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文创园区的创意驱动与发展建议

2018-12-25胡清涛

上海房地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创园区上海

文/胡清涛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提出,上海市2035年的目标愿景是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2017年,上海出台城市建设新政,城市改造的思路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这意味着“城市更新”已不再是“大拆大建”的风格,主要强调盘活存量以获得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2017年底,上海市出台《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为“上海文创50条”),首次提出到2035年上海将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本文将着重研究如何在城市更新存量时代,通过文创园区的高质发展,逐步实现上海“创意城市”的愿景和目标,并就此提出几点意见,以求教于同行。

一、创意和文创产业驱动城市未来发展

(一)创意城市是领先城市下一阶段发展的目标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中心城市将不断崛起并展开竞争。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城市的发展与竞争亦是如此,经济水平、科技水平都只能成为城市的标签,文化底蕴才是城市的名片。无论是沿用已久的GDP和人口总量,还是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或摩天大楼,抑或是备受关注的独角兽和上市公司数量,都只是城市发展的一个侧面。城市的宜居程度、口碑形象,城市文化所塑造的城市影响力和感召力,都将成为城市竞争的新标杆。

英国经济学家汤姆·坎农提出建立“创意城市”的模式,力推“创意城市”就是“人的城市”,他认为城市基本单元不是道路、桥梁、房屋,而是技术员、工程师、教师等以及这些人的创意。以前,人们总是过多强调城市硬件的发展,强调人应该如何去适应硬件,现在到了回归本位的时候,即应该强调人的发展,重视城市中每一个人。他说:“我们应该依靠人的创意、人的力量,去增强城市竞争力。”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指出:“创意和人类的创新精神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创意也成为了当前知识经济的重要驱动力。现在城市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变化平台,成为了创意和发现创新解决方法的孵化器,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能更好地推动城市愿景的实现。”

由此可见,创意城市成为了世界中心城市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目标。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城市,于2010年正式获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以“设计之都”的称号引起全球瞩目。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上海作为世界设计之都的一次全面展示。跨入21世纪,上海以“创意上海,设计未来”为主题口号,确立了发展创意经济的目标,即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源泉,创造科学合理、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生活形态,以此丰富人类的文明成果,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设计之都和创意城市,推动中国、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创意产业的发展。2017年底“上海文创50条”首次提出,到2035年上海将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这更加彰显了上海建设“创意城市”的决心与高度。

(二)创意产业是消费和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1.创意产业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创意产业是以人的创造力和文化元素为核心驱动要素的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手工艺、设计、文化、旅游、时尚、电影、音乐以及游戏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也挖掘、拓展、提升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愈丰富、愈多样,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愈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每增长1%,文化产业的产出效率提高多达3.31个百分点。现阶段,中国已告别商品紧缺年代,消费并不仅限于有形的商品领域,无形的服务消费的重要性得到凸显,过去消费者购买东西主要是为产品本身的价值买单,而现在的消费升级则是为附加值买单,体现为四大变化:从功能到精神(精神追求);从品质到精致(审美表达);从需要到想要(心灵呼声);从从众到出众(自我风格)。在消费需求升级的影响下,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消费呈现暴发式增长,从而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了无可限量的机遇与潜力。

2.创意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创意产业推动了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以上海为例,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上海进入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期,经济结构开始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发展,中心城区的“退二进三”战略为外迁后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指明转型发展方向的同时,也给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创意设计产业对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起到了重大辐射带动作用,是提升相关产业能级的重要支撑点。近年来,上海文创产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2017年实现增加值371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占全市GDP比重的12.3%,成为上海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助力。

3.文创园区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载体。两院院士吴良镛提出:城市建设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与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目前和未来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城市有机更新,是对城市中已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改建,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这主要包括对建筑物等客观存在实体的改造,以及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

显然,在城市更新存量时代,越来越多的旧空间和街区将得到保护性利用,文创园区往往是利用传统工业遗存的老厂房、老仓库及其环境进行改造,通过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成为城市有机更新、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空间优化,优化原有工业遗存资源,在保持主体建筑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改建,这既可以保存一定的历史记忆,又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空间,凸显审美价值;二是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城市文化消费新市场、新需求,导入大量文化创意类人才、企业与机构,形成主题鲜明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实现传统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文创产业的转型;三是破除厂区围墙,打造街区式创业、办公、商业融合的业态环境,引入众多社交、体验、文化、休闲消费等服务内容,带动社区、街区、园区融合发展。可以说,文创园区是城市文创产业物理上的承载之地,也扮演着传承城市文脉、演绎城市精神的重要角色。

二、上海文创园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上海文创园区的发展现状

上海文创园区的前身,大致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都市工业园区”,那时只是对旧厂房、仓库的简单利用。此后,随着都市工业园的发展,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研发设计和现代物流等行业也被逐步纳入到都市工业园的重点发展产业中,包括设计、广告、传媒、网络等行业的现代服务业开始出现,而后快速增长,这在客观上催生了创意产业园的产生与发展。

上海自2004年起,在政府加以扶持、引导后,文创园区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随着多年的持续开发和城市扩张,上海新一轮文创园区开发与建设的中心,逐步转移至副中心城区以及郊区,杨浦、宝山、嘉定等区一些园区的规模、品牌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如今,上海已有128家经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总建筑面积逾1000万平方米,入驻园区企业2万余家。此外,还有大量区级政府认定授牌的文创园区,例如2016年7月浦东新区对首批28家区级文创产业园区进行授牌。此外,未获得任何官方授牌的园区或文创项目星罗棋布,更难以准确统计。可以说,文创园区已成为上海城市更新和产业创新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二)上海文创园区的发展新趋势

近十年来,上海文创园区发展在物理空间上由中心区向外扩散,在营运模式上从原先粗放式的裸租、二房东时代,进入专业化、精细化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园区不仅仅依赖地段、政策,而是越来越依靠品牌、服务和内涵,产业集聚、平台聚合、创业创新、产城融合等正引领园区向纵深转型发展。现阶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新趋势:

1.注重拓展平台功能。园区不再以收取租金和配套物业服务费为主,而是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以形成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据调研统计,上海超过80%的园区至少建有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内容包括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引进与培训、展示推广、投融资等,例如张江文化产业园区,主要通过各类平台服务企业、投资企业,搭建上海动漫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东方惠金投融资和担保服务平台、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将园区年度沙龙打造成企业家展示创新、激荡脑力、跨界发展的交流平台,园区还提供法律咨询、工商服务、人才招聘、项目筛选、基金申报等配套服务。

2.成为实践双创重要基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不少园区正在成为新兴企业与科技、创意型人才的集聚地,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这固然基于较低廉、优惠的租金成本和政策扶持,但园区形成的创业办公氛围,提供的投融资服务和财务、法务等公共服务也是考量因素。例如,徐汇区越界创意园“众创空间”,占据两层楼,办公面积达5000平方米,主要为移动互联网、数字娱乐、O2O、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地方政府免费提供场地,不收创业者租金,还为创业者配备人才公寓,在资金、人才、税收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此外,以德必WE、裸心社、方糖小镇、米域等为代表打造的共享联合办公、创客空间等新兴办公业态,也广受新兴创业者、自由职业者青睐。

3.加速推动三区融合发展。上海文创园区如今已逐渐打破固有的环闭式发展理念,园区、社区、街区三区融合发展,从而形成创意社区、创意生活和创意消费等三位一体的新模式。一些知名的文创园区正利用集聚

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最典型的如上海田子坊、新天地、老码头等,探索出一条“商、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新型园区如宝山区“中成智谷”,用“一谷三汇”的定位,在远离市中心区域,成为一座集合商业、文化、旅游、生活、休闲、健身等于一体的社区型园区,更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生活社区。在部分区域,地方政府还主动规划、引导,推动文创园区片状、带状联动发展。2007年,黄浦区以文创园区集聚的局门路为轴线,划定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的一片区域为“上海江南智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使其间的8号桥、智造局等11个文创园区实现资源融合、联动发展,更好地推动了区域商、文、旅产业整体发展。

三、促进上海文创园区高质发展的建议

上海文创园区发展从最初的“文化创意产业要素集聚”,演变为“文化创意产业要素融合渗透”,再上升到如今“文化创意产业要素辐射联动”,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正迎来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机遇。笔者就推动上海文创园区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落地

2014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本市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25号文”)和《关于加强工业用地出让管理的若干规定》,对上海存量工业用地的再开发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25号文”提出“存量工业用地因扩大生产、增加产能等原因,符合条件的,允许按照规划提高建筑容积率”,这使相关方充满期待。然而,随后的两年,上海工业用地企业、存量工业用地均难以在新政背景下有效盘活,并且新政出台前园区改造的实施路径也遇到不少障碍,造成2014年后上海创意园区数量锐减。勿庸置疑,上述情况与政策缺乏稳定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密切相关,而这背后,主要是地方政府对各方利益博弈的考虑,从而使好政策成为“口袋政策”“松紧带政策”。

“上海文创50条”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有效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集聚,减轻文化创意企业负担,进一步保障市场主体的创意创新活力。”尤其是在第47条提出:“合理利用存量用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建设规范、不影响相邻关系及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鼓励存量文化创意产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应该说,在此次“文创50条”产业政策制定中,尤其强调政策可操作、目标能落地,切中了一段时期政策实施不力、文创发展放缓的要害。

笔者以为,在文创产业和文创园区发展上,最关键的还是地方政府要具备长远眼光和放水养鱼的胸襟,打破“土地财政”的惯性思维和狭隘的利益格局,克服“房地产开发依赖症”,真真切切地从土地、规划上给市场主体松绑,对实施细则予以尽快明确,在落地执行层面予以认可或突破。在实际改造建设和招商运营过程中,消防、安监、城管、环保、市场监管等政府主管部门要主动解决园区发展诸多问题。此外,在信息服务、投融资、资金扶持、税收、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政府应给予力度更大,更加公开、透明的政策扶持。

(二)强化科学规划和专业运营

早期的文创园区,大多是政府或文化人运作,有的以工业园区或开发区的模式运作,有的缺少对市场和商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后期文化“热了”,又有一些披着“文创”外衣的商业地产公司和项目涌入,在定位、规划设计、改造或运营管理上存在短板,造成上海文创园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园区在功能建设、产业导入等方面有所雷同,并未形成产业集聚性和区域特色,在园区整体形象、实际经营效益、品牌效应等方面存在不足。

怎样才能形成一个好的文创功能区?总结为四点:产业要素充足,运营能力强大,城市文化筑基和其它因素协同。从发展趋势看,文创园区以前固有的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都会被摈弃,运营者要在专业化、精细化方面创造新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根据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布局与定位,例如影视产业、动漫游戏产业、演艺产业、创意设计产业、文化装备产业等,受区位、建筑形态、基础设施、创意人才和消费市场等综合条件影响,不能一窝蜂、大而化之地蜂拥而上。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条件对文创产业和园区进行科学、宏观的规划布局,企业也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文创园区有精准的定位。二是强化专业运营。文创园区的建设发展,是一项整合市场调研、产业分析、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房地产中介和物业服务等多项专业工作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环节上借用专业的资源,“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活”。研究定位先行,使专业策划咨询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其中;空间改造建设上,请专业建筑设计机构深度参与;招商运营和管理服务上,引进专业的中介和外包服务机构。近些年,在上海文创产业领域崛起了多家专业运营服务商,如上海纺织、静工集团、华鑫股份等国有企业以及德必、锦和、启客、圣博华康、汇橙等民营企业,成为文创园区发展的背后推手与中坚力量。

(三)进一步拓展园区平台功能

未来,园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无围墙化、去园区化,园区、社区、街区三区融合联动。园区不能坐井观天地看自己要做什么,而是要站在城市发展角度去看自己应该承载什么样的城市功能。在文创园区的运营管理上,要着眼于打造平台型园区。在空间上,要打破封闭格局,探索建立开放式社区与社群运营,敢于融合创新,打造商务、商业、生活集聚的综合创意社区;在运营体系上,要更加重视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打造,如咨询服务、中介服务、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培训服务、交流展示服务等平台;在产业集聚上,要重视聚焦两三个主导产业,打造集聚竞争优势,明确园区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企业群,以其为核心形成产品内容上、产品档次上、产业衔接上的完整产业链。

(四)全面推进绿色智慧园区建设

绿色化、智能化正在成为引领中国众多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也逐渐成为产业园区建设的新趋向。当前,上海绿色产业园区创建需求日益迫切,“存量优化、提高产出”成为必然要求。而随着全球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园区”建设已成为发展趋势。在国内,深圳“南海意库”文创园区楼宇改造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最高奖项,成为全国绿色建筑项目的新典范。在上海,“越界创意园”成为上海市首批12家智慧园区试点建设单位。这些都是值得借鉴、推广的典范。

创建绿色智能园区,首先,要绿色设计先行,从园区定位、设计环节上入手,强调园区的生态设计,使用立体绿化、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幕墙等设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区。其次,在园区基础设施改造创建上,遵循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制定的“绿色产业园区评价导则”,对照创建十大重点工程——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LED绿色照明工程、立体绿化工程、能源环保监控网络建设工程、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分布式供能热电冷联产工程、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绿色低碳交通工程、节水与中水回用工程、再制造工程,进行适当的投资建设。第三,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在基础设施、网络平台、软件支撑平台、客户消费体验端等维度都要融入数字技术和数据管理,推行软硬件一体化的多种应用,包括人脸识别、一键投屏、智能共享停车、共享充电桩、移动支付等众多元素,从而在商务办公、物业管理、产业发展、产权交易、生活服务等方面实现园区智慧管理和智慧运营。总之,下一阶段要大大提高绿色智能发展意识,通过推动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与创建措施,集中打造一批智慧管理、高效低碳的绿色文创园区,为建设美丽上海、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和城市更新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文创园区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陶溪川文创街区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