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2018-12-22史学斌
史学斌
【摘要】 目的 分析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对患者重建椎动脉、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 同时对椎动脉、横突孔和钩椎关节的形态变化及与周围骨性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后, 结果显示:椎动脉正常者有3例(3.26%), 双侧椎动脉完全显影, 血管平直, 管壁平滑, 基底动脉显影正常, 无局限性狭窄;椎动脉相对于健侧细>1.0 mm或直径<2.8 mm的椎动脉纤细有36例(39.13%), 都为单侧变细, 其中左侧变细20例(21.74%), 右侧变细16例(17.39%);血管硬化12例(13.04%);管腔局限性狭窄15例(16.30%), 其中5例(5.43%)血管内壁可见斑块变软, 形状为扁平状, 钙化情况未出现;钩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6例(6.52%), 横突孔增生压迫椎动脉4例(4.35%);血管走行迂曲23例(25.00%);两侧横突孔对称且大小正常80例(86.96%), 两侧横突孔不对称8例(8.70%), 其中一侧横突孔变小4例(4.35%);不同程度钩椎关节增生45例(48.91%), 其中C4~5、C5~6最为常见, 分别为15例(16.30%)、19例(20.65%)。结论 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采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效果显著, 能清晰的显示横突孔、椎动脉异常和钩椎关节的具体情况,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椎动脉型颈椎病;应用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35.03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工作压力地不断增大, 颈椎病的患病人数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显示[1], 我国颈椎病患者已达5000万人, 而且每年还在以100万的速度上升。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占颈椎病患者的40%, 临床表现为偏头痛、耳鸣、听力减弱、发音不清、突发性眩晕和猝倒, 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2-4]。本研究选取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 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8例, 女44例, 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38.5±9.9)岁, 病程7个月~1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3]:①颈性眩晕并伴有猝倒史;②旋颈试验阳性:颈部过伸或转动至某个方位时可出现事物旋转、恶心、呕吐, 离开该方位时症状消失;③伴有恶心呕吐、胸闷心悸、耳鸣等交感神经症状。
1. 2 方法 采用东芝Toshiba公司多层螺旋CT为患者检查, 在检查前做常规准备工作, 对患者呼吸进行训练, 按常规患者应取仰卧位, 首先进行定位象扫描, 然后做碘皮试, 使用高压注射器对肘静脉进行穿刺, 快速注入造影剂(3~4 ml/s), 注射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等待20 s左右后开始扫描, 扫描范围从外耳道水平至主动脉弓水平, 在扫描过程中嘱咐患者正常呼吸, 约3~5 min完成整个检查过程。扫描参数设置为:扫描层厚2~3 mm, 电压120 kV, 电流250 mA, 速度0.8周/s, 显示野250 mm, 矩阵512×512, 床速35 mm/s。
1. 3 观察指标
1. 3. 1 椎动脉 椎动脉评价主要采用容積重建图像和曲面重建图像进行观察, 在临床上一般将椎动脉三维CT图像分为7种类型:①正常:椎动脉正常无任何病变;②椎动脉管腔变细:主要是指管腔全程纤细, 比健侧细1.0 mm或直径<2.8 mm;③椎动脉走行异常:是指椎动脉在走行过程中没有遵循正常解剖路线, 从而产生了解剖变异现象;④椎动脉血管硬化:是指血管壁没有弹性、管壁粗糙、形状不规则、粗细不均匀, 还会导致串珠样改变;⑤椎动脉管腔局限性狭窄:指病变部位在一个范围内, 动脉内膜有斑块形成或局部发生外压现象;⑥椎动脉血管行走迂曲:指由于椎体及椎旁软组织发生异常变化进而导致椎动脉行走迂曲;⑦椎动脉血管闭塞:指椎动脉远端血管未形成显影。
1. 3. 2 测量椎动脉直径 选取C5~6横突间无病变部位进行测量, 椎动脉横径和矢径在横突面进行测量, 同时在三维重建图像上对直径进行测量。
1. 3. 3 测量横突孔 横突孔内侧应在轴位图像上进行测量, 分别对两侧横矢径长度进行测量, 若双侧横突孔直径差值<1 mm则为双侧横突孔不对称, 差值>1 mm者为一侧横突孔狭窄。
1. 3. 4 钩椎关节增生 钩突增大不明显者为轻度增生, 表现为外缘不光滑, 对椎动脉影响不大;钩突明显增大者为中度增生, 表现为外缘不规则突出, 能够对椎动脉造成推移;在中度增生基础上能够明显感到骨刺压向椎动脉, 导致管腔局限性狭窄为重度增生。
2 结果
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后, 结果显示:椎动脉正常者有3例(3.26%), 双侧椎动脉完全显影, 血管平直, 管壁平滑, 基底动脉显影正常, 无局限性狭窄;椎动脉相对于健侧细>1.0 mm或直径<2.8 mm的椎动脉纤细有36例(39.13%), 都为单侧变细, 其中左侧变细20例(21.74%), 右侧变细16例(17.39%);血管硬化12例(13.04%);管腔局限性狭窄15例(16.30%), 其中5例(5.43%)血管内壁可见斑块变软, 形状为扁平状, 钙化情况未出现;钩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6例(6.52%), 横突孔增生压迫椎动脉4例(4.35%);血管走行迂曲23例(25.00%);两侧横突孔对称且大小正常80例(86.96%), 两侧横突孔不对称8例(8.70%), 其中一侧横突孔变小4例(4.35%);不同程度钩椎关节增生45例(48.91%), 其中C4~5、C5~6最为常见, 分别为15例(16.30%)、19例(20.6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复杂, 目前可将其发病因素归结为动力性、机械性、血管性因素3种[5-7]。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 因此容易和发生头痛的其他疾病相混乱, 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目前临床上诊断该病的方法主要为症状、X片和CT检查等。近年来由于医学的快速发展, 临床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日趋重视起来[8]。经颅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检测椎基底动脉系统, 该方法灵敏且具有很好的效果, 但其检查结果与检查者的操作技术水平息息相关,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稳定性。核磁共振检查由于其检查全面, 且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同时成像清晰, 具有良好的分辨率等优点而被广大患者和医师所青睐, 临床上对椎动脉导致的椎动脉供血不全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但其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血流信号, 并且也无法准确显示血管壁钙化和椎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项技术, 其在检查过程中对患者不造成任何损伤, 采集数据快速且准确, 并且不受患者情绪、运动的影响, 在获得图像之后, 经过系统工作站的处理, 椎动脉狭窄部位、原因和畸形等情况可以在任意平面和角度进行观察, 还可以测量椎动脉直径及横突孔内径,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深受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在本次研究结果中, 椎动脉相对于健侧细>1.0 mm或直径<2.8 mm的椎动脉纤细有36例(39.13%), 都为单侧变细, 其中左侧变细20例(21.74%), 右侧变细16例(17.39%);表明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较小病变的检出率, 高质量的三维重组图为操作人员能够检测横突孔矢径和内径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对人体辐射小, 对患者副作用少。
综上所述, 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采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效果显著, 能清晰显示横突孔、椎动脉异常和钩椎关节的具体情况,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冯志学. CT螺旋扫描与轴位扫描在颈椎病診断中的应用比较. 微创医学, 2015, 10(6):859-860.
[2] 黄祖和, 徐志宾, 闫剑锋, 等. 64层CT精细扫描构建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研究. 黑龙江医学, 2016, 40(7):632-634.
[3] 莫深, 林益良, 卢家灵, 等.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研究. 今日健康, 2015, 14(8):338-339.
[4] 范炳华, 许丽, 林敏, 等. 椎基底动脉三维CT血管造影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寰枕段形态学改变的观察. 中国骨伤, 2015, 28(1):39-42.
[5] 李柏冬, 张峥.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7, 46(10):931-933.
[6] 陈家洪.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医药前沿, 2017, 7(9):29-30.
[7] 蒋蕾.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不同分型颈椎病病理表现的准确性分析. 慢性病学杂志, 2016(3):344-345.
[8] 李卉, 杜文征. 联用多层螺旋CT检查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中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14):140-141.
[收稿日期:2018-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