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改革助力

2018-12-24周秀娥

文教资料 2018年3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慕课

周秀娥

摘 要: “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互联网+”思想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慕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 供给侧改革

新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灵活,更多互动参与,更加富有挑战性。高校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思政课肩负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利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高校思政课“慕课”强势来袭,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需要理性思考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成为当下思政老师研究的时代新课题。

一、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时代机遇

(一)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

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把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可以说当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注力度前所未有,实践广度前所未有。

1.教学供给侧改革使高职思政教师面临教学理念的挑战

教学改革,理念是先导。“慕课”带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影响。以往“思修课”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单向传输多。“慕课”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模式和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挑战并冲击着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相对于“慕课”,在以往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资源单薄、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效果单一。借鉴“慕课”的先进教学观念,致力于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为适应未来教学模式的变化,推动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如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如何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这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衡量着教师的供给能力,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2.教学供给侧改革使高职思政教师面临信息技术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播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慕课”的教和学建立在数字化、交互性和多媒体的基础上,如何借鉴“慕课”创新教学模式,建构有效课堂,推动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息能力成为慕课时代的必然要求。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构创造更好的条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需要使话语转化、教育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的完美包装实现华丽转变,對高职思政老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具有全新的挑战。

3.教学供给侧改革使高职大学生面临的挑战

移动互联时代,“0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学以致用,让学生主动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问题、解决疑惑,如何利用好手机学习面临挑战。“慕课”革命学生是最大受益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借鉴“慕课”建设学习平台上的课程资源的意义在于建设资源服务于教师的“教”,关键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大受益者,依托学习平台,需要把自己培养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学习的建构者的主体。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意识的增强使高职院校学生面临挑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机遇

“慕课”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引发的在线、自主的学习模式变化,带来学习方式、观念的改变,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难得的契机,为撬动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提供现实路径。

1.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机遇:“慕课”冲击下的教学理念更新

“慕课”视频结合生动真实的图片、录音、电视纪录片等资料,灵活穿插小测验、互评、在线讨论和答疑等互动环节,精选教师或名师亲自线上授课,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慕课”以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基础,以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最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慕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有趣、有料”的思政课“慕课”受到广泛欢迎和认可。因此,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必须由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我们驾驭课堂,主导教学、设计教学,应对“慕课”背景下学生“学法”的改变,教学方法手段必须做出相应改变,改变教师的“教法”。否则,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就有可能用耳朵和眼睛投票,坐在教室里却听着名校教师的“慕课”。

2.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机遇:“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正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按照“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当前,教育部正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必然趋势,需要我们建好课程资源,改进课程设计,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策略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问题导向的教改理念,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融合是推动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大势所趋,激活思政课的三大策略。未来的学习应该是线上与线下结合、“慕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混合式教育,以“用户为上、体验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构建的互联网思维,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的头“抬”起来,让学生的心“动”起来,师生交流“活”起来,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对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才培养质量。把握高职教育规律与“95后”、“00后”高职学生思想动态、生活实际和个性特点,教学内容更多体现学生成长需要,教学改革应“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教学供给聚焦于学生的“学”,聚焦于学生的兴趣、能力、需求,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富有时代性。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兴奋点的相关教学内容,既要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树立问题导向的教改理念

国外有研究指出,以问题为中心的阐述是提升学习“慕课”参与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要借助“慕课”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参与互动的教学理念建设教学资源,设计教学专题。我们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以问题为线索,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设计问题链,并设置层级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发问和释疑,通过层层拨开“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正视现实、坚定信念。借鉴“慕课”特有的微课程与问题链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树立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践行以学生为问题中心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学实践改革的自主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慕课”强大优势不僅表现在在线课程的共享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富有吸引力;学习方式上体现以学为中心,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方便学习者自主选择。这些优势都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还是学生潜在品质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通过使用互联网,更容易找到针对性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视频等鲜活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需要。此外,通过引导学生上网学习,主动学习,自主讨论,设计个性化的作业,也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在课后利用学生常用的QQ、微信、电子邮箱等信息技术,与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答疑解惑。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教学,既能丰富思政课的表现形式,又能增强思政课的新鲜感和亲和力。

新形势下,借鉴“慕课”,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入贯彻中央精神,确保“主渠道”功能的有效发挥,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和时代感,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的重要落脚点和关键突破口,也是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汤敏.慕课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Z].北京: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15.7.2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慕课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