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效历史课堂路径

2018-12-25张金保

江西教育C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效初中历史有效性

张金保

摘 要: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文就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特别是从课堂提问、思维导图等教学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 有效性 高效 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注重课堂的互动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里提升教学实效性,就必须精心分析教材、改变教学观念,在组织课堂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备课时如果仍习惯于备教材,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情,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无从谈起。从某一意义上看,教师的备课环节,在备教材上更要结合所任教班级的学情,了解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前后知识的连贯性,重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

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最后一课。本课突出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作用。在教学知识的把握上,主要侧重于三大问题:①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②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③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日益呈现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构成了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态势。“经济全球化” 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考虑到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为小组合作、材料分析奠定了基础。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还多停留于事物表面,透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现历史逻辑与本质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所以在备课时,也注重备学生学情的环节,设计了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引发思考。经过拓展与引申,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增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增强忧患意识和树立全球观念,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二、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

有疑才能长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其实课堂新授知识,实际上就是析疑、解疑的过程。讲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就要说到《鸦片战争》一课,本部分内容叙述了这一演变过程。在备课时突出两大板块的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在两个板块中分每个环节三个问题展开,在“虎门销烟”教学中主要设计三个问题: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③林则徐实行的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在《南京条约》签订教学中主要设计三个问题: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②清政府腐败无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每个板块呈现问题。以“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一环节设计,课堂上抛出这样的问题:“林则徐以虎门销烟的形式,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可以这样说“鸦片战争”是因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好的课堂提问起着知识整合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英国的侵略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马克思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看似是因鸦片走私引起的战争,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这样更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

又如在学习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时,抛出问题:“镇南关战役中,清朝老将冯子材带领中国军民明明取得了胜利,为什么战争的结果却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呢?”学生的情绪立刻激动起来,义愤填膺,纷纷痛斥清朝统治者。通过讨论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原因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再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节内容,就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①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②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③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④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这样,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的知识能一网打尽。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等知识就理解在心。课堂离不开提问,精心构建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三、思维导图助推历史教学

历史知识比较零碎且孤立单调。要提高知识的巩固性,在学习之后要把教材重新组合,进行知識归类和整合,把学过的历史知识,按前后发生的时间,按事件的关联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这时,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画成了思维导图的形式。刚开始思维导图中的画这个东西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要想画出思维导图,大脑中必须对所要记忆的对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否则是根本无法画出来。思维导图重在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所以一时把握不准,就从归纳总结开始。

以《美国的发展史》为例,由于此部分的内容多,课本的知识比较零乱,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美国的历史梳理成以下一条线索,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美国的发展历史: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的实施、“一超多强”时期的美国。如果配上用五颜六色的笔和弯曲的线条在纸上任意“驰骋”而成的思维导图,学习和记忆的效果自然非常明显。在思维导图中,要根据知识结构的枝干,有序突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从而突出知识熟记的牢靠性。

四、不断增强历史意识的引导

由于社会阅历与经验不足,学生的辨别、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有限,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思想,帮助学生在教学中获取辩证的历史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激活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如“八年抗战”突然之间在教科书里变成了“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写进教科书,不仅是一个概念的修改,还是对一段历史的庄重承认。通过这一次重大修改,让我们再次关注了抗战历史。在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开始的,之后查找好资料,选取了这样的一则设谜: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的一次酒会上,一位国民党方面的记者说:“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猜,也给今天的酒会助兴,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打我国古代的一人名。”从在国民党方面来看,他们认为日本最终投降是屈服于美国原子弹的威力,自然国民党方面记者给出的谜底是:“屈原”;共产党方面记者认为日本投降是慑于苏联红军的强大武力,自然给出的谜底是“苏武”。在给出两方面的谜底后,引发学生思考,要求结合教材的叙述,提出有见解的观点。同则谜面两个谜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更渗透历史意识的培养。有的学生觉得都有一定道理,更多的学生认为是两个谜底代表的两者的观点都有片面性。再指导学生再阅读教材,引用学生熟知的重大抗战战役及中国远征军等事件,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纠正两个谜底都是不准确的。事实上,2017年春季新学期,《语文》《历史》等教材中的“八年抗战”说法将不再出现,新教材关于抗战的提法全部改为“十四年抗战”。布设谜阵的引入,巧妙地传授了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意识,进一步理解抗战的艰巨性和合作性,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的全民族的抗战。由此,深化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新观念。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邓 钰

猜你喜欢

高效初中历史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