艺术的丰富和活跃,还派生了一种新的文学现象,那就是韵散结合的文体,就是赋。”[6]众多的说法各有道理,给人一种赋源多样的感觉。然而,踪凡并不满足于这些说法,而是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踪凡认为:
凡是对赋有较大影响的文学样式,都可以视为赋的一种渊源。这种思路本身就存在问题。我们为赋体文学追溯渊源,不能仅仅致力于考察赋体文学曾经吸收过哪些营养,受到过哪些文学样式的影响,而应该深入研究的是:赋的“母体”究竟是谁?赋是怎么诞生的?它的最初形态怎么样?这样才算是找到了赋的真正源头。[7]23
这段话使人对赋体渊源的认识豁然开朗,可以说是从纷繁复杂的众多观点中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从众多表象中看到了赋体渊源的实质,看到赋体渊源只有一个母体,而关键是赋的最初形态。从最初形态入手,探索赋体的渊源,这就找到了研究赋体渊源的思路,从而能够厘清赋体渊源这一问题。找到思路后,踪凡又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明确交代:
钩稽最初以“赋”命名的文学作品,寻觅其源头;考察与早期赋相似的后代文学作品以及出土文献中的近似之作,探究其源流;研究早期赋家的身份、地位及作赋动因,努力还原赋体文学生成和传播的最初状态。[7]23–24
最初以赋名篇的文献最接近赋体文学渊源,而早期与赋相似的后代文学作品及出土文献的近似之作,可以说是最初赋作的支流,离其渊源也不远。早期赋家的情况能够佐证赋体的渊源。利用这三个方法进行研究,踪凡得出了“赋起源于民间韵语”[7]24的精彩论断,厘清了自汉代以来关于赋体文学渊源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厥功甚伟。
二、发人未发,新见迭出
学术论著最重创新,观点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则会没有价值。细读踪凡《赋学文献论稿》,会发现其中创见迭出,使人收获很大。如《檀道鸾赋论发微》一文关注到南朝宋时期檀道鸾对赋学批评史的贡献。该文从檀道鸾的《续晋阳秋》考察其在赋学批评史中的贡献,认为檀道鸾称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等人的赋、颂“体则诗、骚”,首先表明檀道鸾把诗、骚列为经典,是赋体文学学习的对象;其次,赋、颂、诗、骚并列,说明檀道鸾已经具有分辨文体的意识;最后,肯定了檀道鸾创立的赋体渊源多源说。该文还具体谈了檀道鸾诗歌批评和赋体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该文发人所未发,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南朝赋体文学批评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了赋体文学批评史。又如《〈艺文类聚〉与中国赋学》一文,首先把《艺文类聚》与同为唐代的类书《初学记》比较,凸显了《艺文类聚》在收赋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肯定其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然后,踪凡又把《艺文类聚》与《文选》对比,发现两晋赋独多,说明了《艺文类聚》编者对两晋赋持青睐态度。最后,他把《艺文类聚》与《文心雕龙 · 诠赋》的论述及《文选》收赋情况进行对照,发现《文选》不收荀赋,而《艺文类聚》收录荀赋5篇,体现了《艺文类聚》对荀子在赋体文学方面先驱地位的肯定,而《文心雕龙》《文选》未涉及蔡邕赋,《艺文类聚》收录蔡邕赋11篇之多,说明《艺文类聚》客观的学术态度。踪凡对比《艺文类聚》和《文选》中魏晋赋的收录数量,阐明了类书与文学选本的差距及其原因。他在这篇文章中肯定了《艺文类聚》保存先唐赋体文学作品的巨大价值,也提到了该书的一些不足。《艺文类聚》与赋相关,早为学术界注意,费振刚先生领衔校注的《全汉赋校注》即以《艺文类聚》为其中一个校本,而踪凡该文运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了《艺文类聚》的文献价值、收赋倾向、学术态度,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得出新颖的观点,创见迭出,从而深化了对《艺文类聚》的认识。
三、材料宏富,立论坚实
学术论文必须尽可能多地搜罗材料,竭泽而渔,然后分析材料,从而得出坚实的结论。踪凡的论文往往展示出许多材料,体现了论文材料的宏富,从而确保了立论的坚实。如《古代语言文字学著作中的汉赋资料》一文广泛搜罗各种古代字书、韵书、雅书,发掘其中的汉赋资料。以雅书为例,该文云:“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宋陆佃《埤雅》、罗愿《尔雅翼》、明方以智《通雅》、清吴玉搢《别雅》等书对汉赋词语、名物有较多研究。”[7]48该部分末尾,踪凡还提到“张廷玉《骈字类编》、近人朱起凤《辞通》、符定一《连绵字典》等后出转精,对古代连绵字的研究更为细致、深入”[7]50。经过大量列举分析古代至近人的字书、韵书、雅书后,他得出坚实的结论:“总之,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资料著作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汉赋资料,它们或分析字形字义,或揭示用韵规律,或诠解语词名物,有时还挖掘赋意,梳理赋史,辨析错讹,为汉赋的辑佚、考证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文化遗产。”[7]50–51宏富的材料支撑使得结论十分扎实。又如《明代末年的汉赋评点》一文,踪凡考察了《史记评林》《文选纂注》《辞赋标义》《赋海补遗》《赋珍》《孙月峰先生评文选》《文选尤》《选赋》《精镌古今丽赋》《赋略》、吴近仁刻本《文选》等11种汉赋评点本,从而阐明了明代汉赋评点的主要内容,阐发其特色,断言:“这些评点文字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汉赋在明末文人中的普及与传播,也为今人欣赏汉赋、研究汉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有益的借鉴。”[7]385这一结论是在分析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得出的。
四、层层深入,辨析精细
踪凡《赋学文献论稿》一书在论述方面层层深入,辨析精细,鞭辟入里,富于深度。如《东汉赋注家及其赋注研究》一文,首先介绍了东汉12位赋注家及其赋注的基本情况,然后总结东汉赋注的内容与特点,其内容有注音、辨字、释词、解句等,其特点是体例完善、施注密集、用语凝练。同时,作者继续探究,把东汉赋注置于汉代文学注释的发展链条上考察,通过比较完整的曹大家《幽通赋注》与前后的文学注释如《毛诗故训传》《楚辞章句》的对比,从而肯定《幽通赋注》承前启后的作用,最终说明了东汉赋注的影响。 同时,踪凡通过对《毛诗故训传》的注释与《幽通赋注》的对比,认为:
首先,曹注没有揭示比兴和阐释经义的成分,其释语更加准确恰当,切合赋意。其次,《毛传》以释词为主,兼有解句(大多数条目都不含解句),而曹注却将二者并重,其解句皆以“言”字领起,体例比《毛传》更为严谨。再次,曹注增加了“征引”一项,并且依照释词、解句、征引的顺序进行。[7]108
这段文字细致描述了《幽通赋注》对《毛诗故训传》的因革,接着论述《幽通赋注》的意义:“由曹大家开始倾力采用的征引之法,不仅能揭示典故出处,佐证词、句之释,而且在挖掘赋意赋旨、保存古代文献(包括早期注释成果)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是训诂学的一次重要突破。”[7]109这一论断发蒙振聩,充分肯定了曹大家赋注的突出贡献。整篇文章层层深入,辨析精细,观点新颖鲜明。此外,该书还有行文流畅,语言优美的优点,读者细读即可感觉得到,此不赘述。
当然,作为一部厚实的赋学文献论著,该书也存在微小不足。如从时段而论,该书涉及的时段是先唐、唐宋元明清、当代,唯独缺少对民国赋学文献的考察,这正是作者以后努力的方向之一。踪凡治赋精勤,期待他能对民国赋学文献进行考察和梳理。从内容上说,该书个别材料的使用或可商榷。如该书第19页的材料“清人程廷祚《骚赋论》亦云:‘风、雅、颂之再变而后有《离骚》,《骚》之体流而成赋。’”此条材料用以论证赋源于楚辞。考程廷祚《骚赋论》(下)云:“赋与骚虽异体,而皆原于诗。”[8]程廷祚的本意是赋本源是诗,近源是骚。因此,把程廷祚的第一条材料用以论证赋源于骚,有待商榷。但是这条材料并不影响作者观点的创新性和论证的深入性以及本书的学术价值,可谓白璧微瑕,瑕不掩瑜。
总之,《赋学文献论稿》是当代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蕴含着踪凡近十年研究赋学文献的心得和体会,具有资料性、创新性、深入性、可读性,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全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464.
[2] 祝尧.古赋辨体[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718.
[3] 章太炎.国故论衡[M].上海:上海大共和日报馆,1913:132.
[4] 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2014:52.
[5] 曹明纲.赋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3.
[6]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6.
[7] 踪凡.赋学文献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8] 徐志啸.历代赋论辑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76.
2018-06-27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249)
李光先(1984―),男,广西贵港人,博士研究生。
I206
A
1006–5261(2018)06–0006–03
〔责任编辑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