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利用知行合一思想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发展
2018-12-26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马涧镇横木中心小学,浙江金华,321100)
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知行合一的思想,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能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形成,提升他们的数学整体水平。
1 知行合一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知行合一的思想核心基础就是首先要处理好“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也就是创建和谐师生关系,而和谐关系的建立,则需要贯彻知行合一的主体性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看到学生是正在逐步发展的人,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教师需要发展其主导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身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之上,也就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最初的知识教授者慢慢变为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促进者,使学生完成从被动接受知识完成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2 知行合一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贯彻知行合一的思想,就一定要遵循双主原则,即教师为主导者,他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以及评价者,他具有一定的调控性、指导性和教育性,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和主动性。在这其中,教师还要遵循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经历知识的理解以及巩固和运用的三个具体过程,并使主导与主体、教法和学法以及能力与知识和谐的统一和发展。
2.1 正确引导,激发兴趣
研究证明,处于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已经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利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指导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和分析,并鼓励他们在过程中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己引导者的身份,对知识“引而不发”,对学生“开路搭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不断研究和实践,进而在遇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相关的知识,拥有相关的技能。另外,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还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性,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研究中,提升他们的应用意识,促进他们主动地探究。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实际材料设置问题情境,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授学生圆形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把井盖、乒乓球等物质都认为是圆,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前能够先准备好一个乒乓球,并且在学生出现误解之后,当场将乒乓球拿出来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乒乓球不是一种圆的平面图形,而是一种“体”,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什么,并推导出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也可以将乒乓球切开,让学生了解球横截面是一个圆形,进而让学生明白他们错在什么地方,以及错的原因是什么。
2.2 学思结合,启发创新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通过归纳、联想以及类比等手段,学到知识,得到解决实践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教授学生小数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整数加减法的规则,进而主动联想和研究,推导出小数的运算规则。
2.3 有效组织,积极实践
知行合一的理念告诉我们,知识只有在生活中得到了使用才能真正的称之为知识,才能说明教育的成功,如果知识只停留在书面上,那么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积极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并衍生出新的问题,在不断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更深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好的数学技能。
3 知行合一下的教学评价
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也是知行合一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摒弃那种分数定优劣的观念,而是主张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实践能力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如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学生自身的交流合作能力、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等等,利用这些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全面清晰的判断,进而促进他们数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知行合一的理念,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他们数学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能增强他们的研究兴趣和促使他们进行主动思考,让他们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