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间隙金陵城

2018-12-24齐君莉

中国铁路文艺 2018年9期
关键词:王献之秦淮河间隙

齐君莉

沧海桑田间,历史总会留下一些痕迹,让后人有意无意间窥探到。

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温婉、柔和,带着特有的安宁和平和,默默地坐落在长江边上,无语却又胜过任何冗赘的表达;历史在这里留下了诸多印记,透过冬日的暖阳,穿过历史的间隙,审视这座古老城市,述说无以复制的过往。

透过历史的间隙,我们看到了大明帝国开拓者匆忙离去后的情景。

公元1398年的6月,炎夏的一天,71岁的大明皇帝朱元璋驾崩。这个历经百战、英明神武的大明开国皇帝就这样和普通人一样没有逃脱死亡;相对于38岁就去世的儿子明兴宗朱标和其他14位明朝皇帝,他也算是高寿了。他死后,孙子朱允炆匆匆将其埋葬,尽管儿子朱棣百般猜测侄儿将他老子匆匆埋葬的各种原由,但也无法挽回这种局面。和每一个皇帝一样,朱元璋生前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他没有想着落叶归根后回安徽老家凤阳,而是看中了南京钟山这条龙脉。没想到,他的马皇后在陵墓主体工程刚刚落成的第二年就离他而去,因马皇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故取名为明孝陵。自修建开始到朱元璋去世,明孝陵前前后后修了长达30余年。所以,就有了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秋末初冬,天空湛蓝,阳光温暖,明孝陵最美的时节。蜿蜒的石像神道悠远、苍茫,阳光透过没有完全谢落的榉树、乌桕等各色树叶,斑驳地洒在地面和石像身上,这十二对石像,每种两跪两立,隔一组示以跪姿,夹道迎侍。它们历经了漫长岁月的风雨侵蚀,浑身写满了沧桑。尽管骆驼的驼铃声再也无法响起,尽管大象深重的步履再也不会迈开,但它们依旧雄浑、威猛。

翁仲路上,文臣武将两列,为数不多的八人,武将佩刀在身,文臣手持朝笏,高大松柏的掩映下,他们还似乎沉浸在肃穆的朝事中,任何纷扰和他们无关,一切停滞在他们的当初当时,唯有偶尔飘下的片片落叶提醒着,这一切已经是不可往复的追寻。

穿过下马坊、神烈山碑、大金门,主体的建筑文武方门红墙的墙面上投射着稀疏的树影,一个人匆匆走过,长长的影子投在朱红色的墙上,历史和现代瞬间交错。墙头金黄的银杏叶俯视着这一切,轻轻地点头微笑着。走过碑店、治隆唐宋碑、享殿后,方城跃然眼前,沉静、庄严。站在方城上方的明楼上举目望去,一切变得无比辽阔,背后,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上,草木丛生,高大葱茏。眼前层林尽染,宽阔空旷,前尘往事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听到风从树林吹过,从耳畔吹过。

历史是安静的,但也是纷争的。

三国纷乱的战火,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孙权吴国的建都,奠定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长期的战争,让这位年少得志、在位24年的孙权病逝。一生戎马,功绩无数,但终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也许当紫霞山梅园梅花开遍的时候,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才能在他心里得到平复。

历史有统治者的更替,还有王侯将相的生活枝节。

脂粉浓艳的秦淮河畔,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繁华,没有了豪门士族的觥筹交错,没有身着乌衣的两族子弟穿梭其间。唐朝时期,这条名巷湮没在了历史的废墟中,才有了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到了南宋,乌衣巷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成了抒情怀古的地方。岁月更迭,而今,巷内坐落着王谢纪念馆,门口一丛绿竹中一棵叶子深红的枫树淡然地夹杂在中间,格外醒目,对面一家谢馥香老店,暗香浮动,一个青衣女子,轻盈地走入店内,几句吴侬软语,不一会儿,拿着一盒粉饼和胭脂出了门。原来,乌衣再世身份,也逃脱不了脂粉的妆饰。再远的女人,即便不在秦淮河边,也一样会记得谢馥香。

历史除了庄重的叙述,还有柔情的诉说。

江南贡院的周围,没有赶考的举子,但考官却一如既往地端坐在门前,手捧名册,似乎默数着应考举子的人数;周围参观的游客时不时凑近他,靠着他,他却置若罔闻。如此严肃的科举,怎能不慎重对待。我也曾一路走来,才有了今天的顶戴花翎,曾经的努力才能成就想要的未来。

秦淮河流水脉脉,桃叶的出现,让乌衣巷王导的后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的情感故事成为佳话。因为这个女子,秦淮河上的一个小渡口,瞬间变幻色彩。那时秦淮河水面宽阔,常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就会翻船,桃叶每每来会情郎,都非常害怕,为了安慰爱人,王献之便写诗一首“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来时,王献之便去河边这个渡口接她,久而久之,这个渡口就有了一个充满色彩的名字“桃花渡”。

而今,王献之依旧站在河边,可是,来来往往的画舫里,游船上,早已没有了他的爱人;波光粼粼的碎影,再也无法拼凑水月镜花的秦淮风月,水流脉脉,一切,不过青砖黛瓦前远去的风景。

历史有王侯将相的浓墨重彩,也有平凡百姓平常的生活抒写。

长干里,春秋、秦、汉、六朝时期都是南京的商业区,加之地势高,雨花台在前,秦淮河在后,又是南京城市雏形——越城所在地。所以,人文、战略地位都十分重要,也是文人墨客必到之地。公元725年秋末,李白来到长干里,这是他第二次来到金陵,晚上和朋友游玩时,听到了一首幽怨的曲子。于是便有了这首充满柔情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如今的长干里寂静了,寂静得似乎能听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稚嫩的欢笑。然而,这欢笑的未来,未必是长相厮守的恩爱,长干里还是长干里,变化的却是人心。

历史的穹庐覆笼遥远的往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心求佛饿死在台城的梁武帝、厚重的明城墙和墙上的弹孔、让人肃然起敬的总统府、停留在浦口火车站站台上挥之不去的背影、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起起落落间,这座城见证了太多的山河破碎,盛极而衰。透过间隙,我们看到了熙熙攘攘和门前冷落,看到了刀光剑影和花好月圆,看到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也看到了南京这座城里的欢笑和泪水、哀叹和悲鸣。岁月漫长,历史瞬间,有的历史需要思索回味,有的却必须刻骨铭记。

钟山的风雨,高大、茂密了山上的林木,丰润了它脚下的厚土。街巷里随处可见高大粗壮的梧桐,伸着厚实的臂膀,迎接著每一天的日出日落;江上的船只,富有画面感地穿梭着。一切平易安详,一切都藏在时光背后。这座古老的城市是那么敦厚和沉静,也许,只有体味穿过幽深黑夜的颤栗,才能感受抵达旭日绽放黎明的美好。

岁月留痕,是不想后人遗忘。历史间隙,一切回望,除了珍藏,更将未来照亮。

——选自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文联《飞驰》2017年第四期

猜你喜欢

王献之秦淮河间隙
间隙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练字
飞行过载及安装间隙对主安装节推力测量的影响
紧流形上的SchrÖdinger算子的谱间隙估计
王献之练字
夜航
南京内秦淮河中段底泥的污染与再利用
秦淮河水冷,战事几回伤
南京城与秦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