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教师的“退”,成就学生的“进”

2018-12-22周静娟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摸球白球红球

周静娟

【摘要】解放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成全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从创设“真情境”、鼓励“真质疑”、经历“真活动”、分享“真故事”四个方面,阐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教师的“退”,成就学生的“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学生思维 活动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有效的数学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更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教师的“退”,成就学生的“进”。2018年4月27日,在全国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研究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教学研讨会上,我执教了《可能性》一课,下面就以本课为例,谈谈课堂上教师“以退为进”,成就儿童深度学习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真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来自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越高。上课伊始,我抛出了一枚硬币,让学生猜正反面,他们马上进入状态,引出可能性这个话题。在教学例题时,我又创设了一个“装球活动”,学生探知的欲望进一步增强。我先出示游戏规则:六个同学为一组,每个小组在若干红、白、黄球中选择六个球放入口袋,老师在口袋中能摸出红球。学生一听玩游戏,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时,我没有立即让学生马上开始游戏,而是让学生捕捉有效的信息,说说规则中的细节,在小组中先发表意见,讨论一下再动手。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都在口袋中装好了球。我利用学生小组的作品引出“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三个术语,彻底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鼓励“真质疑”,推进探究深度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争辩能使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能使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转入活跃的状态。在装球活动后,我问学生:“手上不长眼睛,在有白球和红球的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真的有可能摸到红球吗?”学生马上分成两派,一派说:“可能摸到红球,因为袋中有红球。”另一派说:“不可能摸到红球。因为袋中还有白球。”对于这个争辩,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引出了下一个游戏项目:摸球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悟,自己去发现。学生通过摸球深入体验后,感受到了数学中“可能”的特点。在学生理解了“可能”后,我又提出了一个“男女生进行分组摸球”活动:在有白球和红球的袋子中,摸一个球,摸到红球女生得一分;摸到白球,男生得一分,摸十次。分数高的那队就赢。这个游戏规则一出,男女生马上形成对立的兩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争辩,从而引出了对可能性大小的思考,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经历“真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小学生思维活跃,争强好胜。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往往能集中注意力,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抛硬币引出学习主题;在新授环节设计装球活动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数学术语;设计摸球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可能性,判断可能性大小;在练习环节我还设计了放球游戏、转盘游戏、设计骰子面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让整个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儿童在经历“真活动”中增强探究能力,提高探究乐趣。

四、分享“真故事”,培养探究智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去运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实践价值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这节课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后对可能性、公平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整节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的视频。随着课件的播放,学生在一系列游戏活动的强烈冲击中,情绪慢慢地平复下来,静静地听着故事,这时他们眼中有一丝疑惑:今天是数学课怎么上起语文课来了?听完故事,我让学生说说你想对农夫说什么?这时发言的学生都是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的术语讲了一些大道理。我又问:“你能结合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可能性,来劝劝农夫吗?”这时学生们才恍然大悟,数学知识也可以运用到语文学习中。学生新的思维潜能被激活,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中不断孕育和增长。

有位老师曾说过上公开课好比“三生三世”的磨炼。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劫”,我在这次“渡劫”的过程中有阵痛、有快乐、有成长。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的思维潜能如同一座宝库。我们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一定会还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猜你喜欢

摸球白球红球
正确理解概率公式
从摸球试验例谈古典概型复习课中例题的选取
游戏中的概率问题研究
在游戏中感受可能性
概率中的摸球问题
概率与统计高考解答题考向
走迷宫
骗人的抓奖游戏
把握教学要求 凸显知识本质
“摸球”探究活动花絮