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视域”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新路径
2018-12-22杜新妹
杜新妹
[摘 要] 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操作方法不恰当,使识字教学失之偏颇。本文试从“生本视域”着手,从“准确解读生字,捕捉‘感点;精心构筑平台,铺設‘趣点;加强动手实践,激活‘悟点”等三种识字教学路径出发,进行思考和实践探索。力图让学生亲历识字学习的过程,充分感受汉字的意义、意趣、意蕴,从而使识字教学成为启迪儿童心智的兼具文化、审美及价值引领的探索之旅。
[关键词] 识字教学;生本;阅读
识字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摈弃以往依靠枯燥乏味的认读和课后大量机械抄写的识字方式,借助阅读帮助学生建立字形与音、义的联系,让识字成为学生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相互统一的优化过程。
一、多元解读生字,捕捉“感点”
所谓“感点”,原本是指文学作品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引起读者建立某个观点的地方。引申过来,就是指汉字学习中最能吸引学生、最容易让学生感知之处。
(一)借助实物,“感”在直观
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识字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孩子熟知的物品和识字相结合,识字效果就比较好。
教师运用实物展示法,将枯燥抽象的汉字符号与立体可感的实物联系起来,通过看看、摸摸、读读、认认,调动学生多种感观识记汉字。这样教学,汉字的表象就会清晰地贮进学生脑海深处,提高识字效率。
(二)渗透字理,“感”在形象
“字理”即汉字的构字理论,它反映汉字的本质。汉字的构建不是人类无意和随意的行为,而是根据一定理据抽象、概括创造出来的。抚今追昔,汉字虽经数千年的历程,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许多字理仍然清晰可见,能“视而见意”。字理识字教学就是运用直观手段把枯燥无味的符号还原成形象生动的图画、故事等,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识字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识记过程,而是综合了情趣、想象、思维和兴趣等诸多因素,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长期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实践语言,“感”在语境
所谓“语境”是指有助于学生识字的语言环境,包括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语用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让学生在语境中轻轻松松识字。
如教学《北京》这一课时,创设了带着学生去北京旅游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同时把“识字”“读词”“读句”初读环节的这几项内容分别设计成了“领取通行证”“了解北京城市名片”“读读导游词” 这样的情境,既避免了字词教学的枯燥乏味,又让学生对这趟北京之行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精心构筑平台,铺设“趣点”
汉字是由基本笔画和部件组成的,它们既无色彩又无气味,还缺乏性格和感情。让孩子识记、运用这些方块字,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适度开发资源,精心构筑平台,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汉字变得有血有肉、有灵气有性情,使识字教学充满童真童趣。
(一)发现规律,“趣”在串联
北京糖葫芦小孩子都喜欢吃,几个形状相似的糖葫芦串在一起,看看都觉得好玩。在字词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用这种串联法进行教学。
1.字串识字
汉字的形体是因其意义构建的,大多数形义之间密切相关,是有规律可循的。如“辩”“辫”“辨”“瓣”字的识记:“辛辛俩人在说话,中间有言来争辩;辛辛两个小姑娘,都用丝带扎发辫;辛辛中间有点撇,请你仔细辨一辨;辛辛俩人种南瓜,开出朵朵黄花瓣。”
又如 “月”字旁的字,大多都是跟身体的某个部位或某个器官有关,如“脑、腿、臂”等;“足”字旁的字,与脚有关,如“追、跑、跳”等;“心”字底的字与“心”有关,如“想、念、闷”。像这样的形声字是非常有规律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如一字开花、火车接龙等,把生字的规律总结出来,串联起来进行识字。
2.词串识字
词串识字,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些词义相关的词语串联成几行 。如《七颗钻石》一课可以选择构成这样的词串:“干涸干枯焦渴而死/清亮清澈喜出望外”,这样的词串,学生乐于诵读,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在诵读中也能很快地记住这些词语。
(二) 追根溯源,“趣”在文化
著名语言学家安子介说过:“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拐弯抹角就是一段美丽的故事。”《趣味汉字字典》前言中提到:“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生动展现古人生活的风俗画,在这画卷里脉脉流淌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心理潜流。”可见,汉字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
借助会意字,把字的“形”与“义”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的同时也理解了字的含义,并从中领悟到汉字字形符号背后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教学,把汉字从单薄变得厚实,从呆板变得生动。
(三)联系实际,“趣”在生活
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识字教学资源,采用课内外联系的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认识,掌握汉字的规律,才能提高识字效率。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积累来体会字义,记忆字形,鼓励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迁移和运用。
例如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里的生字“面”,在课文中是作为方位词的后缀,但这个字在生活中更常见的是作为食物的“面”,教师借助面馆形象而有个性的广告标志来帮助记忆“面”的字形。生活经验的引入,让学生们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讲起自己与课文中其他生字所打过的“日常照面”。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的、有趣的。正如上面的案例,孩子们可以就这个“面”字回忆生活。识字就是生活的再认识,汉字就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识字的过程也就因此而活色生香。
三、加强动手实践,激活“悟点”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识字的实践除了反复认读、抄写这两种实践方法以外,还有许多实践的方法。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进行多种实践,在反复的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大脑对汉字有一个“悟”的过程。
小朋友都特别喜欢画画,在生字字形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画。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课文《影子》中的“影”这个生字时,有小朋友就这样画:在大大的太阳下,一个小朋友戴了一顶帽子,张着嘴,喊着“热死了、热死了”,后面留下了长长的影子。利用这样的一幅画,学生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影”这个生字。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除了认识语文课本中的生字以外,我们也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中的生字,如食品包装袋上的生字,商店门口的生字,公交车站上的生字等等。课外,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认识的生字,并把它剪下来或拍下来,贴在课外识字本上,来考一考其他小朋友,看他们认不认识你找到的这个生字,让学生养成识字的意识,随时在生活中识字。
责任编辑 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